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寰平:依法實施生態保護補償 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谷騰環保網訊】《生態保護補償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近日頒布,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個針對生態保護補償的基礎性、綜合性行政法規,在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法治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謀劃、全面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及相關領域改革,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我國基本建成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跨地區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取得明顯進展。但同時,我國生態保護補償工作也遇到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亟須通過建章立制,為生態保護補償固根本、穩預期、謀長遠。
《條例》的頒布,從制度層面明確了生態受益者和生態保護者的權利義務關系,確立了生態保護補償的基本制度規則,同時與相關法律法規系統銜接。既立足實際,將現有政策制度下經實踐驗證、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進行鞏固;又著眼未來,進一步拓展和明確了補償原則、范圍、對象及標準等細則,為各地區各部門繼續探索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工作留出了制度空間。《條例》的施行,將建立起“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受償”的激勵機制,為加強和規范生態保護補償、調動各方參與生態保護積極性、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條例》讓生態保護補償實現了有法可依。接下來,各地要在以往經驗成果的基礎上做到有法必依,確保《條例》順利實施,讓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在法治的軌道上高效運行。
要縱橫結合,分類別分層次拓寬生態保護補償資金來源渠道。在生態系統整體性原則下,以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提升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合理運用財政縱向補償、地區間橫向補償、市場機制補償等機制,統籌用好各類生態保護資金,促進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在生態保護者與受益者之間公平分配,提高生態保護整體效益。
要積極采取多樣化的補償方式,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在生態保護補償中的作用。《條例》強調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除了慣用的資金補償,還給出了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購買生態產品和服務等多種生態保護補償方式。要通過市場化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樹立“生態有價值,價值可實現”的觀念,擺脫對財政資金的過度依賴,解決補償資金來源單一、“造血功能”不足的問題,提高市場主體的參與度,保障生態環境改善取得長遠效果。
要加強保障和監管,落實政府及有關部門在生態保護補償工作中的職責。根據《條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生態保護補償工作的組織領導,將生態保護補償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構建穩定的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投入機制;有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做好相關工作。通過激勵約束與監督問責同向發力,確保補償資金落實到位,將每一筆來之不易的資金都嚴格按照規定用途 “用在刀刃上”。
各地要依法實施《條例》,以生態保護為根本,以合作共贏為導向,以生態保護補償為抓手,真正讓保護者、貢獻者得到實惠,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