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洱海保護治理的啟示
■ 相關數據
洱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國家級蒼洱自然保護區的主要組成部分,被大理人視若“母親湖”的洱海,是周邊百姓的生命之源,有80萬人一直飲用洱海水,還有11個鄉鎮28萬人一直靠洱海吃水、種田和打漁。
打撈吸收氮磷富營養化物質的“苔蘚” |
據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公布的數據,20世紀七十年代前我國湖泊基本屬于貧營養或中營養水平;80年代末,被調查的26個湖泊中已有61%處于富營養狀態;進入21世紀,我國湖泊富營養化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目前,我國已發生富營養化的湖泊面積達到5000平方公里,具備發生富營養化條件的湖泊面積達到14000平方公里。
對于北方來說,12月中旬是一個天寒地凍、千里冰封的季節,但站在云南大理市洱海西岸的才村碼頭,高原的陽光熱情地撫慰著遠方綿延的蒼山,清波蕩漾的洱海水顯得格外溫柔,湖邊綠樹蔭蔭,水面上有數只黃色的大野鴨在歡樂嬉戲,時而潛水捕魚。忽然,一只白鷺從湖面掠起,停在水邊高聳蘆葦的頂梢,隨微風悠然擺身……這是本報記者跟隨中國環境記者協會,采訪洱海污染治理情況時看到的。
從2004年起,洱海水質連續5年穩定保持在三類,2008年,有8個月份水質達到二類。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稱洱海是“全國城市近郊保護最好的湖泊之一”。但有誰知道,洱海曾在1996年和2003年兩次發生大面積藍藻爆發,部分水域水質甚至下降到五類。通過3年的治理和修復,洱海水質惡化趨勢得到遏制,生態系統逐步恢復,目前,“洱海經驗”——“循法自然、科學規劃、全面控污、行政問責、全民參與”已在全國推廣。
湖泊富營養化是污染治理和保證飲用水安全的難點,洱海保護治理究竟是怎么做的?對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全國大部分已處于富營養化狀態的湖泊治理與保護有何借鑒之處?
————采訪現場————
10萬平米生態修復帶成洱海減污的“睫毛”
向洱海走去,依次經過長滿“苔蘚”、種植著美人蕉和蘆葦等挺水植物的三個水池。原來這些水池都是將洱海邊居民生活、農業生產用水經過三級沉淀,挺水植物吸收氮、磷等富營養化物質后,再排入洱海。
沿著洱海邊漫步,記者還看見湖邊的巖石上長滿了長絲條狀的綠色水草。大理白族自治州環境保護局局長李瓊杰告訴記者,這些水草,還有水池的“苔蘚”等都有很好的吸收氮磷等營養物質作用,但如果水質太差,這些“敏感”的水草就會馬上滅絕。
據悉,大理州政府提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在才村碼頭建立了南北長約500米、東西縱深約200米、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才村生態修復帶,成為洱海保護減污的“睫毛”。
————治理經驗————
生態濕地降低氮磷負荷
鏡頭一:羅時江河口生態濕地,錯落有致的水生植物在微風中拂動,火紅的美人蕉、波光水影讓人無法想像原來這里曾是散發著惡臭的連片臭水溝。
羅時江、永安江和彌苴河“二江一河”入湖水量占洱海來水的70%,污染物占65%,攔住這“二江一河”的污染物,將極大改善洱海的水質。李瓊杰說:“由于羅時江流域村落集中,過去面源污染問題相當突出,水質最差達到劣五類。”
經驗總結:如今,通過規劃建設面積1300畝的羅時江河口生態濕地系統,由濕地區、園林綠化區、濕地觀光帶、濕地休閑區組成,這也成為洱海保護的最后屏障。李瓊杰說,通過修復后的河口濕地,將有效降低羅時江徑流的氮磷負荷,從而減少進入洱海的氮磷總量,減輕洱海富營養化水平。
集中式牛糞換沼氣“一舉數得”
鏡頭二:洱源縣右所鎮南登沼氣站,三個并排橫放著的藍色大罐子,上面標著“高效厭氧發酵罐”、“沼氣凈化池”等字樣,還有一個挨著一個的巨大太陽能板。原來這是一種較為先進的沼氣處理設備——太陽能中溫沼氣站。
洱源縣在洱海的上游,以農業立縣的洱源是國家級貧困縣,其密集的村莊、大量乳牛養殖和農業種植,是洱海治理中困難最大的農村面源污染問題的主要根源。
據統計,到2008年末,全縣有93%的人口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大牲畜存欄達13.7萬頭,其中乳牛存欄達5萬多頭。
經驗總結:洱源縣副縣長馬利生介紹說,太陽能中溫沼氣,是利用太陽能加熱發酵生成沼氣,再通過管道輸送到各農戶家,沼液沼渣作為高效有機肥還田。一個沼氣站每天可處理8噸牛糞,產生的沼氣足夠150多戶農戶使用。沼氣站實行市場化運作和保本微利經營,以每噸80元收購牛糞,每立方米2元向當地農民提供沼氣。
據悉,洱源縣大力興建沼氣池和沼氣站,目前全縣已在乳牛養殖戶集中的地方建立了5座太陽能沼氣站,不但解決了沼氣池在冬天氣溫低、廢棄物少時沼氣就會“斷氣”的問題,并且將牲畜糞便轉化為清潔能源(沼氣)和有機肥料(液體和固體),實現了資源化循環利用,也避免了其成分流失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污染,保護了洱海水質,并改善了當地的能源利用現狀和農業肥料利用狀況,避免了由于能源短缺造成的森林破壞。
不起眼的白族小樓提供技術支持
鏡頭三:洱海邊有一棟不起眼的白族小樓,這個掛著“國家重大水專項大理洱海項目才村工作站”牌子的小樓里生活、工作著來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華中師范大學等多家國家級科研單位的數十位科研人員,他們從2004年就在洱海邊開展了湖濱生物多樣性調查、緩沖帶污染特征以及入湖污染規律等研究。
建立于2009年的才村工作站主要負責的是國家水專項洱海項目的“湖濱帶生物多樣性恢復和緩沖帶建設技術及工程示范”、“湖泊水生態內負荷變化研究與防退化研究技術及工程示范”課題,為洱海生態修復提供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和先進的治理修復技術。
經驗總結:在洱海的治理修復,一個重要經驗是積極引進和運用國內外最新的水污染治理科技成果。湖庫水污染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科學規劃,來自全國各地湖泊治理專家在洱海開展了湖泊富營養化、氮磷污染控制、藻類生長和爆發規律、水體自然修復和湖濱帶保護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和實驗等。
全民參與洱海保護“戰役”
鏡頭四:在洱海保護治理“戰役”中,大理實施了總面積12334.98畝的灘地實施退田還林、退塘還湖、退房還濕地。半年全湖封湖,禁漁。這些舉措,直接涉及湖內2.5萬世世代代以捕魚為生的漁民,他們放棄了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生活方式。洱海人為之做出了巨大犧牲,但是他們是怎么想的呢?
村民感言:記者在羅時江河口生態濕地隨機采訪了上關鎮西閘尾村的杜子鈞,這位常年工作在高原陽光下,黝黑的農民覺得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他們也得到了一定的回報。“以前水不好,游客來了覺得水臭,不愿意呆著。現在水清了,他們就愿意留下來,吃個飯、住下來,對每個人,洱海保護都非常重要。”他說。
記者手記
剛進入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環境保護局局長李瓊杰就跟記者講了一個關于洱海的電影,在解放初,一個戰士來到大理,由于不懂當地的文化習俗,在洱海邊“方便”了一下。被國民黨特務挑唆的土司認為,這個戰士污染了洱海,冒犯了洱海的神靈——土司放出的鳥都不飛了。因此,必須將其斬首來平息神的憤怒,否則神靈將降罪于洱海邊人們。
“這個電影帶有當年的政治色彩,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千百年來,洱海人對洱海的尊重和保護。”李瓊杰說。
在洱海邊的很多地方,記者都能看見“洱海清,大理興,洱源親”這樣的話,這是新時代人們對洱海,對循法自然、對“母親湖”保護的科學認識。
不過洱海的富營養化治理不是一勞永逸的,李瓊杰喜悅又擔憂地表示,“富營養化治理成果是脆弱的,一旦排污加大,洱海生態和水質將馬上發生變化,除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外,希望在‘十二五’國家課題中,繼續加大對洱海富營養化治理科技支撐力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