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專家姜林:建立以人為本的污染場地風險管理體系
我國至今對污染場地管理缺乏明確的管理思路。原國家環保總局于1995年頒發了《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該標準主要從土壤生態環境、作物生長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綜合考慮確定的土壤污染物限制,適合于農業土壤環境質量。該標準的頒布實際上確立了我國基于標準的土壤環境管理模式。
2007年,針對世博會,原國家環?偩趾蛧屹|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共同發布了《展覽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暫行)》(HJ350-2007),該標準較多地考慮荷蘭早期的污染場地管理模式,將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分為A、B兩級,A標準為土壤環境質量目標值,代表土壤未受污染的環境水平,符合A標準可以適應各類土地利用;B級標準土壤修復行動值,一旦污染物濃度超過B標準,則需啟動修復,且其修復目標為達到A標準,即將土壤恢復到未受污染狀態。事實上1998荷蘭已經擯棄了將污染場地土壤恢復到未污染狀態或適合各種用地(multifuctionalityofsoiluse),而是和大多數西方國家一樣,修復到合適的土地利用要求(fitnesstouse)即可。
長期以來,我國的環境管理主要依據于強制性的環境質量標準,其優點是對管理人員的專業要求和管理成本較低,易于地方環保部門接受和實施。但由于土壤的差異性較大,制定統一合理的土壤環境安全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較為復雜,且容易帶來不必要的修復成本。即使在荷蘭,國土面積相對較小,由于場地條件和土壤的差異性,荷蘭仍容許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最大容許值(localmaximalvalue)以替代國家最大容許值,減少不必要的修復。對于面積廣大,地域差異大的中國,為了保證場地再利用的安全性,全國統一的土壤質量標準必須要有足夠的保守性,其結果易導致大多數的場地修復過嚴,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修復。因此,對未來土壤環境標準的定位:是強制性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或非強制性的土壤篩選值應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通常而言,基于風險的污染場地管理模式為大多數國家所采用,從我國近幾年在北京、上海、重慶、浙江、江蘇等地實踐來看,場地管理基本遵循基于風險的管理模式,且取得了較好的經驗。一些地方,如北京、重慶等、浙江等地已經初步建立了相關制度,環保、工信、國土、住建四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保障工業企業場地再開發利用環境安全的通知》(環發[2012]140號)(以下簡稱《通知》。環保部即將發布《場地環境調查技術規范》(報批稿)[33]和《污染場地評估技術導則》(報批稿)[34])預示我國將建立基于風險的污染場地管理體系。但是我國建立基于風險污染場地管理體系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包括法律法規與標準體系建設,管理與技術人才培養等。
您提到用風險管理的思路進行場地管理,具體來說,風險管理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發達國家對污染場地的管理始于20世紀80年代,已經各自形成較為完善的風險管理模式,雖然各國的管理流程、技術文件等有所不同,但污染場地風險管理主要工作程序均包括污染識別、現場調查、風險評價、場地修復、風險控制、修復驗收等,其中風險評價和修復驗收是不可缺少的技術工作之一。對污染場地進行治理前,需要對其危害性進行全面評價,根據其對環境和人體危害的途徑及程度,對污染場地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風險控制與管理,防治污染導致的各種健康影響與不良生態效應產生和擴散;同時應對修復效果進行檢驗和評價,保證場地修復效果,監督修復過程中二次污染的處理。
場地環境管理過程一般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包括風險識別、現場采樣與風險篩選、風險評價與風險管理。
第一階段為風險識別。主要工作為通過文件審核、現場調查、人員訪問等形式,對場地與生產設施過去和現在的使用情況,特別是對污染活動有關信息進行收集與分析,識別和判斷場地與生產設施環境污染的可能性、潛在污染物、疑似污染區域、可能的暴露途徑和受體,初步分析場地與生產設施的環境風險。
第二階段為現場采樣與風險篩選。主要工作為通過在疑似污染地塊和生產設施上進行確認采樣分析,確認場地與生產設施是否存在污染,并應用相關的風險評價基準值進行風險初步分析和篩選;如果確定場地存在污染或場地存在潛在的健康風險時,則需進行更詳細地調查和采樣分析,為下一步風險評價作準備。
第三階段為場地風險表征。主要工作為根據采樣結果、場地特征、暴露途徑、用地規劃,分析場地與生產設施污染對現在或未來用地規劃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為風險管理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第四階段為風險管理。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綜合考慮法律法規、技術與經濟可行性,選擇和實施工程控制、制度控制或/和修復來降低或消除場地與生產設施對人群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
目前國內往往是以技術方案為主的污染場地治理過程,很少選取基于工程控制和制度管理為主的治理方案,污染場地修復的目標是修復后的場地能達到相應的用地功能,因此控制風險應該為第一目的。目前工程控制在應用極少,但是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應該值得我們去正視的問題。在修復成本高昂和經費有限情況下,可以適當考慮風險控制技術。由于采用風險控制技術并沒有完全消除污染物,因此,工程控制往往需要和制度控制相結合,即需要建立一套長期監測、跟蹤與評估及后期風險管理制度,確保不造成二次污染,這需要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并對管理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的污染場地修復,從十年前出現,到現在慢慢產業化,您認為這個行業良性發展,首先解決什么問題?今年眾多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何規整行業企業?現在一般污染場地修復企業的資質是什么?
首先應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污染場地環境管理涉及土地使用責任者、政府部門和周邊居民等多個利益相關者。通過法律法規等制度建設,明確污染場地預防與修復過程利益相關方的職責,是推動污染場地環境管理的重要先決條件。有法可依,各個主體單位才更清楚自己應該做什么。出臺污染場地專項法律,對污染場地管理、修復、再開發相關方的責任和義務進行明確的規定;明確各級政府在污染場地管理中的職責和權限。
其次是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市場是促進行業良性發展的最好杠桿。大多數西方國家并沒有資質的概念,修復行業規范主要依靠市場,如果一個企業的修復工作做得不好,必然被市場淘汰。當然,市場機制起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政府部門的審查公正與嚴格,不讓質量不合格的評估報告、治理工程項目通過審查批準或備案,就不規范、無誠信的企業自然就無法生存。
您曾推薦過三元技術,能否詳細介紹一下?
過分依賴傳統的采樣技術和實驗室分析導致大型場地的調查成本高時間過長、調查分辨率較低,難以滿足確定污染和修復范圍的精度要求。對于大型污染場地,數據質量僅僅不完全等同于數據精度高但費用昂貴的實驗室分析數據,成功第運用大量低成本的現在快速測試數據可以幫助提供調查的分辨率或精度。
運用三元技術(triadapproach)對降低污染場地的不確定性具有重要意義,能降低調查和修復成本,三元技術有三個核心:系統規劃,動態工作計劃,在線監測。據有關文獻報道,一些場地應用此技術可節省50%的調查費用。
三元技術特點就是充分利用在線快速檢測設備,使整個場地調查過程動態化,根據場地不斷獲取的信息,不斷修正對場地的認識和場地概念模型,并不斷調整工作計劃,以達到省時、省錢,同時降低調查不確定性的系統動態的調查方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