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廢城市”先行者,不能只做建筑垃圾的搬運工
【谷騰環保網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日前公布的典型案例顯示,一些特大城市建筑垃圾跨區域非法傾倒問題突出。督察發現,近年來,上海周邊城市查處的非法傾倒建筑垃圾問題,有很大一部分源于上海。杭州跨區域非法傾倒問題同樣屢禁不止,2021年至今,僅浙江省查處的杭州市建筑垃圾跨市非法傾倒案件就有1199起。
建筑垃圾跨區域非法傾倒并不是個新問題。早在2016年就有媒體爆出,裝載來自上海市垃圾的船只將4000噸建筑垃圾與生活垃圾傾倒至太湖,此前該公司已陸續傾倒垃圾約2萬余噸。事件發生后的半個月,又出現上海垃圾傾倒至江蘇南通海門事件。
建筑垃圾跨界非法傾倒問題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屬地有關部門責任落實不力,監管層層失守。以杭州為例,城建、交通等部門日常監督檢查不到位,大量無準運資質的“黑車”隨意進出施工工地,長期違規拉運建筑垃圾。以罰代管執法不嚴問題嚴重,2003年杭州市雖然查處4000多起建筑垃圾偷運偷倒案件,但絕大多數僅作罰款處理,未追溯源頭責任,沒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在筆者看來,層層監管形同虛設,其實是特大城市面對建筑垃圾處理的鴕鳥心態在作祟。特大城市建筑垃圾處理確實面臨更大的困難。一方面,特大城市更新發展速度快,建筑垃圾產生量更大。例如,上海市工程渣土和泥漿的產生量常年保持在1億噸以上。但特大城市土地資源相對稀缺、人口密度大、用地緊張,普遍存在建筑垃圾本地消納場所規劃布局不夠、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特大城市往往以金融、互聯網、文化等第三產業為主,大部分混凝土制品企業已遷出,遠距離運輸大大增加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成本,影響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面對建筑垃圾處理難題,特大城市相關部門不是積極想辦法從源頭減少建筑垃圾產生、也不是努力完善建筑垃圾處置監管流程,而是采取默許、縱容的態度,任憑建筑垃圾被拉往異地處置,試圖把自己的環境成本外部化,只要不污染本地就了事。
這無疑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建筑垃圾跨區域非法傾倒隱蔽性更強,大大增加了被傾倒地的監管難度。這種以鄰為壑的做法還會加劇相鄰區域之間的沖突,不利于形成區域監管合作共贏的局面。同時,脫離監管視野進行的建筑垃圾處理很容易造成環境風險隱患。上海、杭州等特大城市作為我國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標桿、“無廢城市”建設的先行者,絕不能僅做建筑垃圾的搬運工,而要成為建筑垃圾的消納者,主動承擔起應盡的責任。
特大城市土地資源緊缺,實現本地化處置并非最好的解決辦法,要與周邊地區加強合作,搭建合法的建筑垃圾異地消納路徑。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消納建筑垃圾的最好方式。由于混凝土制品企業多在異地,運輸費用過高增加了處理成本,特大城市可充分發揮資金優勢,綜合運用交通補貼、政府采購等手段,補償異地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縮小再生產品與市場上同類非再生產品的價格差距。同時,利用技術優勢,幫助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研發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
異地傾倒建筑垃圾利潤空間很大,已然形成了一條操作隱秘、分工細化的黑色產業鏈。要切斷這一鏈條,僅靠罰款是遠遠不夠的。各部門要齊抓共管,形成完整的監管閉環。比如,異地傾倒一般要經過裝車、轉運等諸多環節,相關部門要在各個環節把好關及時制止建筑垃圾非法轉運。同時,要對建筑垃圾的生產者進行責任追究,在從源頭上切斷建筑垃圾異地傾倒黑色產業鏈的同時,凈化建筑垃圾處置市場風氣,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發生。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細胞——建筑也需要不斷更新,建筑垃圾將源源不斷產生。如何處理這些城市代謝物——難以降解的建筑垃圾,是考驗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道難題。特大城市作為中國城市的典范,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真正打造出“無廢城市”的新樣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