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二十大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綠色發展邁上新高度
【谷騰環保網訊】“要推動共同富裕,實現生態綠色的不斷發展,這都是長三角地區作為發展的動力源應當承擔的使命。”在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辦的第二場集體采訪中,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嘉鳴這樣回應了媒體記者有關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提問。
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動作頻頻,相互支持、各展所長、相互賦能,把長三角一體化不斷地推向深入。集體采訪中,各省(直轄市)代表紛紛介紹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的成效。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中,“綠色”顯得尤為亮眼。
各地協作交出亮眼答卷
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中明確的78項制度創新任務基本完成,長三角科技創新的共同體建設順利啟動;
北沿江高鐵、通蘇嘉甬高鐵等開工建設,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成立;
長三角的數字經濟創新區、數字長三角的發展方案先后制定,依托浙江省山水資源的長三角的大花園正在建設;
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個國家實驗室落子安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深入推進……
聚光燈下,代表們娓娓道來。值得注意的是,在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過程中,綠色是底色是根基。“一體化”意味著互相支持,相互配合。多年來,三省一市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合作“可圈可點”。
2021年底,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宣傳教育聯動活動啟動儀式在線上舉行,活動成員單位通過“云簽約”的方式,發出關于“長江大保護”的倡議書。
上海、江蘇、浙江三地探索完善示范區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機制,建立了涵蓋省、市、區(縣)的生態環境部門溝通聯絡機制,并成立工作專班,打破行政邊界藩籬,加強資源共享,引導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生態環境監測一體化工作。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共享共用正在逐步實現。
在太湖流域,浙江省湖州市通過與江蘇省無錫市、蘇州市等地建立聯動機制,在藍藻治理領域實現了聯防聯控。如今,這幾個地方的氣象、水文、衛星遙感、水質監測、無人機航拍與人工巡查數據以及人員船只已實現共享。以往,環境執法中出現的管轄權爭議及調查取證困難的情況得到了解決。
浙江、安徽兩省聯動實施了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開創了我國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的先河,從源頭控制污染,走上互利共贏之路。如今,“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國其他13個流域、18個省份復制推廣,產生了深遠影響。
宣教、監測、執法、生態補償……長三角區域生態環保協作遍布各領域、涉及各方面,為一體化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各自發力落實戰略部署
在生態環境領域,各省(直轄市)不但在協作中相互配合,也充分發揮自身獨有的優勢,揚自身之所長,推動這一重大戰略的貫徹落實。
“上海的發展不能僅僅滿足于一城一域發展所需,要把我們的服務輻射到更多城市、更大地區。”趙嘉鳴說。
上海市是長三角的龍頭,發揮著帶頭作用。上海市牽頭承擔全國碳市場交易系統建設和運維任務。上海市環評改革試點工作進展迅速,全面修訂既有環評改革政策,發布長三角一體化改革政策。拓寬“兩證合一”試點范圍、優化簡化排污許可證辦理、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等一系列惠企政策落地見效,為上海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全過程保障。
“在政府的引導下,每個明星村、富裕村要帶動周邊,抱團發展,解決問題。”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綱說,“有好的發展經驗共享,浙江出現了年輕人回鄉創業、民宿農家樂等產業蓬勃發展的現象,好風景里出現了新經濟。”
2021年,中央賦予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任務。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里,淳安下姜村、奉化滕頭村、安吉余村、魯家村等鄉村振興典型相繼出現。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說,江蘇作為長三角區域內的重要省份,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發揮了江蘇作用,貢獻了江蘇力量。
作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份,江蘇省積極運用數字化手段,打造了“金龍湖綠網”區域性地空天立體化大氣污染監測系統。這一系統搭配環境監測走航車,能夠實時監測轄區內空氣質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同樣交出令人滿意的生態環境答卷:2021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34.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2.7%。地表水總體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83.5%,比2012年上升10.6個百分點。城市黑臭水體全部消除。
“新時代十年,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經歷了從‘旁聽生’到‘插班生’的過程,最后成為‘正式生’。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郭強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