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的“臺灣樣本”
在南京,每天產(chǎn)生生活垃圾5000多噸,明后年將達到7000噸左右。南京現(xiàn)有3個生活垃圾填埋場,其中水閣、天井洼填埋場已經(jīng)飽和,轎子山填埋場僅剩1個庫區(qū),也將在未來兩三年內(nèi)填滿!
更要命的是,目前這些垃圾全是未經(jīng)分類的混合垃圾,其中約40%是廚余垃圾。由于混合垃圾含水量大,成分復雜,燃燒值低,焚燒處理異常困難,絕大部分只能填埋,這樣,既占用土地,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垃圾分類迫在眉睫,垃圾減量刻不容緩。上月4日,在中共南京市委第十三次黨代會閉幕后沒幾天,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幸福都市建設(shè)動員大會,推出“共建美好新南京,共享幸福新生活”的“千日行動計劃”,將實施“七大工程”,全面提升百姓的幸福感、舒適感。其中的一項就是“綠色環(huán)保工程”,明確提出,要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建立垃圾分類、清運、處理、資源回收再利用體系,逐步實現(xiàn)城市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按計劃,南京市在城區(qū)玄武區(qū)鎖金街道、白下區(qū)月牙湖街道、建鄴區(qū)興隆街道、鼓樓區(qū)江東街道等4個街道先行試點的基礎(chǔ)上,明年年初,在6城區(qū)明城墻以內(nèi)全面推廣垃圾分類收集,并建設(shè)兩個廚余垃圾處理廠,到2014年青奧會前,使南京市的生活垃圾實現(xiàn)減量50%的目標。
垃圾分類到底如何實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前,記者隨有關(guān)部門奔赴臺灣,在臺北市、新北市等地實地考察取經(jīng)。
不看不知道,垃圾分類真奇妙。
分類收集
新北市距離臺北市僅40分鐘車程。走在新北市的街頭,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地上真干凈!還奇怪,走了老半天,竟沒有發(fā)現(xiàn)一只垃圾箱。負責接待我們的新北市環(huán)保部門辦公室負責人丘明中先生解釋說:“跟臺北市一樣,在我們這里,垃圾不落地!”
“那垃圾在哪兒?”“現(xiàn)在在居民手里,到時候會在分類后統(tǒng)一上交給清潔隊。”他回答道。
下午5點10分,是新北市八里區(qū)中山路街道居民集中交垃圾的時間。沿街居民們早就等候在路邊,每個人的面前都放著幾個垃圾袋,鼓鼓囊囊的,還有一只塑料桶,里面盛滿了廚余垃圾。隨著一陣悠揚的音樂聲,八里清潔隊的3輛垃圾回收車準時開到,前面兩輛車裝滿了塑料大桶,是專門收集熟廚余垃圾和生廚余垃圾的,后面一輛是普通垃圾壓縮車。居民嫻熟地先倒廚余垃圾,再轉(zhuǎn)身將普通垃圾按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分別送入壓縮車里。整個過程,前后用時不到3分鐘。
記者與其中的一位居民張?zhí)收劇K榻B,她開了一家名叫“頂香豆?jié){店”的早餐館,廚余垃圾比較多。10多年前,垃圾根本不分類,什么都和在一起倒,不管垃圾多少,垃圾費是固定的,每個月要繳1100多元新臺幣,都從水費里面扣。現(xiàn)在不同了,她每天必須把一次性筷子、飯盒、紙巾按要求分類,購買環(huán)保部門指定的垃圾袋裝垃圾,充當垃圾費,因為廚余垃圾多,環(huán)保部門只配給一只塑料桶,不夠用,自己又買了一只。分類的結(jié)果是,垃圾的量減少了,垃圾費支出也隨之減少,如今,她家每月的垃圾費不超過500元新臺幣,比過去節(jié)省60%。“垃圾分類,的確是好!”她說。
垃圾分類并未就此了手。居民的垃圾回收運輸?shù)搅饲鍧嶊牶,還會有更嚴格細致的分類。在八里清潔隊,垃圾被分成了紙類、鐵類、鋁類、玻璃類、塑料類、光碟片、干電池、機動車輛、輪胎、鉛蓄電池、電子電器、資訊物品、照明光源、平板容器、非平板容器、行動電話及其充電器等,有序擺放,紋絲不亂。廚余垃圾,全密封在桶里,又分為養(yǎng)豬廚余和堆肥廚余。養(yǎng)豬廚余是紅色塑料桶,堆肥廚余裝藍色塑料桶,廢泔水油則密封在鐵桶中,完全沒有異味。更有甚者,他們連回收的玻璃瓶還按白色、青色、茶色3種不同顏色擺放。為什么這樣?清潔隊的女隊長解釋說,這是為了方便后期的垃圾處理,白色的玻璃瓶可以處理加工后再制造成品,而茶色和青色的瓶子只能加工粉碎成修馬路用的建筑材料。
居家垃圾除了生活垃圾外,還有一種垃圾,當?shù)厝朔Q為“巨大垃圾”,包括廢棄的桌椅、廚柜、沙發(fā)、彈簧床及床板等。對這類垃圾的收集處理,臺北市的環(huán)保部門則完全采取了一種全新的辦法。
進入內(nèi)湖再生家具展示拍賣場,簡直如同置身于一個家具大賣場。這里辦公桌椅、沙發(fā)、床具、廚房用具一應俱全,還有腳踏車,全都修葺油漆一新,外觀與新品幾乎沒有差別,F(xiàn)場負責人、資源回收隊的陳隊長介紹,這些家具,都是他們免費從市民家里回收來的,居民家有舊家具要處理,可電話預約回收隊上門收集,回來后,回收隊里有12名師傅,對舊家具進行拆解翻新、再拋光油漆,便可擺放到展示拍賣場,以同類家具市場價的三成價格出售給中小業(yè)主、中低收入人群,甚至學校等單位。據(jù)統(tǒng)計,他們每個月能回收1200多件廢家具,同時可以銷售1000多件出新家具,每年創(chuàng)收1200多萬元新臺幣,用以補充其資源回收基金。
新北市環(huán)保部門的負責人王美文女士說,經(jīng)過如此精細化分類回收再利用后,真正到最后需要處理的垃圾只占到總回收垃圾的30%。
焚燒處理
不可回收的、真正需要處理的垃圾也不是填埋了事,而是進入了焚燒處理廠。
面朝湛藍的大海,背靠翠綠的小山,坐落在臺灣海峽邊的新北市八里垃圾焚化廠,云淡風輕,風景如畫。外觀設(shè)計出自建筑大師貝聿銘團隊之手,與巴黎羅浮宮金字塔類似的玻璃幕墻結(jié)構(gòu),十分搶眼,要不是那根150米高的方形煙囪在提醒,我們簡直以為這里是一家“世界500強”的總部所在地。
但這確實是一座垃圾焚燒廠。是新北市投資2億美元,年處理能力近50萬噸,年發(fā)電2.5億度,年售電收入3.3億新臺幣的垃圾焚燒廠。
我們戴上安全帽,參觀其垃圾焚燒處理的全過程。垃圾經(jīng)各區(qū)清潔隊垃圾車收集,入焚燒廠,先過地磅稱重,然后至傾卸區(qū)倒入面積1.62萬立方米的儲存坑中,由控制室人員用抓斗對垃圾進行均值化攪拌,最后將垃圾投入焚化爐焚燒。該廠總工程師介紹,由于垃圾經(jīng)過了嚴格分類,特別是剔除了廚余垃圾,進入焚燒廠的垃圾含水量很小,所以燒起來很容易,當爐膛溫度保持在850攝氏度至1050攝氏度時,由垃圾產(chǎn)生的輻射熱能就能助其自行燃燒,熱值可達2400大卡,無需再添加煤或重油等輔助燃料,二惡英等有害氣體則經(jīng)過廢棄處理系統(tǒng)處理后,完全可以被去除,實現(xiàn)無害化達標排放。垃圾焚燒產(chǎn)生的巨大熱能,推動蒸汽渦輪機發(fā)電,而渦輪機的冷卻水則成為游泳池的溫水水源。
垃圾燃燒后最后產(chǎn)生兩樣東西:底渣和飛灰。底渣由頂蓋式密封拖車送往底渣再利用廠,飛灰則由密封槽車運到固化廠,經(jīng)固化為成品并經(jīng)檢測符合標準后送至掩埋廠掩埋。
與南京的垃圾焚燒廠的際遇一樣,造型時尚、設(shè)施一流的八里焚燒廠,運營之初,并不討當?shù)鼐用裣矚g。所涉太平村、下罟村3500多居民十分討厭它,認為會帶來空氣和水污染,甚者想方設(shè)法要讓它關(guān)門打烊。江俊卿廠長介紹,當時,村民群起堵門,不讓垃圾車進出等極端對立和對峙的事時有發(fā)生。怎么辦?焚燒廠換位思考,主動派員找村長、村民代表征求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chǔ)上成立了民眾監(jiān)督委員會,歡迎村民隨時到廠參訪,隨時監(jiān)督垃圾處理的各項指標,給村民吃定心丸;同時首創(chuàng)垃圾焚化廠回饋金制度,每年拿出垃圾發(fā)電銷售收入的25%,6000多萬元新臺幣,給村民建可一次容納150人游泳的溫水游泳池,終身免費使用;架設(shè)3公里多長的瀕海生態(tài)登山步道,方便村民健身觀景;每逢焚燒廠招工,優(yōu)先考慮符合要求的村民,給村民實實在在的實惠。
通過一系列親民行動,如今,村民和焚燒廠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非常融洽,用江俊卿的話說:“從仇人變親人了!”
教育先行
臺灣的垃圾分類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決非一日之功。得益于決策早,行動快,更得益于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大眾教育。
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跟大陸現(xiàn)在一樣,飽受垃圾圍城之痛,未經(jīng)分類的垃圾也是一埋了之。環(huán)保部門被迫花巨資在大城市周邊的鄉(xiāng)下購買填埋場,掩埋垃圾,由此而引發(fā)的粉塵、廢氣以及廢水滲漏導致的污染事件屢有發(fā)生,與村民間的矛盾沖突不斷。而與大陸不可比擬的是,彈丸之地、寸土寸金的寶島臺灣已無法開辟那么多填埋場了!據(jù)介紹,當時,僅一個臺北市每天須填埋的垃圾就接近3000噸。
垃圾必須減量,減量必須分類,而分類行動必須得到居民支持。因此,在居民中開展宣傳教育成為重中之重。早在1991年,臺北市就開始在小學推行垃圾分類教育,“小手牽大手”,通過小孩子影響大人,影響家庭,讓垃圾分類的觀念深入人心,并最終形成為生活習慣。
民間社團也為垃圾分類鼓與呼。在新北市八里垃圾焚化廠的3樓,有一間面積不足40平方米的小屋,名叫“環(huán)保夢工場”,一張長條桌的四周,擺放著全是用廢紙、破布、廢塑料、廢易拉罐等廢棄物制作的工藝品,有穿婚紗的新娘,有插滿玫瑰花的花籃,全都色彩鮮艷,栩栩如生。這是臺北市環(huán)保再生創(chuàng)意協(xié)會與焚化廠共同構(gòu)建的民眾體驗教育場所。理事長連苑伶女士介紹,他們協(xié)會每年要組織上百場宣傳活動,這個“夢工場”旨在向民眾特別是中小學生普及環(huán)保知識,用“DIY”形式,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將垃圾轉(zhuǎn)變?yōu)槟芙o生活增添色彩及創(chuàng)意的作品。以一種藝術(shù)的方式,灌輸一種意識――“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強化大家對垃圾分類重要性的認識。
三峽碳中和樂園的前身是個衛(wèi)生掩埋場。從1993年4月啟用后到2000年6月封閉,累計掩埋垃圾135萬噸。功成身退后,新北市環(huán)保部門對場區(qū)進行污染防治、復育綠化美化,把它改造成全臺灣第一座寓教于樂的低碳園。每天有100人步行來到這里,親眼看到垃圾污水經(jīng)過處理后變成可種花養(yǎng)魚的再用水,通過免費入住綠能樹屋,體驗感受垃圾分類處理及環(huán)保低碳帶來的好處。
相關(guān)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更是責無旁貸。2000年7月1日,臺北推行垃圾處理費隨垃圾袋征收的新政正式實施時,7萬多名工作人員走上街頭,到全市各個垃圾收集點,個個懷揣垃圾袋推廣使用材料,向居民苦口婆心推介宣傳。
嚴管重罰
推行一種新政,入耳,入腦,還要入心,必須輔之以強有力的經(jīng)濟手段。嚴管重罰則是另一種教育――“懲戒性”教育。據(jù)介紹,臺北市1985年才開始征收垃圾費,隨水費征收,這種“垃圾倒多倒少一個樣”的定額式收費,根本起不到促進垃圾減量的作用。2000年7月1日,為配合“垃圾不落地,垃圾零掩埋”行動,臺北市出臺新規(guī):垃圾費隨袋征收。規(guī)定,居民倒垃圾前必須按一般垃圾、回收垃圾和廚余垃圾3大類粗分,清潔隊和居民約定垃圾收運時間,大約是每天傍晚5點一刻到7點之間,如果居民趕不上這個時間點,則必須在第二天上午6點到9點之間,由居民自己把垃圾送到指定的垃圾投放點,投入垃圾清運車里。隨意丟棄垃圾將受重罰。
投放垃圾必須用環(huán)保部門指定的專用垃圾袋進行袋裝,這種垃圾袋貼有自己的標章和防偽標志,有從1公升到120公升容積大小不等的8種規(guī)格。1公升裝分類袋售價0.42元新臺幣,按包賣,每包10只,超市有售。從實際使用情況看,3公升裝分類袋一般居民家庭可用兩天,14公升的可用一周。環(huán)保部門對居民投放的垃圾要進行抽查,不分類的垃圾一律拒收,還要處以1200元到6000元新臺幣的罰款;使用非專用袋裝垃圾,一次處罰3000元新臺幣;而偽造專用垃圾袋者將被處2至7年有期徒刑,并處罰金10萬元新臺幣。對違規(guī)者,歡迎居民舉報,一旦查實,舉報者可獲兩成罰款的獎金。
垃圾費隨袋征收,誰倒垃圾誰付費,多倒垃圾多掏錢,這從制度層面教育鼓勵垃圾分類,促進垃圾快速減量,由此產(chǎn)生的正面效果令人吃驚。有一組數(shù)據(jù)可以證明:新政實施后,臺北居民每人每日的垃圾量由10年前的1.12公斤減為目前的0.39公斤,減少65%,人均垃圾費支出也由過去的138元新臺幣降為現(xiàn)在的36元新臺幣。整個臺北市的日產(chǎn)垃圾量由當年的近3000噸降為眼下的不足1000噸,資源回收率從2.4%提升到45%。據(jù)報載,臺北市山豬窟垃圾掩埋場,過去每天要填埋垃圾2501噸,到去年每天僅有59噸,減量達97.6%,接近“垃圾零掩埋”的目標,臺北市規(guī)劃中的第3座垃圾填埋場也已無需興建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