為什么只有創新才是“碳中和”的破局之道?
碳中和有多么重要?“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還是溫室氣體?
2030年之前碳達峰,2035年溫室氣體穩中有降,2060年前實現溫室氣體中和,這些目標又將如何實現?
近日,在恒生電子主辦的“當金融遇上碳中和”2021碳中和研討會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扎耶德未來能源獎”個人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李俊峰就碳中和方面的知識和實現思路,做了一些科普和分享。
李俊峰在本次研討會上表示 : “ 創新是解決碳達峰、碳中和問題的關鍵,碳中和本身也是一場科技創新的競賽。我們需要創新驅動解決發展轉型問題,通過新的技術、新的公司、新的產品降低‘綠色溢價’,同時通過制度和機制創新適應‘綠色溢價’。”
以下為李俊峰的演講全文,雷鋒網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進行了編輯:
(一)“碳中和”是規范全球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氣候變化問題是個科學問題,應對氣候變化是個政治決策問題。
碳中和是政治決策的過程,所以是個政治共識,不是科學的共識,從科學變化到政治共識經歷了漫長的歷程。
從18世紀、19世紀就開始研究碳中和這個問題了,一直到2015年《巴黎協定》達成目標,就是希望全人類到本世紀中葉(最遲本世紀下半葉)能夠實現人類排放溫室氣體與大自然吸收的溫室氣體相平衡。
換言之,也就是說把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或者是1.5攝氏度以內而努力的目標。2攝氏度就是到2075年(本世紀中葉),1.5攝氏度也就是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這個事情經歷了漫長的討價還價,從1992年達成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1997年,2015年達成巴黎協定,后來美國退出,今年美國又宣布進來,反反復復的,但不管怎么說是政治進程,和科學有關,但關系特別大。
除了政治共識形成的主要原因,還是秉承一個善良的愿望,就是保護地球共同的家園,分清了責任。
1992年達到氣候框架公約,就達成了共同但又區別的責任原則,就是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因。
同時,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擁有了大量的科學技術和研發能力,不僅有責任也有能力減排溫室氣體,所以它們要率先減排。
發展中國家在得到發達國家切實資金援助的基礎上,可以自愿減排,同時這種減排不能影響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講這段話,要向大家澄清一個問題,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個善良的愿望,就是保護地球家園。很多人說有陰謀,過去說是發達國家加給發展中國家的陰謀,后來特朗普說是中國加給美國的陰謀,其實這里沒有陰謀,它就是問題人類地球更加美好、更加安全,是這樣的過程。
“碳中和”是規范世界政治秩序或者全球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治理大體上有三個方面考慮,有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和環境秩序。
政治秩序里第一位,也就是二戰之后,大家為了不再打仗,有了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宗旨就是國家不分大小、一律相互尊重,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并且一律平等,這是它追求的政治秩序,這就規范了國與國之間不能用戰爭解決問題。
第二個是經濟秩序,WTO或者是關貿總協定,規定了市場價值規律和知識產權保護兩項基本原則。誰違背了這個原則,就通過訴訟、制裁的方式要求糾正。
第三個環境秩序是把全球發展放進環境的籠子里,到本世紀中葉到本世紀下半葉,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要與大自然吸收的溫室氣體相平衡,這就是一條紅線,大家都不能突破。
那么,這個數字到底是多少?
現在最近的算法是到2050年或者是2060年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候,人均剩下2.3噸,每個人有2~3噸排放權,這是大自然可以吸收的。全球按75人億算,大概是150億噸,大體是這樣的數字,這是全球的背景。
(二)“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還是溫室氣體?
首先這個事情經過了長期的研究論證,不是即興也不是迎合某些要求,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它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時也是倒逼我們堅持走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內在要求,也是保護人類地球家園的最低限度的行動。
大家要認識到,因為我們的研究80年代就開始了,90年代就成型了,因為1992年就達成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了。達成公約之后,我們又考慮減排的問題。
在那時候當時的國家計劃委員會(也就是現在的國家發改委)和當時的國家環保局(現在的生態環境部)就組織了《中國溫室氣體排放問題與控制策略的研究》,向中央提出了減排溫室氣體的三項重要措施或者應對氣候變化的三項措施:就是提高效率、發展可再生能力、增加新的碳匯。這三項措施到現在都很受用。
特別是2013年的研究,因為2015年達成《巴黎協定》了,我們能不能簽署《巴黎協定》,在2013年就做了研究。這對中國本世紀中葉能不能實現碳中和、什么時候達峰,2013年的研究做了詳細的研究和論證,提出了重要的建議。
中央基本上都采納了以上建議。比如:轉型是時代的要求,中國必須跟上時代;同時中國的轉型要實現三個增長方式生方式和能源系統的轉型。這些方面都體現在中央的許許多多文件里,也體現在國家最高領導層多次的講話里。
增長的轉型要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理念,這是體現在“十三五”規劃里。能源轉型的目標就是要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從生活方式轉型來說,要倡導綠色,引領時尚,并且通過有質量的消費打動有質量的增長,提出2030年之前可以達峰,當時研究是到2025。再就是2035年之后,就是現代化國家基本建成之后,要快速下降,同時要根上世界的潮流,到2050天左右應該履行發達國家應該履行的義務。
當時發達國家還沒有提出碳中和,其實我們已經有這層意識了,就是2050年左右我們也應該碳中和,后來國家定的是2060年。
2016年的研究也非常重要,因為《巴黎協定》已經生效了,生效之后就要求每個國家都要提一個關于面向2030年的自主貢獻,當時它不叫2050,是叫本世紀一個國家的低排放戰略,也就是碳中和的愿景。
我們做了一些研究,提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國際比較,也分析了我們的優勢和劣勢。
我們的劣勢是排放量大,能源結構以煤為主,工業結構中心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簡而言之就是:能源偏煤,效率偏低,結構偏重。
優勢就是制度優勢、后發優勢,特別我們的經驗,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兩百多年的工業化歷程。只要我們保持改革開放的定力,中國也有能力在碳達峰之后用三十年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50年~60年或者50年~70年的碳中和里程,這是為什么其他發達國家都是碳達峰之后50~70年的時間,我們只需要30年,這是一個重要依據。
中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有非常大的貢獻,這個貢獻不是現在才開始的。
十八大以來,國家對碳達峰、碳中和多次提起,包括一個地球家園的問題、發展方式問題、能源轉型的問題,包括應對氣候變化倒逼我們的轉型。
2020年9月20日,最高領導層進行了“雙碳”的宣示之后,生態環境部的同志就召開了座談會,提出了按照“雙碳”的要求調整“十四五”規劃,并且要制定碳中和的行動方案,研究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意見。
五中全會討論“十四五”綱要的時候,也對碳達峰、碳中和做了詳細的部署,加了一條2035年實現溫室氣體穩中有降的目標,并且明確地提出溫室氣體。
中央文件寫得很清楚:2035年就實現溫室氣體穩中有降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對碳達峰、碳中和的工作進行了具體的部署,提到碳達峰、碳中和的“碳”講的就是溫室氣體。
去年年底12月30日,中央深改委在討論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體系的時候,又提到了“明確要求用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這里提的也是溫室氣體,沒有提到二氧化碳。所以,碳指的就是溫室氣體,大家一定要注意。
現在,中央進一步明確:碳達峰是二氧化碳達峰,碳中和是溫室氣體達峰,穩中有降也是溫室氣體穩中有降,不是二氧化碳,所以大家應該要明確。
3月15日,中財委的會議對碳達峰工作做了具體詳細的部署。我歸納起來有七大任務、23個小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念。
首先就是碳達峰、碳中和事關中華民族命運與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且它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到生態運行建設的整體部署,并且要求要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時候,又明確了我們已經進入了以降碳為主要戰略方向的發展新階段,這一點說得很清楚。
過去是以“減污”為主,現在降碳,這是進入現代化國家的基本要求。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表示要防止“運動式”達峰,對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的工作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這就明確形成了中國碳中和的三部曲:2030年之前碳達峰;2035年溫室氣體穩中有降;2060年前實現溫室氣體中和。
很多人說有矛盾,這里沒有,每個階段都說得很清楚。
2030年是二氧化碳達峰;2035年溫室氣體穩中有降;2060年是溫室氣體的中和,大家一定要想到這一點。做工作部署、做研究,都要按照中央的精神來。
(三)機遇>挑戰
全球的碳中和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本世紀中葉實現人為溫室氣體排放與大自然吸收的溫室氣體相平衡。實現的路徑都是一樣的,就是先達峰,再后穩中有降,然后實現快速下降,最后時候碳中和,基本上就是這樣的路徑。
歐洲這么走過來的,美國、日本都是這么過來的。歐洲早一點,70年代就碳達峰了,美國和日本都是2010年之前才實現了碳達峰。大家最近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標。
大趨勢來看,我們宣布之前,歐盟已經宣布了,歐盟之前有30多個國家宣布需要實現碳中和。中國宣布之后,今年4月22日拜登總統正式宣布美國2050年實現碳中和。
現在差不多有100多個國家宣傳需要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占全球經濟總量75%以上的國家都開始實現低排放發展道路了,所以碳中和已經成為了發展的主流了方向,并且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
舉一個特別簡單的例子,寶馬要實現碳中和,就要求所有汽車制造的鋼材要零碳排放,它就修改了采購指南,只有氫煉鋼的鋼材才能符合它的制造要求,這就對所有煉鋼企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中國的鋼材企業沒有準備,但現在也急急忙忙宣布它們向寶馬供應鋼材的鋼板,在幾年之內要完成碳中和,所以它深刻的影響我們的生活、生產和經濟體系的變革。
大家都知道能源系統主要是排放溫室氣體,所以要完成能源系統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轉移,在全球范圍內就是可再生能源轉移。
談到核,這是有爭議的。聯合國大概有200多個國家,有核的有30個左右,也就是85%左右沒有核,15%有核,所以全球范圍內是用可再生能源。所有的核大過包括中國、法國、英國、美國、俄羅斯談的都是非化石能源,也包括了核。但是,其他國家包括歐盟在內都不包括核,都是可再生能源。
交通系統的節能排放盡可能用電動化取代燃油化,建筑也是節能排放,盡可能用電解決所有的問題,工業也是如此。它推動了增長方式的轉型,另一方面也推動了生活方式綠色、低碳的轉型。
再就是能源系統,最大的是能源系統的轉型。對于中國來說,大家一定要想到在全球大趨勢下,中國怎么跟?可能過段時間中央文件會這樣寫,碳中和是中國發展道路的第三次關鍵抉擇。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關鍵抉擇,我們通過洋務運動一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這都是連貫的,沒有洋務運動,十月革命也不會送來一聲炮響,因此,我們才有國際合作,才辦教育、科技,才有了科學和民主的思潮。那時候就誕生了馬克思主義,大家找到一條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四十多年的改革也是觀點決策,改革開放是決定我們黨和國家民運前途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碳達峰、碳中和也是關鍵抉擇,它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不斷融入世界,進而引領世界的開始,中國人民或者中華民族的發展與全人類發展聯系在一塊兒,也就是中華民族與全人類同呼吸、共命運。
換言之,所有的生產體系、工業體系、價值取向都是一致的。
在這一問題上,我們的機遇大于挑戰。
雖然我們比發達國家的碳達峰晚,碳中和時間更長,但同時也要想到發達國家的碳中和也是去年提出的,難度不見得比我們小。
比如,美國的人均排放量是16噸,要減到2噸,需要減14噸。現在我們是7噸,要減到2噸,人均是減5噸。我們要在四十年的時間里減5噸和美國在三十年時間里減12噸,美國的難度不見得就比中國的難度低。
還要想到一點,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共同奮斗,解決了中國一窮二白的問題,用了40年或者70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250年的工業化道路歷程,F在你們這一代要有信心,要用30年/40年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50年~70年的碳中和歷程,這是擔當的問題。
這是擔當,同時也是政治意愿。什么原因呢?
中國像發達國家一樣,也用50年或者70年的時間實現碳中和,那就意味著中國到2080年或者2100年才能實現碳中和。到2050年,我們全面現代化的時候,還比其他發達國家落后30年到50年,政治上是不允許的,所以它既是政治意愿藝是責任擔當。
我們有機遇也有挑戰,我們有困難必須克服它,就是這樣的問題。這一點是大的趨勢和中國的挑戰。
(四)忘記“不可能”,“創新”是破局之道
創新是解決碳達峰、碳中和問題的關鍵。
國家提起過很多次,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比爾蓋茨從企業家的角度講得很清楚,當時的溫室氣體排放是510億噸(現在已經達到570億噸),從510億減到0,他的思維方式就是哪項技術可以貢獻多少、有多大的規模、多大的空間,能不能商業化,不能商業化的怎么辦,創新就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包括電力系統的創新。
為什么提出電力呢?
因為電力占全球的排放量最大的,未來的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都是電力,要解決電力問題,包括電力的發電技術問題、輸送技術問題、儲存技術問題,包括還有捕獲碳封存技術問題,都在創新之類。
同時,還有裝備制造、制造業的升級換代創新,包括工藝、材料創新、循環經濟等等。還有能源的創新,養殖業的問題、農林廢棄物的利用問題,都有很多創新的技術。
還有交通運輸領域,驅動燃料的創新,包括電動化、燃料電池等等,從一個運輸工具到工作社交重要的平臺,這些東西都在不斷發生變化,還有綠色建筑的創新。
這里提醒大家,只有一個挑戰,那就是能不能忘掉一個詞“不可能”。因為不可能就是一個機遇。
創新者的責任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金融企業的選擇就是支持創新,朝著理性、合理和健康的方向發展,因為創新不一定都是合理,所以一定要朝著理性、合理、健康的方向發展,這是金融企業責無旁貸的。
可以通過一個案例看看金融企業的責任,金融企業可以點石成金、也可以無中生有。
比如,十幾年前特斯拉剛剛做電動汽車的時候,什么都不是,金融企業就砸錢了,當它做到四五萬輛的時候,它的市值就超過了通用、福特,去年最高的時候超過了前八名汽車制造的市值,雖然現在腰斬了,還是超過了前五名,這是金融創造的奇跡。
這些事情不僅在國外發生,也在國內發生。比如寧德時代,蔚來,它們也超過了寶馬。所以,金融企業是無窮的。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所支持的行業會發生了什么。
5月26日,荷蘭的海牙法院判斷綠色和平等NGO組織訴荷蘭殼牌公司一事,要求殼牌公司2030年之前全球碳排放要減45%,它算了一下,第一類排放、第二類排放和第三類排放就是怎么計算的,究竟碳排放、直接排放、間接排放和服務排放,給殼牌算了17億噸,到2030年要減少45%,也就是要求它差不多要減少7億噸。
這個事情大家好好看看判決書,雖然這是具體公司的訴訟,但它有具體的原理、氣候變化的事實、相關方之間的權益擔當等等,真的是百科全書式的東西。如果要知道氣候變化和你的企業有什么關系,要多讀讀判決書,耐心讀完。
殼牌企業是富可敵國的公司,律師團隊也十分豪華,辯護詞也可圈可點,但殼牌還是輸了。
我大概說一下它的辯護詞有一點,說起來幾乎天衣無縫。
首先,它說有消費才有殺戮,有開汽車的人,我才賣汽油,開汽車的人沒罪,用汽油的人有罪,合理嗎?第二條說,如果我有罪,那不是只有我賣汽油,全球有幾十家大公司、上萬家賣汽油的小公司,那賣汽油的公司都有罪。最后一個就是如果判了我有罪,必然對全球范圍內掀起聲討和圍剿化石能源的浪潮,就會危及全球的能源安全。
這三點看起來相輔相成、天衣無縫,但是經過論證、討論、質詢、聽證等等,最后法官的判決詞是既義正詞嚴又非常詼諧幽默:
“第一條,按照荷蘭的法律,吸毒人是無罪的,販毒的人要定罪,因為販毒的人是以盈利為目的,吸毒的人有癮了,花錢去才毒品,所以要判販毒的人有罪,這個法律立得;
另一方面,不是唯一的戴罪之身不成為理由,法官不能把全球所有的罪犯都抓過來,但只要有人把罪犯扭到法庭上來,只要不能洗清罪名,不能證明你無罪,就判你有罪;
第三個,說能源安全不是我的事,是政府的事,歐盟需要碳中和,歐盟提出2030年要減65%,我們要求你們公司減45%,比它還簡單,你要告就告聯合國,如果聯合國取消了氣候排放公約,歐盟取消了碳中和的要求,就不判你有罪。”
當然,殼牌也知恥而后勇,馬上就開始做2050年碳中和的方案,制定2030年減45%的決議。
今天早上我在朋友圈發了,英國石油BP去年提出了碳中和,今年和去年相比,公布了一年的成績單,減少了15%。
所以,殼牌從2035年減45%并不是做不到的。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場硬仗,也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次大考,同時要求大家要去學習碳中和的相關知識,增強做高綠色低碳發展百年的準確,所以大家一定要學習、理解到底是為什么、意義是什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