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價格奔向100元,碳資產成新的投資風口
【谷騰環保網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從2021年7月上線以來,至今已走過兩年半時間。前兩年較為平穩,但這半年以來,突然開始爆發,不僅交易量活躍,而且價格上漲較快。
3月28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的收盤價達到了90.00元/噸,CEA價格首次突破90元大關。
至3月29日,碳市場的收盤價進一步攀升至90.66元/噸,再度創出新高,較2月最后一個交易日的漲幅達11.05%。
圖說:全國碳市場綜合價格行情。
來源:上海環境交易所
按照這個趨勢下去,碳價格奔向每噸100元,已經近在咫尺。
在碳市場啟動初期,碳價格在40元—50元徘徊,很多業界人士說,碳價格不能上漲太快,否則企業接受不了。當時一些企業,在做碳成本預算的時候,都是按照每噸60元左右來預估的。
然而,短短兩年多一點時間,價格就翻倍了,一些需要強制履約的企業,恐怕要重新制定計劃。
比如寶鋼股份制定了三個五年減碳目標,提出以2020年為基準年,2025年減碳8%,2030年減碳15%,2035年減碳30%。
寶鋼股份在其2022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中預測,如果有95%的免費配額,且二氧化碳價格按照60元/噸計算,公司的履約成本將會達到2.7億元/年。
然而,目前全國碳市場的碳價已超過90元/噸,今后公司的履約成本恐怕要比預期高出許多。
據筆者的觀察,按照100元每噸的碳價做預算,都保守了,未來走向200元每噸也不是沒有可能。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碳市場建設成效與展望(2024)》 預測,在“十四五”規劃的最后階段,全國碳市場的配額成交均價有望超過105元/噸。進入“十五五”時期,這一均價預計將進一步突破200元/噸的大關。
報告展望2030年,預計中國的自愿減排項目(CCER)的成交均價也將上升至150元/噸。
隨著市場對于碳排放權價值的認可和對減排行動的持續投入,加上一些強制性法規的完善,全國碳市場價格有望持續增長。
細心的讀者可能還會發現,這次碳價格突然暴漲,跟以前還不一樣。按照慣例,碳市場的活躍度和價格波動,都是發生在履約期臨近的時候。
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但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已于2023年12月底結束。按照往年慣例,履約期結束后,碳市場將步入萎縮階段,價格走低,交易量也開始萎縮。
這一次,從今年1月中旬起,全國碳市場價格從70多元一直上漲到90多元。以3月29日收盤價計算,全國碳市場已較1月10日72.33元/噸的收盤價,累計上漲25.34%。
不僅價格持續走高,交易量也持續擴大。3月的日均成交量為16.97萬噸,較2月增長了5.8%。
在非履約期,碳市場價格為何持續上漲?這意味著什么?對企業的碳資產管理和規劃會有什么影響?
這次CEA持續上漲,可以從國內和國際兩方面因素來看。國內方面,是國家釋放了明顯的信號,即為了實現“雙碳轉型”目標,必須提高碳排放成本;國際方面,不管是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還是其他國家的碳貿易壁壘,都要求企業對可持續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否則產品將失去市場競爭力。
而且,目前與國際上其他地區碳市場相比,我國碳價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
在疫情剛結束的時候,為了減輕疫情影響,又考慮到能源保供的要求,生態環境部在《2021、2022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中,對燃氣機組和配額缺口較大企業實施了履約豁免機制。
這種的彈性機制以后會越來越少了。而且免費配額也會越來越收緊。
特別是今年2月,國務院正式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第一部專門法規,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拔高了碳交易管理制度的層級,開啟了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法治新局面。
這部法規的出臺和實施,可能是推動碳價持續上升的主要因素。本質上,這意味著企業的碳排放履約責任,帶有強制性,如果打了折扣或弄虛作假,相關責任人,是需要負法律責任的。
除了市場交易制度方面的逐漸完善外,碳市場擴容也是推動碳價格上漲重要原因。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2024年將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
3月1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通知,面向社會就鋁冶煉行業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和《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公開征求意見,釋放出電解鋁行業即將被納入強制性碳市場的強烈信號。
接下來,水泥、民航、鋼鐵、玻璃、造紙、石化和化工等行業也將逐步納入。
隨著碳市場不斷擴容,碳配額的需求量也會不斷增長,這將有助于壓實各行業的減排責任,提高市場活躍度,并推動形成較高的碳價。
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在一次演講中提出,8大行業都納入全國碳市場之后,碳配額可能到70~80億噸,控排企業到達7000到8000家,甚至到1萬家。
未來中國碳市場如果金融化之后,以70~80億噸的配額,就相當于歐盟碳市場現在5倍的配額,交易量未來如果循序漸進的金融化之后,有可能是超過500億~600億噸,單價有可能超過200元人民幣,交易金額有可能到達10萬億人民幣以上。
對于企業來說,這已經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如何利用和參與到這個高效的碳市場,既實現企業的履約責任,又實現碳資產的最大收益,是很多企業制定戰略時需要考慮的議題。
圖說:企業的綠色資產
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當然,對于企業來說,碳資產管理還不限于這個全國碳市場,還包括企業的所有碳排放權資產以及碳減排資產,那些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收益的碳減排相關資源,都需要利用起來。
CCER的重啟,綠證核發全覆蓋,綠色電力交易試點穩步推進,一個圍繞“雙碳”轉型的多層次碳市場正在初步形成,而且相互之間形成銜接和聯動。這些都為企業碳資產變現提供廣闊空間。
未來,碳資產開發、碳資產交易、碳資產管理、碳資產保值增值等,將成為企業運營和生存的重要課題,企業碳資產管理時代正要到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