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行動指引,將對未來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帶來深刻影響
【谷騰環保網訊】生態環境部日前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印發《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污染地塊部牽頭支撐《行動計劃》的制定。《行動計劃》中有哪些亮點?對地方實踐將產生哪些影響?記者日前采訪了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污染地塊部副研究員吳瓊,她全程參與了《行動計劃》的起草、修改完善、溝通銜接和宣傳解讀等工作。
中國環境報:《行動計劃》有哪些亮點和創新點?
吳瓊:土壤生態環境保護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行動計劃》是未來一段時期土壤生態環境保護抓前端、治未病的行動指引。
前移污染防治關口是最突出的特征。《行動計劃》始終把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放在工作首位,主動順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持續推動被動末端治理轉向主動源頭防控。堅持保護優先,著力健全源頭預防政策體系,全方位提升政府、企業、社會意識。聚焦重點企業,源頭減少廢水、廢氣和廢渣排放,降低污染物進入土壤的可能。深化多部門協同監管,健全市場機制有效保障資金。
考慮經濟成本是最顯著的特征。《行動計劃》提出將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用于地價評估、資產評估、資產抵押、債權清算等經濟社會活動參考,為探索土壤污染治理外部成本內部化指明了方向;提出要構建履行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責任激勵機制,為進一步降低土壤污染治理社會成本提供了路徑。
中國環境報:與以往相比,《行動計劃》有哪些變化?有什么考慮?
吳瓊:《行動計劃》是對未來一段時期源頭防控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的整體把握。
將土壤健康和永續利用放到了更突出的位置。土壤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最重要資源之一,也是土地供應和農業生產的核心要素,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放眼世界,嚴重的土地荒漠化是古巴比倫、古埃及衰落的重要原因。近代中國,“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也面臨退化危機。《行動計劃》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嚴格保護未污染土壤和黑土地、鹽堿地等未利用地,為保障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行動計劃》將前端控污放到了更緊迫的位置。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在高位。土壤作為各類污染物的最終受體,其污染具有顯著的累積性和滯后性。《行動計劃》抓住污染排放這個源頭,積極響應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總體部署,通過結構優化、產業綠色轉型和污染預防設施建設,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污染物進入土壤的可能。
將降本增效放到了更亮眼的位置。經驗表明,土壤污染前端污染預防投入1元,可減少土壤污染末端治理成本100元。過去十年以異位修復為主的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技術在工業用地更新利用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行動計劃》抓住已污染土壤這個源頭,轉變高耗能、高投入、低產出的傳統思路,強調因時因地施策。一方面,鼓勵企業在選址和建設階段選擇更有利的地質條件、更綠色的低碳工藝、更有效的污染阻斷和監測技術,通過多技術組合和方案優化,從源頭減少土壤污染和解決已污染土壤問題,全鏈條提高治理成效。另一方面,鼓勵地方堅持系統觀念,暢通規劃、建設、運營等全過程、多部門聯動監管和數據共享,數字賦能提高綜合施策效率。
中國環境報:為什么做這些調整?
吳瓊:黨的十八大以來,土壤環境質量發生了基礎性的變化。“十四五”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逐步由末端治理轉向源頭防控。
從外部形勢來看,重點行業企業土壤污染隱患尚未消除,部分耕地重金屬仍在累積,對我們如何從源頭強化污染防控措施,有效保障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內生動力來看,我國土壤監管思路也緊跟時代需求發生了變化。視野從末端轉向前端,從源頭減少污染產生,從鼓勵大挖大修短平快工程轉向鼓勵低成本低擾動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技術。模式從水土分治轉向水土共治、多要素協同。驅動力從行政或房地產單邊驅動轉向為謀求社會共治和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激發責任主體的內生動力,吸引社會資本合作共贏。理念從單一的土壤環境管理轉變為綜合的土地資源管理,將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注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環境報:在《行動計劃》制定之前做了哪些調研?制定過程中是否遇到困難?
吳瓊:土壤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有目標協同、多污染控制協同、部門協同、政策協同的系統思維,又要有聚焦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地塊采取有力措施的魄力。制定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將協同增效理念落到具體任務上。
在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的精心組織下,編制組系統梳理了國家大政方針,綜合了國務院各部門、生態環境部各司局和直屬單位、重點行業協會、社會團隊、大型國企、研究機構和高校等各方幾百條意見,對各項任務的合法性和與國家宏觀政策的一致性進行了系統評估,按照審慎出臺收縮性政策、加強激勵性政策引導原則形成了文本終稿。
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方面,考慮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落地需求,明確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任務,加強與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銜接。
在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方面,強化激勵約束。完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做好排污許可制度與有毒有害物質報告、隱患排查和自行監測等制度銜接,持續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統籌推進土壤、地下水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在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方面,堅持把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和綠色低碳修復統籌放入減污減碳協同創新的大局中去。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泄漏快速檢測、無損滲漏探測、低擾動低成本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等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研發應用,推動土壤領域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
在示范樣板建設方面,堅持先行先試、階段推進。以《行動計劃》落實為契機,在“十四五”先行區建設的基礎上,緊密圍繞源頭防控一個中心做好“三個一批”典型示范,打造一批樣板城市、征集一批典型案例、培育一批頭部企業。
中國環境報:未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哪些重點?
吳瓊: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過去十年,城鎮化進程和房地產飛速發展推動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行業蓬勃發展。2023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6.16%,已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隨著城鎮化進程步入“下半場”,房地產市場結構性調整壓力攀升,如何以土地要素保障高質量發展成為當下各界關心的話題。
既要管“土”又要管“地”是唯一出路。管“土”,關注的是土壤的自然屬性,確保土壤的理化性質、生物指標等符合人體健康或生態安全標準。管“地”,即關注地塊的經濟社會屬性,確保這塊地在已知污染的前提下,可作為資源資產,通過劃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或入股等方式供應給土地使用者,或者由土地使用雙方以可接受的價格進行使用權交易。
嚴格做好新增用地源頭預防。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戰略引領和指導約束作用,探索建立多部門聯合預審和用地審批一體化管理機制,從源頭預防新增污染。
積極推進存量用地提質增效。加強規劃選址、產業投資、生態環保、工程建設等多源數據融合和智慧選址場景應用,以用促治源頭減少過度修復。探索約定土壤污染修復責任、資產折價抵押等制度創新的可行路徑,劣地優用源頭減少污染風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