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為會讓環評失信計分?
【谷騰環保網訊】最近在環評圈,山東秦皇島集匯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秦皇島集匯)“名聲大振”。這家看似普普通通的地方環境公司,能夠引起業內的廣泛關注,直接原因便是日前秦皇島市生態環境局發布的一則通報。
通報指出,秦皇島集匯因未及時在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以下簡稱信用平臺)上更新住所信息,導致實際辦公地址與信用平臺住址不符,秦皇島市生態環境局擬對其失信計分2分。
“2分”到底多不多?
5月11日,記者登錄信用平臺,搜索秦皇島集匯的相關內容時發現,目前平臺上已經對秦皇島集匯失信計分2分。2分,看似一星半點,實則影響不小。
2019年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環評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以下簡稱為信用管理對象)實施失信行為記分制度。
按照規定,信用管理對象在時長一年的記分周期中,若累計失信記分達10分,會在后續兩個記分周期內進入平臺重點監督檢查名單,若達20分則進入平臺限期整改名單。
在這樣的背景下,環評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的每一次失信計分,都意味著離接受信用懲戒更近一步。那么,問題來了,像住所信息更新不及時這樣的錯誤,其失信計分計作2分,這樣的分值確定合適嗎?
平臺信息準確作為建立誠信檔案的基礎,也是環評文件編制過程中體現相關人員誠信意識的前端環節。記者查閱《監督管理辦法》發現,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相關信息發生變化的,應當自發生變化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在信用平臺變更。
而從分值的角度來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失信行為記分辦法(試行)》中,對各種失信行為的扣分標準有著明確規定。
相較于失信計分動輒20分、10分、5分、4分、3分的各檔,住所信息更新不及時的失信計分2分是計分中最少一檔,而這正是與其造成的危害程度較小密切相關。
手機號不對也可能失信
事實上,最近幾個月,全國各地生態環境部門對信用平臺上誠信檔案信息不真實、不準確、不完整的企業進行了密集性處罰。
記者在信用平臺上,對歸類為“未按照《監督管理辦法》和《公開管理規定》在信用平臺及時變更本單位相關情況信息,或者提交的本單位及其編制人員的信息不真實、不準確、不完整的”的失信行為進行檢索發現,2月以來全國相關問題失信計分決定書已經有40多份。
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去年11月生態環境部啟動的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誠信檔案專項整治工作。整治工作的通知中明確,對信用平臺建立誠信檔案的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進行排查,嚴厲查處誠信檔案造假和環評工程師“掛靠”等違規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中明確了一系列整治重點。與住所更新不及時類似,這些失信行為看似微不足道,但同樣也會導致單位失信計分:
環評單位在信用平臺提交的單位組織形式、出資人和舉辦單位、設立材料、住所等信息不真實、不準確、不完整的;環評單位在信用平臺提交的本單位聯系方式不真實的;環評工程師在信用平臺提交的本人聯系方式不真實的。
舉辦單位、住所、聯系方式真實,這些要求本不算難。但從實際執法結果來看,包括秦皇島集匯在內的一些環評單位、環評工程師卻因此“摔跤”,被失信計分,影響單位或個人的環境信用水平,實屬“因小失大”。
日漸扎緊的環境信用籬笆
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指出,要完善生態環保信用制度,全面實施環保、水土保持等領域信用評價,并強化信用評價結果共享運用。
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堅實基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整治行動通過解決誠信檔案中存在的信息不真實等突出問題,完善誠信體系建設,進一步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有力確保了環評制度公信力。
近年來,對環評單位和環評人員的信用監管已然空前加強。去年12月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透露,已有213家單位和207人列入環評失信“黑名單”或限期整改名單。而在“十四五”期間,信用體系建設仍然是環評工作的重點。
《“十四五”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加強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等從業人員動態監管,對違法違規環評單位和人員開展清理整頓,強化典型案例曝光和正面宣傳引導,鼓勵加強行業自律和能力建設。
同時,全面實施“一處失信、全國受限”的跨地區環評失信聯動監管機制,將環評與排污許可違法等信息納入國家有關信用信息系統,并及時依法公開。
兩個月前,生態環境部通報了2021年下半年環評信用管理情況。半年間,全國共有7734家單位和49926人納入環評信用管理,其中800家單位和901人因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過程中發生失信行為,被生態環境部門予以失信記分。
在信用體系的籬笆日漸扎緊的當下,如何悉心呵護自己的信用,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