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咀嚼”五六天垃圾變為寶
北部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下月將試點火運行。對于這個可日“吞”垃圾千余噸的“大胃王”,許多市民都感到好奇。這么多的垃圾是怎么樣消化的?垃圾處理基地會不會對周邊的居民生活,會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為解開疑問,記者前往探究。
北部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垃圾處理流程圖 |
消化垃圾需五六天
進入北部垃圾綜合處理基地工地的大門,一塊專業的流程圖詳細地標出了各環節的處理工藝。進入這里的垃圾,最終將會被分解成為三類:一是成為蒸氣被發電;二是化成清煙,經煙囪排出;三是滲透液和爐渣,進入填埋場。這“三步曲”同時進行,需要多長時間呢?
負責項目的高級工程師聶永俊說,時間得分兩部分計算。垃圾進門得先發酵幾天,最長的可能要5天。這主要是因為生活垃圾含水率高、熱值低,很難直接焚燒。生活垃圾經停放一段時間,能發生一系列復雜的生化作用,使部分水分滲析出來,提高熱值。經過發酵后,這些垃圾才能被送到焚燒發電廠,按照各工藝流程處理,每個小時就能焚燒21噸垃圾。北部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后,一、二期各有一臺焚燒爐進行工作,日處理能力就能達到超千噸。
到最后,經焚燒后也實在消化不了的部分只是極少,約5%左右。但這5%已經不會發臭,也無毒,因為已煉成了爐渣。它們會被運到事先規劃好的填埋場進行埋填。
請來洋機器助“消化”
目前為了調試,焚燒廠事先收集了500多噸的垃圾作試驗。采訪當天,記者剛好碰上焚燒爐在進行“開胃”練習。
一車垃圾運到堆放室門前,緊閉的橙色大門如賓館里的感應門,自動就打開了。幾百噸垃圾扔進巨大的堆放池,也僅是剛好鋪了個底。在操作室里,工人隔著玻璃窗就能看到池內情況。“發酵了幾天,里面可臭了。還好有玻璃隔開,外邊聞不到。”工人一邊向我們介紹情況,一邊操控一只紅色的抓斗,將垃圾翻均勻。這只“手” 可是芬蘭科尼的進口設備,十分靈活。
記者隔著玻璃已經看不清垃圾的原樣,它們已變成灰蒙蒙的一堆干枯物。它們滲出的液體已通過管道流進了滲濾液處理池,處理后的水質能達到廣東省一級排放標準。
垃圾發電能變廢為寶
北部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采用的是比利時西格斯焚燒技術。為了能更好地運用此技術,負責建設發電廠的天乙能源公司還專門請來了比利時的工程師前來指導。記者采訪當天,就剛好見到一位洋工程師戴著安全帽在現場指導設備調試。
下個月試點火后,干枯的垃圾就會被扔進焚爐排、鍋爐進行焚燒。“這個過程會產生高熱量,經過冷凝氣就能產生大量蒸氣。汽輪發電機運用這些蒸氣來發電,每年產生1億度電。”聶永俊表示,西格斯焚燒技術簡單來說有兩方面:一是設備能處理的熱值波動范圍較大,這樣就減少了添加輔助燃料的成本;二是蒸氣煙氣飛灰化系統比較好,煙氣在焚燒過程中有效地分解了氯化氫、二惡英等有害氣體。經過半干反應塔、濾袋除塵、風機后,垃圾焚燒產生的氣體已無毒無害,達到歐盟排放標準。
雖然只是在控制室里看“演練”,但經過工程師的介紹,記者終于摸清了北部基地這個“大胃王”的胃口。市民擔心的臭氣、污水等問題都已在工程師們的設計下得到了解決。一件垃圾進入處理基地,經歷五六天的提煉,就能重新回歸大自然的懷抱。
相關鏈接
北部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主要負責中山市黃圃、三角、南頭、東鳳、阜沙、小欖、古鎮、東升等八鎮的垃圾處理,總占地約為1425畝,基地規劃總投資約為 8.15億元。基地采用以焚燒為主、填埋為輔的綜合處理工藝,各專項設施和工藝取長補短、互為支持,并重點解決了排污、防臭、防蠅等問題。基地項目建設整體水平要求達到國內同類項目領先水平,生產運行及環境保護均須達到并優于國家有關處理和排放標準的要求。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