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污染防治需各方發力系統施策
【谷騰環保網訊】隨著藍天、碧水、凈土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期望更高,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容忍度更低,噪聲引發的群眾煩惱日益凸顯。作為典型“城市病”,噪聲污染已成為生態環境質量和城鄉人居環境質量的突出短板,成為當前人民群眾最關心的身邊“急難愁盼”之一,“我想靜靜”日漸成為大家的渴望。
噪聲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
立法先行,駛入法治新航道。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21年12月24日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噪聲法》),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噪聲法》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回應社會對熱點問題的關切,回應人民群眾對優美環境的新要求新期待,使法律制度成為寧靜環境的守護神。《噪聲法》遵循“統籌規劃、源頭防控、分類管控、社會共治、損害擔責”的原則,在建立健全噪聲污染防治標準、規劃、管理、監測等制度方面,拿出了許多“新招實招硬招”。
規劃引領,開啟時代新篇章。噪聲污染防治進入國家頂層設計,2021年以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等70多部國家層面重要規劃和文件對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為噪聲污染防治相關工作的開展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和目標要求。2023年1月,生態環境部牽頭,16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通過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基本掌握重點噪聲源污染狀況,不斷完善噪聲污染防治管理體系,有效落實治污責任,穩步提高治理水平,持續改善聲環境質量,逐步形成寧靜和諧的文明意識和社會氛圍。到2025年,全國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這次的《行動計劃》也是采取“十條”的形式,所以又被大家簡稱為“聲十條”。
監管保障,激活制度新效能。從1980年開始,聲環境質量監測正式納入全國環境監測的常規監測項目,已有40多個城市開展了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區域聲環境質量的普查監測工作。至今,已建成覆蓋全國95%以上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及部分縣級市的監測網絡,共設有聲環境質量監測點位約8萬個。2021年,全國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間、夜間達標率分別為95.4%和82.9%。生態環境部自2010年起每年發布《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公開聲環境質量狀況和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情況等信息。通過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嚴格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宣傳推廣典型案例等工作,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噪聲問題。
社會共治,構建治理新格局。推動全國逐步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噪聲治理體系。成都、北京和深圳等城市相繼出臺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或實施方案,部署全市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山東、安徽和甘肅等多個省市也在制定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或實施方案;西安市出臺全國城市層面第一個噪聲污染防治工作考核辦法,福建、浙江和深圳等省市持續開展“靜夜守護”“寧靜行動”,相關部門統籌聯動,合力破解噪聲擾民難題;深圳市福田區首批社區“生態哨兵”上崗,北京等部分城市社區試點民主議事協商,破解鄰里噪聲擾民難題。
噪聲污染防治問題復雜多樣
噪聲信訪投訴問題突出。信訪投訴舉報數量居高不下,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度,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12345”市民服務熱線以及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公安、交通運輸、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等部門合計受理的噪聲投訴舉報約401萬件;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共接到公眾舉報45萬余件,其中,噪聲擾民問題占全部舉報的45.0%,居各環境污染要素的第二位。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全國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結果的通報中,公眾對“噪聲控制滿意度”列近年來全部評價指標倒數前二。2021年1月,知乎、微博和虎撲聯手,網民投票選出“人生十大煩惱之事”,其中“樓上噪聲/鄰里噪聲/街道居住噪聲”高居榜首。
噪聲污染防治管理相對薄弱。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實施以來,76個省市先后制定了本地噪聲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或條例。我國噪聲污染防治法規標準體系框架基本健全,建立了以聲環境質量標準、噪聲排放標準、產品噪聲限值和監測規范為主體的一整套噪聲標準體系,但制修訂嚴重滯后,體系缺乏銜接。有的地方政府對噪聲污染防治仍然重視不夠,缺乏規劃和監管,研究部署和資金投入很少,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匱乏,治理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待尚有較大差距。交通運輸、建筑施工等歷史遺留的噪聲問題尚未解決,鄰里噪聲、廣場舞等新噪聲問題又不斷增加,成為多年來困擾大眾生活的公害,噪聲污染治理面臨很大挑戰。監測結果表明:1類區(居住文教區)和4a類區(道路交通干線兩側區域)夜間達標率偏低;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由于交通繁忙和人口密度大,聲環境質量總體劣于全國平均水平。噪聲污染防治水平反映出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尚需要在城市規劃、項目設計、工程建設、運營監管、污染治理等各環節統籌考慮、系統謀劃。
噪聲污染治理面臨更大挑戰。隨著城區工廠搬遷,工業企業噪聲有所控制,但社會生活噪聲、建筑施工噪聲和交通運輸噪聲明顯增加。社會生活噪聲污染投訴量最大(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占全社會噪聲投訴401萬件的57.9%),主要集中在餐飲娛樂等經營場所、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以及樓內鄰里之間,“震樓器”事件時有發生等;建筑施工噪聲投訴量次之,主要集中在夜間施工擾民,城鎮化的發展使每年施工工地數量高速增長,成為城市噪聲投訴熱點;交通噪聲源快速增加,民用汽車保有量由1996年1100萬輛增長到2022年3.19億輛,增長約28倍,隨著交通強國建設加快推進,噪聲影響范圍有可能不斷擴展,噪聲污染治理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噪聲污染防治需要久久為功
營造寧靜和諧的良好人居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噪聲污染防治涉及工業、建筑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各領域,既包括工程技術上達標排放和社會管理上行為管控,又是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而產生,需要系統施策、久久為功。
以《噪聲法》《行動計劃》實施為引領,大力推進噪聲污染防治。完善管理體系,強化部門協同,切實擔當負責,引導社會共治,逐步提升噪聲治理水平。指導地方及時制修訂噪聲污染防治規章制度,進一步明確監管責任主體,明晰部門職責范圍,避免管理真空,推進綜合治噪,集中力量加快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噪聲問題。持續開展宣傳普法,增強守法意識,倡導全民行動,推進噪聲污染防治進入“大眾點評”時期,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營造社會文明氛圍,合力推動形成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社會共治理念,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按“嚴控新增,突出重點,逐步改善”的思路,逐步解決噪聲污染突出問題。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應注重規劃先行和源頭控制,結合我國現階段城市更新行動,把握住治理噪聲污染的有利時機,嚴控新增,避免增加后期治理難度和成本。對于歷史遺留的大量噪聲污染問題,因受經濟技術條件限制,難以一蹴而就解決,建議噪聲污染嚴重地區,借鑒國外制定噪聲削減長期計劃的經驗做法,制定噪聲污染治理方案,分階段逐步改善、減輕或消除噪聲影響。
各級財政加大對噪聲污染防治支持力度,提高噪聲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建議設立科技專項,針對污染問題突出、群眾反映強烈的噪聲與振動領域,加強多學科、多部門聯合技術攻關,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和成果轉化,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引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同時,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扶持噪聲污染防治事業健康發展。
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噪聲治理體系。各級黨委、政府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高度重視民生與“民聲”,勇于擔當負責,把人民群眾關心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噪聲擾民小事,當作大事來辦,一件件解決落實,讓人民群眾滿意;要不斷提高城市精細化服務水平,對聲環境質量未達標城市要編制聲環境質量改善規劃及實施方案;要進一步夯實噪聲排污企事業單位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社會組織和公共場所管理者在噪聲污染治理中的作用;要拓寬公眾參與渠道,加強公眾監督,讓老百姓能天天看到噪聲監測信息,將減輕噪聲納入乘客須知、入園須知等公民行為規范中,納入精神文明建設中,綜合施策形成合力,推動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創造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
作者單位: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