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擴圍,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該如何應對?
【谷騰環保網訊】碳排放權交易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制度創新、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牽引性任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政策工具。近期,生態環境部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公開征求意見,并發布水泥、鋁冶煉行業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技術指南,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CETS)擴圍邁出關鍵步伐。
全國碳市場擴圍將給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帶來更大挑戰
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是碳市場建設、運行和監管的關鍵一方,負責當地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監督管理,承擔制定重點排放單位名錄、發放碳排放配額、組織溫室氣體排放月度存證和年度報告與核查、督促碳排放配額清繳履約、開展現場檢查和執法等工作,排放數據全鏈條監管任務較重。
自2021年上線交易以來,全國碳市場已進入第三個履約周期,各地圍繞發電行業的碳市場監管已相對成熟。但隨著碳市場擴圍,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更大的壓力。總體上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要素配置和投入與工作量的矛盾加劇。2018年機構改革后,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劃入了應對氣候變化職責,但很多地方并未獨立設置應對氣候變化機構,特別是地級市一級,人手配備嚴重不足。有的地方應對氣候變化職責甚至由生態環境部門中污染防治任務十分繁重的大氣環境管理機構承擔,人員流動性較大、兼職化問題突出。此外,許多地方并未設立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資金,資金保障和投入增加十分困難。
二是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質量監管壓力增大。真實、準確的數據是確定碳排放量、碳排放履約義務和核定碳排放配額的基礎。相比已納入碳市場的發電行業,新納入的行業涉及工業生產過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計量監測要求更高,采制樣和化驗標準更嚴,核算過程更加復雜,月度存證工作更加繁重,數據質量風險隱患依然存在。加之,部分地區水泥等行業企業分布較為集中,碳市場擴圍后重點排放單位數量翻倍,生態環境部門數據質量監管壓力將顯著增大。
三是實現區域“百分百”履約的挑戰更大。碳排放配額按時足額履約是實現碳交易機制促進碳減排功能的核心環節,重點排放單位100%履約是碳市場長遠發展的底線。水泥、鋁冶煉等行業屬于基礎工業,不同地區、不同企業能耗和碳排放水平差異較大,在基于碳排放強度的配額分配方法之下,將有部分企業存在碳排放配額缺口,其中一些能效碳效水平偏低企業的碳排放配額缺口可能較大。加之碳市場交易價格相比開市初期已處于高位,企業參與市場交易和完成履約的成本更高,導致一些企業履約壓力增大、盈利能力降低,區域全面完成履約的形勢不容樂觀。
多措并舉提升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監督管理能力
近年來,一些地方在適應碳市場建設和監管方面已開展不少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筆者建議,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應主動適應碳排放雙控和碳市場發展新形勢,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契機,明確定位、加大投入、提升能力、補齊短板、防范風險,以更主動、更積極的姿態迎接、適應碳市場擴圍和發展,助力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一是將碳市場工作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找準生態環境部門的職責定位,既要當好碳市場建設的“牽頭人”,也要當實碳市場監管的“主力軍”。一方面,推動把碳市場工作納入本地區黨委、政府工作日程,更大范圍、更大力度推動統籌協調、資金投入和監管協同,協調和撬動發展改革、工業、能源、市場監管、財政、金融等部門協同做好節能降碳、計量監測、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碳金融等監管服務,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建立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碳市場工作機制,常態化研究部署碳市場工作,加強碳市場制度建設和政策配套,每年制定碳市場工作計劃或要點,將碳市場重點工作具象化、指標化,納入生態環境保護考核體系。
二是加大機構、人員配備和資金等投入。以省級和市級為重點,加強與本地編制管理部門的溝通協調,支持碳市場納入企業較多、監管任務較重的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優先單獨內設應對氣候變化甚至碳市場專門機構,合理配備機構、編制和工作人員,為適應碳市場增量工作提供保障。尚未設立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資金的地方,應通過部門預算加大對月度存證、年度核查、日常檢查、能力建設、基礎研究等工作的經費保障,爭取盡早設立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資金。通過生態環境保護或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資金加大對企業計量檢測能力提升、碳排放在線監測系統建設、碳資產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升級、碳減排重大工程實施的支持力度,更好調動企業積極性和能動性。
三是廣泛深入開展碳市場能力提升行動。結合本地工作基礎、投入能力、企業分布等,明確開展碳市場能力建設的思路、目標、方向、形式和重點任務,分階段、有步驟系統地提升數據質量和履約能力。將碳市場工作融入生態環境系統干部培訓和業務培訓體系,著重提升數據質量控制方案把關、月度存證審核、現場檢查執法等能力,防范和查處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為。圍繞計量檢測、核算核查、配額分配、市場交易、清繳履約、信息披露、系統平臺等重點環節,分行業、高頻次、多形式組織開展面向企業的碳市場能力建設活動,推動企業完善碳排放管理體系、提升碳資產經營管理能力、優化碳市場履約策略,有序開展能效診斷、設備更新、降碳改造等工作,穩步提升碳效水平。
四是用好用足技術支撐服務機構等專業力量。建立本地區碳市場工作專家組和技術支撐團隊,提升直屬單位碳市場綜合支撐能力,爭取設立應對氣候變化中心或碳市場監管事務中心。探索通過政府采購等形式引入市場化力量,技術支撐質控方案審核、月度存證審核、現場檢查執法等工作。發揮本地區節能、環保、水泥、有色、鋼鐵等行業協會作用,加強行業能力建設和基礎研究,規范行業行為,加強行業自律。培育低碳服務市場,摸清本地碳排放相關咨詢、核查、檢驗檢測、檢定校準等技術服務機構清單,推進第三方機構服務合規建設,不斷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和水平。
作者單位:向柳、李言潔,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張成進一,四川省樂山市生態環境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