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處理垃圾有妙招:綜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世博入園人次,不斷刷新。很多數字,也在悄悄地跟著刷新。來自上海世博會指定環境衛生服務商————城投環境實業公司的數字顯示,世博開園一個月,園區內共清運生活垃圾近3500噸,餐飲垃圾近1000噸。
作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本來垃圾產生量就不是一個小數目,再加上世博會期間到滬旅游人數的增多,其垃圾處理任務顯得更加龐大和繁雜。
好在上海早有準備。記者在上海老港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附近的碼頭,看到碼得整整齊齊的集裝箱靜靜地等待運轉,很難想象,一個個干凈整齊的集裝箱里,裝的都是運到老港等待處理的垃圾。
上海老港生活垃圾處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曲紹清告訴記者,和其他城市一樣,原先上海市區大部分生活垃圾由各區的環衛車輛從居民區運至碼頭裝船,采用散裝,水、陸聯運方式運到老港填埋場,運輸過程中的跑、冒、滴、漏成為市容頑癥。去年10月,投資近10億元、亞洲最大的生活垃圾內河集裝化中轉轉運系統在老港垃圾填埋場開始試運行,使上海市生活垃圾實現“打包”運輸。包括世博園垃圾的市區內垃圾,每天被運送到徐浦碼頭,再被壓縮裝進集裝箱,經由水路到達老港。
據業內人士介紹,不僅是用集裝箱運垃圾,上海走在了前頭,其實上海垃圾處理的步伐,相較于我國其他大型城市,均是走在前列的。
垃圾填埋:
眼里的一切都是細節、細節、細節
走進位于上海市南匯區老港鎮東部的上海老港四期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一輛灑水車正在往地上噴灑著能泛起松散泡沫的液體,曲紹清告訴記者,正在噴灑的是一種從美國進口的除臭劑,這樣可以使垃圾填埋場區內味道清新很多。
記者腳下的這塊占地361公頃的東海灘涂圍墾區,垃圾總庫容約為8000萬噸,設計日處理垃圾4900噸/天,約可使用45年,主要處理上海部分中心區和近郊區的生活垃圾。“自從2005年12月老港四期進入商業運營階段開始,老港的日處理量一再增加,2006年平均每日接收4900 噸,2007年為6370噸,2008年達到7900噸,現在世博會期間日接受垃圾量超過1萬噸,占上海生活垃圾總量的60%左右。”曲紹清說。
作為國內最大的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老港要做到的不僅是規模第一,還要做到質量“標桿”。如何達到標桿,記者看到的不是什么復雜的高精尖技術,全部都是細節、細節、細節。
除了在填埋場區內噴灑除臭劑,記者注意到所有從老港進出的垃圾運輸車都會在填埋場門口,運用電腦程序“洗個澡”。一輛輛垃圾車看上去都透透亮亮的,不會引人反感。不僅要“洗澡”,這些垃圾車還要“稱體重”。老港填埋場門口設立的動靜兩用、雙向磅橋系統,合計四臺地磅投入使用,每天給進來的環衛車稱重,稱重信息自動上傳至上海市市容局信息庫。稱重系統非常繁忙,每天要稱重100次以上。綜合稱重系統的數據以及采用全球定位系統測算的垃圾壓實程度數據(保證壓實密度始終保持并高于0.8噸/立方米),經過測算的結果,用以保證庫容的有效使用和滲濾液的收集。
除了這些外部環節,垃圾處理本身更能顯示老港的標桿意義。
就像是挖一個坑,然后用垃圾蓋樓,目前老港四期已經蓋到第二層,等前兩層夯實穩固以后,再蓋第三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估計蓋到最后,會蓋到 12層—15層樓高。老港所采用的地基加固技術,增加了有限場地的填埋容量,這樣可以節約土地資源,延長填埋場使用壽命,經測算因為地基加固技術,老港填埋場的使用壽命延長了25年,節約土地225%。
填埋的垃圾多了,首要的一點就是高安全標準的防滲系統,以防止污染物滲漏。據曲紹清介紹,老港填埋場的防滲系統是用了基底、有紡土工布、碎石層、無紡土工布保護層、1.5毫米糙面HDPE土工膜、土工復合材料層、600毫米碎石導流層、輕質有紡土工布等層層疊疊10道防線,所有防滲都是雙保險的系統,使得垃圾和地下水之間無絲毫縫隙可言。
垃圾擠壓所產生的滲濾液,老港填埋場用了厭氧、發酵、膜處理以及超濾四種工藝,使其滲濾液處理后能達到行業排放三級標準。在日常填埋作業中,他們采取分單元作業方式,使未填埋單元的雨水與填埋活動單元的滲濾液分離。對于填埋標高已經高于地面的區域,實施覆土和HDPE土工膜的覆蓋,將該區域的雨水形成地表徑流引入周邊的雨水溝。
垃圾水處理安全了,還有垃圾填埋產生的氣體,老港填埋場利用水平和垂直收集井收集氣體,填埋氣體經處理后發電,多余的填埋氣體由火炬燃燒。目前老港有2臺1.25兆瓦的發電機組在工作,馬上將要增加兩臺,達到5兆瓦的發電能力。現在這些電力是供填埋場自用,預計今年10月填埋場的發電將實現上網,今后將總共會有12臺發電機組、總發電量20兆瓦實現并網。屆時,上海市民的一部分用電將來自老港的垃圾填埋氣體發電。
據老港填埋場運營商法國威立雅環境集團中國區總經理周小華介紹,目前老港的發電成本是每千瓦時0.6元,上海市的波峰電價是0.6元,波谷電價為0.4元,工業用電是0.8元,而如今的上網電價定在0.55元,顯然還要靠政府的補貼,垃圾發電才能劃算。根據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填埋氣體發電每千瓦時國家補貼0.25元。“垃圾處理費才是垃圾填埋場的主要收益來源,而垃圾填埋氣體發電首先是為了減少污染、環保,其次才是資源再利用和盈利。”周小華說。
垃圾焚燒:
垃圾焚燒發電的重點不在發電,而是無害
為了讓上海市民放心,讓周邊居民放心,老港與上海環境監測中心的長期檢測計劃,包括地表水、河流底泥監測、填埋氣體監測、地下水監測等,都會進行實時或不定期檢測。他們甚至成立了滅蠅小組,根據蚊蠅繁殖規律,科學滅蠅,真是細致到家了。
位于上海嘉定區的江橋生活垃圾焚燒廠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垃圾焚燒廠,總投資約9.3億元,日處理能力達到1500噸,處理量占上海垃圾總量的10%。
江橋生活垃圾焚燒廠工程分二期進行建設。一期工程處理規模為日處理生活垃圾1000噸,設置功率為1.2萬千瓦的中壓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2套,余熱發電上網,進行能源再生利用。一期工程于2003年11月開始試燒生活垃圾并進行熱態調試,2005年1月1日開始商業運營。二期工程基本實現國產化,增加一條日處理能力為500噸的焚燒線。于2005年9月完成調試進行試運行,11月一、二期合并進入試生產,實現全場最終規模“三爐兩機”生產。 2006年1月1日二期工程進入商業運營。
全面運行后的江橋生活垃圾焚燒廠,實際每天可處理生活垃圾1800噸—1900噸,年處理生活垃圾達60多萬噸,解決了服務區范圍內的垃圾處置問題,使原生垃圾減量約80%以上;利用垃圾焚燒產生的余熱發電,每噸垃圾發電約300千瓦時左右,每年達1.4億多千瓦時,其中輸入華東電網1億多千瓦時,可提供12.5萬多戶居民的生活用電(按每戶800千瓦時/年計算)。
本項目也是與外商合作開發的,主要設備均是引自歐洲,并根據上海市生活垃圾的特點進行了本土優化。“預處理+MBR系統”的組合工藝,解決了高濃度有機廢水垃圾滲濾液處理的難題。
事實上,提到垃圾焚燒,人們往往并不看重其焚燒產生的電量,而是緊盯另一種物質,那就是二惡英。當初上海在設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時候,之所以引進歐洲設備,大概也是有這樣的考慮,畢竟垃圾焚燒發電在歐美相對成熟,引進歐洲設備及運營商,可以部分打消公眾對垃圾焚燒的種種疑慮。
記者注意到,江橋生活垃圾焚燒廠的廠區門口設立了一個公共電子顯示屏,將其氮氧化合物、氯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煙塵等實時排放指標公布于眾,接收社會和環保部門的實時監督。
曾一手建立了澳門垃圾焚燒發電廠的Francois REDLOFF先生是江橋廠的總經理。他說,不僅是公眾關注排放物的問題,這何嘗不是他們每一個建設者和身處其中的運營商最關切的問題?
為了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江橋生活垃圾焚燒廠總投資的70%都用在了煙氣控制系統。煙氣凈化采用了國際上目前最先進的“石灰漿+活性炭+袋式除塵器”(半干法)工藝進行處理,并安裝了在線檢測儀,實時監控煙氣排放情況。為保證垃圾充分燃燒,確保煙氣在850攝氏度以上爐內停留2秒鐘,以控制二惡英的產生。煙氣控制系統如此昂貴,除了工藝要求高外,為保證設備故障時,廢氣也能達標排放,企業還增設了備份的泵系統,噴加的活性炭也比國家要求的更多。目前江橋生活垃圾焚燒廠的煙氣處理、二惡英的控制,均達到了歐盟標準。來自世界衛生組織對二惡英的調查報告顯示,控制二惡英最有效的手段即是對廢棄物的充分、完全燃燒。
據了解,目前上海市共有6座大型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其中填埋場3座,焚燒廠2座,生化處理廠1座。盡管與其他城市相比,上海走在了前頭,但與上海城市的快速發展相比,上海市的垃圾處理形勢還是相當嚴峻的。上海除了在垃圾填埋和焚燒等處理技術上進一步摸索,同時也正在垃圾分類、垃圾處理政企合作模式、垃圾處理補貼政策等方面進行探討和思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