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落實治污主體責任決不能打折扣
【谷騰環保網訊】從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來看,今年開年以來,空氣質量形勢不容樂觀。不可否認,氣象條件不利對今年空氣質量改善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多年來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良好成果足以證明,氣象條件并非影響空氣質量的決定性因素。筆者認為,今年多個城市之所以出現空氣質量下滑,與污染物排放量總體仍然偏高有很大關系。而從現階段污染來源及源譜分析上看,污染物仍然主要來自工業排放。
前段時間,生態環境部領導以“四不兩直”方式對河南、陜西的13家企業進行檢查發現,簡易低效治污設施在個別地方仍大行其道,偷排偷放、生產臺賬弄虛作假等環境違法問題仍較為突出。這警示我們,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企業作為污染排放的主體,亟須承擔起治污的主體責任。
當前,各地相繼出臺了一些便利企業發展的政策。大多數企業能夠正確理解和堅決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但也有部分企業錯誤地認為,這是對企業監管的放松,是有空可鉆、有利可圖的。這就導致部分企業在扛起治污主體責任上打了折扣,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缺乏責任擔當。有的企業想方設法逃避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甚至多方串通利用私設旁路等手段弄虛作假,與監管部門“躲貓貓”,其根源在于生態環保理念和憂患意識的缺失。
二是治理污染欠功力。目前,仍有一些企業污染治理能力有限,在污染治理方面投入的資金不足,面對污染物減排方面存在的難度治污力不從心、主動性不高。比如,有的企業管理粗放,以開窗通風的方式造成污染物無組織擴散;有的企業污染治理設施、治理能力、工藝等雖然符合企業現有污染治理要求,但由于技術人員缺乏專業知識,或操作不規范,污染物超標排放現象仍時有發生。
三是缺少韌勁。有的企業生產利潤遠高于超標排放的處罰標準,因而明知故犯,應改不改,應停產不停產。有的企業環境管理“聽風聲,看風向”,監管力度大就緊一緊,監管力度小就松一松,使得污染物得不到根本性治理,空氣質量不能長效改善。
企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追求利潤、謀求發展本無可厚非,但絕不能建立在犧牲環境和人民健康的代價之上,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底線。企業除了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參與者,應該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落實“誰污染誰治理”的重要原則。
企業扛起治污主體責任,需要有“以我為主”的擔當。向合規合法達標排放要減排量,是大氣污染治理堅定不移的方向。要引導企業深化對生態文明理念的認識,積極領會和落實國家生態環保政策。要結合企業特點及生產工藝,持續開展生態環保法律法規教育,增強企業生態環境意識、責任意識和法治意識,明確企業環境價值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樹立“寧可污染治理多些投入,也要保證環境質量達標”的意識。
企業扛起治污主體責任,也需要企業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加強源頭預防,根據原材料、生產工藝、設備運行、治理技術、國家標準等方面的情況,綜合評估,合理調整,綜合提高治理效能。加強過程控制,強化設備運行、維護和生產操作管理,嚴格執行工藝、技術、操作規范,確保處理設施穩定運行,達標排放。加強精細化管理,防止“跑冒滴漏”。加強末端治理,完善環保設施,推進資源梯級利用,加強污染檢測和監控,及時削減污染風險。
企業扛起治污主體責任,還需要將履行社會責任貫穿生產工作的始終。環境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長效堅持走“環保優先”的路子。企業要充分認識到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意義,堅定攻堅克難的決心,要以“零容忍”的態度杜絕環境違法行為,促進實現市場公平和競爭公正。企業要把落實和履行生態環保責任同加強員工的思想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干部職工自覺履行社會責任,自覺接受社會群眾對企業的監督。要深刻認識健康的環境是企業健康長遠發展的前提,自然資源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失去了這寶貴的資源,企業將寸步難行。
只有廣大企業自覺主動扛起大氣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將環保責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變“要我治”為“我要治”,大氣污染防治的成績才能更加突出,成果才能更加鞏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