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起典型案例帶來哪些思考?
【谷騰環保網訊】對云南省玉溪市生態環境部門執法人員來說,2022年3月10日令人印象深刻。執法人員在云南金晨紙業有限公司檢查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時意外發現:公司污水自動監測系統設備采樣管被人為從正常測量的進水管路拔出,并插入裝有不明液體的礦泉水瓶中。
“這是一起涉嫌篡改自動監測數據的典型案件。”憑借多年執法經驗,執法人員迅速固定取證。果然,礦泉水瓶中不明液體COD、氨氮、總磷等因子濃度與該公司污水排放口排放的污水對應因子濃度差異較大。隨后,生態環境部門按流程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目前,玉溪市生態環境局已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金晨紙業的環境違法行為作出罰款45.2萬元的行政處罰。
類似的典型案例,2022年以來,生態環境部一共公布了3批20起。究竟什么原因,讓排污單位無視法律法規,絞盡腦汁在自動監控領域弄虛作假,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有關部門三令五申、打擊力度日益加大的形勢下頂風作案?
20起自動監控領域典型案例有何特征?
眾所周知,自動監測監控設備是安裝在排污單位污染源現場,用于監控監測污染物排放和數據采集傳輸的各類設施。安裝目的是為了讓排污單位承擔起環保主體責任,做好污染防治、保護生態環境。豈能讓這些設備用來污染環境、弄虛作假的工具。
生態環境部不定期公布典型案例,就是為了保持對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從嚴懲處的高壓態勢,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導作用。
翻閱案例不難發現,這20起自動監控領域典型案例所涉及的地域廣、主體多,違法情形更是五花八門,出人意料。
從地域分布來看,20起典型案例涉及浙江、安徽、江蘇、江西、河南、云南、天津、河北、福建、山東、湖北、四川12個省份。其中東中部地區被通報的典型案例較多,占總數的90%。例如浙江有3起,安徽有3起,江蘇、天津、山東、福建各有兩起。西部地區僅有四川1起、云南1起。不難看出,東中部地區的執法力度相對較大,案件辦理水平相對較高,作為典型案例更具啟示意義和借鑒價值。
從違法主體來看,20起典型案例涉及19家企業,1家第三方檢測機構。其中,19家企業大多來自紡織、鋼鐵、能源、水泥、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
從違法領域來看,5起涉及大氣環境污染,15起涉及水環境污染。
從違法情形來看,既有簡單粗暴的,如山東泰安寧陽縣泰新煤矸石磚廠故意斷開數據采集儀電源干擾自動監控;也有“技術高超”的,如福建泉州海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煙溫探測儀上加裝電阻器件,致使自動監測煙氣流量、排放量減少。
既有明目張膽的,如河南鄭州新密市金門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先以稀釋水樣的方式干擾COD自動監測數據,后又擅自修改COD自動監測設備消解時間參數,直接導致COD監測濃度偏低;也有手段隱蔽的,如湖北咸寧祺樂針紡印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利用自動監測設備內嵌軟件,人為修改COD修正因子,篡改生成虛假監測數據。
既有自己動手的,如天津市東盛工貿有限公司環保負責人多次修改工控機中基準氧含量,導致氮氧化物折算濃度降低;也有買通他人的,如安徽省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安徽綠實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偽造比對監測數據。
自動監控領域弄虛作假為何屢禁不止?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門堅持利用法律武器,嚴厲打擊重點排污單位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或者干擾自動監測設施正常運行的違法犯罪行為,但是,仍有個別企業鋌而走險頂風作案。僅在自動監控領域,2022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先后于2022年6月、11月以及2023年2月公布了3批20起典型案例。相關違法行為為何屢禁不止?
一方面,企業法律意識淡薄,利益沖動強烈。弄虛作假的目的就是為了掩飾超標排放的違法行為。而超標排放的現實原因,就是為了省下污染治理的錢。于是一些企業讓污染防治設施、在線監測設施,成為應付執法檢查的擺設,甚至成為超標排污的掩護。
一些第三方機構也受利益驅使,“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滿足客戶“特殊”要求,編造、篡改檢測數據,提供虛假報告,收取額外“好處費”,獲取更多客戶資源。例如生態環境部近日通報的典型案例中,安徽臨泉縣胡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自2019年起委托某環保材料公司鋪設秘密輸氣管線,將氮氣充入樣品氣體中稀釋污染物濃度,以達到自動監測數據“合格”的目的。
另一方面,自動監控領域技術含量較高,存在違法行為易消除、事實難查清、證據難固定的情況。特別是部分第三方運維單位技術嫻熟,為追逐利益蓄意弄虛作假,讓監管部門很難第一時間發現,從而促使排污單位心存僥幸,鋌而走險。
針對屢禁不止的自動監控領域弄虛作假行為,當前,亟須不斷提升生態環境部門尤其是基層生態環境部門監管執法能力,持續保持監管執法高壓態勢,釋放嚴格監管強烈信號,徹底打消排污單位僥幸心理。
2022年5月,生態環境部相關司局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明立場:“誰弄虛作假,誰就觸碰了‘帶電的高壓線’,我們堅決‘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保真”“打假”之下,自動監控領域環境違法行為逐步減少
事實上,自動監測數據被“污染”造成的危害要大于生態環境污染本身。正因如此,近年來,各方打擊自動監控領域環境違法行為的力度不斷加大。
2020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連續組織開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專項行動。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提出,“嚴格排污單位污染源自動監控(測)設備運維機構監管,嚴厲打擊自動監控(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
同月,生態環境部印發《“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提出,“完善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管理約束和調查處理機制,對數據造假行為嚴查嚴罰,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
2022年7月,生態環境部出臺了《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標記規則》,推動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管理步入精細化、科學化、現代化的軌道。
此外,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大力推進監測標準化,累計發布監測標準1200余項。同時,落實監測機構評審補充要求,嚴格事前準入和全過程質控,從源頭上落實“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責任追溯制度。
總體來看,在“保真”“打假”兩手發力的強大震懾下,自動監控領域環境違法行為是逐步減少的。
以安徽為例,近年來,安徽省自動監測數據日均值超標企業逐年下降,2021年較2020年下降38.7%,2022年1月—10月較上年同期下降了35.9%。
生態環境保護拒絕任何形式的弄虛作假,在自動監控領域,同樣應堅持“零容忍”。凡是弄虛作假的,一律嚴懲重罰,讓他們得不償失;凡是涉嫌犯罪的,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絕不姑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