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污須先立規 發展勿違科學
針對重慶、湖南、貴州交界的“錳三角”地區環境污染問題,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制定污染整治方案,加大對錳污染的整治力度,同時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防止污染反彈。目前,“錳三角”地區的環境狀況得到明顯好轉,錳業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但“錳三角”地區的黨政領導和環保界人士也清醒地認識到,盡管“錳三角”地區的環境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這只是階段性的,錳污染的防治是一項長期任務,防污須先立規發展要因循科學。
錳產業發展初期,地方政府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錳礦開采和電解錳加工領域,對環保的要求也不高,涉錳企業基本上都沒上環保設施,廢水、廢渣直排。由于市場行情好,許多企業紛紛走后門、找關系,想方設法開錳礦,建電解錳廠,能上則上,不能上的創造條件也要上,導致采礦秩序混亂,既浪費資源,又破壞環境。
長期從事生態環境問題研究的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室主任雷亨順教授認為,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生產方式得不償失,不如“ 先立規后發展”。如果在“錳三角”發展錳產業之前或初期出臺行業準入條件,國土部門嚴格限制錳礦開發,就可能不會產生如此嚴重的后果。今后,發展其他產業也應吸取這個教訓,如果等污染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再去治理,就難上加難了。
為了防止污染反彈,渝湘黔三省市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都強化了對電解錳企業污染整治后的監管,實行“環保局班子流域負責制”、“流域停產制”、在每家企業派駐一名環保監督員,進行現場監控,對電解錳企業實行在線監測、視頻監控,24小時監控企業的排污狀況。此外還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加強公眾監督,開通環境熱線,暢通群眾舉報和投訴渠道,及時發現處理違法排污行為和環境污染事故。“錳三角”地區的污染涉及重慶、湖南、貴州三省市的秀山、花垣、松桃三個縣,屬于跨區域污染。因此,實施污染整治不是一兩個企業、哪一個地方的問題,而是需要整個行業、整區域的步調一致,需要強有力的統一指揮,聯合行動。為此,原國家環保總局會同三省市交界地區地方政府共同研究并制定了錳污染整治方案,制定了統一的驗收標準和工作要求。同時,國家有關部門加強對三地污染整治的督查,不僅對重點企業實行重點督查,還對整個區域、全行業進行全面督查,確保無一企業、無一處污染源漏網,確保治理到位。
同時,三個縣的政府和環保部門定期、不定期地召開聯席會議,通報整治情況,開展技術交流,實現信息共享。三個縣的環保部門還派出環境監察人員,到對方的排污企業開展聯合檢查和對口互查,對突發性事件和苗頭性問題,立即采取措施,協商解決。環保專家認為,“錳三角”的治污機制,對當前跨區域、跨流域污染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有利于破解跨界污染“頑癥”。
強有力的獎懲制度建設,也是“錳三角”污染整治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在“錳三角”污染整治中,三縣都加強了懲戒制度建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重慶市實行了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制,把部門、鄉鎮“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調整、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據,考核不合格的鄉鎮主要領導必須“下課”。花垣縣和松桃縣有關部門加強了對鄉鎮、部門履行環保職責的行政效能監察,對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瀆職、失職的人員,按照相關規定嚴格查處,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記者了解到,在污染整治初期,個別地方政府領導強調經濟落后、資源特殊,存在觀望、攀比心理,在停產整治問題上態度不夠堅決,交界地區的一些基層政府相互推諉責任,執法偏軟。“環保問題和烏紗帽聯在一起,使得治污問題更加敏感,縣鄉領導都不敢給污染企業開綠燈。”一些干部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