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巧借“東風”破解難題
【谷騰環保網訊】從2019年開始,重慶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地區率先開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開展以來,重慶圍繞長江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有序推進各階段任務,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也取得明顯成效。
近日,重慶公布了一批具有示范借鑒意義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中,以巧借“東風”的方式破解了入河排污口整治的難題,受到廣泛關注。
居民排污借“東風”
在重慶市涪陵區白濤街道華新水泥重慶涪陵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涪陵華新)旁經營餐飲生意的李先生,生意一直不錯,但就是店面的排污設施一直沒有修好,走到后院總是一股臭味。
事實上,與李先生有同樣困擾的還有周邊居住的14戶居民和一家餐飲企業,由于屬于老舊小區,污水管網并不完善,長期散排污水也是他們的無奈之舉,但長此以往,肯定會影響到烏江的水質。
白濤街道的工作人員也曾多次嘗試修繕污水管網,但該地與城鎮污水處理廠距離遠,修建污水管網不僅要耗費巨大資金和時間,道路開挖更是會對周邊居民及企業生活、生產造成困難,排口整治方式一時間成為難題。
涪陵區生態環境局了解到情況后,再次聯合白濤街道進行實地走訪調研。白濤街道是涪陵區的重要工業區,遍布有幾百家企業。
“企業本身就建有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若能提高,10幾戶居民的生活污水處理就可以一并解決。”涪陵區生態環境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想到了借企業的“東風”,來幫助居民區完善生活排污。
隨即,他們前往距離李先生他們最近的涪陵華新了解,果然廠區內建有2套生活污水一體化處理設施,但處置能力還跟不上。
但事情總算有了轉機,經當地政府、企業、居民多方協調,涪陵華新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總投資260余萬元,新修、擴建了30立方米的污水收集池,鋪設管道1000余米,購買污水提升泵2臺,又新建了一套30立方米的中水處理回用系統,將14家居民生活污水和2家餐館廢水統一收集處理,處理后的廢水進入中水處置回用系統進一步凈化處置后用于生產和脫硫使用,處置廢水不外排。
生活污水的不再散排,讓李先生及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而企業也通過改造提升污水處理設施,獲得了長久的額外收益,達到雙贏局面。
“二師兄”喬遷新家
同樣達到雙贏的還有重慶市渝北區。
渝北區是重慶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但同時也有大面積的農業地帶,入河排污口不少受到農業面源的污染。
渝北區洛磧鎮青木村沙公溪南入河排污口就是如此,根據渝北區生態環境局的溯源排查,主要污染源為排污口上游約200米的一養豬場,次要污染源為農業面源污染、魚塘排水、分散的農戶生活污水、農戶分散養殖等污染,水質為Ⅴ類。
這也讓不少村民感到煩惱,原本村里還有不少游客,但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污水橫流,想開一個農家樂又害怕因為環境太差讓游客望而止步,他們總是盼望著養殖戶能將污水管建好,不再到處溢流,影響水質。
而不少養殖戶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干凈的水源是原來越不好找,養魚、養豬的成本更是增加了不少,想要退出又心有不甘。
讓村民沒有想到的是,治理的“東風”很快就來了。2019年開始,為徹底解決渝北區入河排污口的問題,渝北區累計投資183萬元,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提質等系統治理方案,對包括沙公溪南入河排污口等在內的養殖污染等問題進行治理。
渝北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具體來講,渝北區投入86萬元對沙公溪的該養豬場進行了搬遷,并敦促業主通過農業種植恢復場地植被,“二師兄”搬到標準化的新家后,產量和“幸福指數”也節節攀升。
此外,渝北區還投資整治資金97萬元,對分散的農戶生活污水和分散養殖廢水采取修建儲存池或農村改廁方式收集污水,用于農業種植;對農業面源如農田排水、魚塘排水等流入沙公溪南的流水,污染較輕的因地制宜采取建設溢流坎和生態緩沖帶、鵝卵石過濾等措施,凈化沙公溪南排入長江水質,并指導村民盡量使用農家肥。
渝北區生態環境局還在沙公溪入河排污口安裝了標識牌和在線監控設備,實時掌握沙公溪南入河排污口水質狀況和接受群眾監督。目前,該排污口水質已由Ⅴ類水質改善至Ⅲ類。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