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用保”唱響生態歌
臟臭不堪的生活污水經過綜合處理,很快變成涓涓清水,流入千畝人工濕地,再經多級生態修復,既可用于農作物灌溉,又可用于園林綠化;從污水中分離的污泥經過太陽能技術處理,無臭無毒無菌,被運到垃圾填埋場用作覆蓋土。這個集污水收集和處理、污泥處置、中水回用以及生態修復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項目,便是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歷時10年打造的城市污水處理綜合體。
10年前,臨沭縣便樹立了“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生態保護理念,著手興建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系統。10年間,該縣持續投入,立體治污,建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一二期工程、升級改造工程、管網建設工程、污泥處置工程、中水回用以及多級生態修復濕地等工程,總投資達到1.65億元,形成了科學高效運轉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生態體系,將山東省推廣的“治用保”流域治理新理念發揮到了極致。
立足“治”,全過程防治污染
2005年,臨沭縣從提高污水收集率和集中處理率入手,先期建成了日處理規模為兩萬噸、出水水質執行國標一級B標準的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并配套建設了污水管網。為提升污水處理的規模和質量,該縣于2009年和2012年投資2500余萬元用于升級改造工程和污水處理二期工程,將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提高到4萬噸,出水水質從國標一級B標準提升到國標一級A標準,污水100%達標排放。投資5000余萬元配套敷設污水收集管網76.9公里,使縣城生活污水應收盡收,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100%,最大限度地解決了污水直排問題。2014年,該縣又投資1473萬元建設了日處理能力30噸的污泥處置工程,利用太陽能,將含水量超過80%的污泥干化處理,并經殺菌、消毒和除臭后,運至垃圾填埋場作為覆蓋土,從而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理,污泥二次污染問題迎刃而解。
突出“用”,多渠道回用中水
臨沭縣污水排放標準提升后,中水回用范圍大大擴展,將中水應用于下游上萬畝農田的灌溉的同時,也應用于城市園林綠化和景觀用水,實現了水資源循環利用的目標。該縣目前正按照規劃,制訂并逐步推進建設以企業回用中水為主體的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使寶貴的水資源得到最廣泛的應用。
注重“保”,多層次保護環境
為構建污水處理排放下游沿河流域的大生態帶,努力提升環境承載力,臨沭縣在污水處理廠下游的蒼源河道規劃建設了面積1000余畝的人工濕地和生態河道,總投資額為5000多萬元,目前已先期投資2488萬元建成了多級生態塘水質凈化及生態修復工程,采用生物處理技術,通過生態塘、潛流濕地、生態修復濕地等生態凈化項目,將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達標排放的中水進行多級生態凈化,同時結合蒼源河的天然優勢,配套建設了觀景亭、廣場、木棧道、親水平臺、園路等景觀設施,有效改善了污水處理廠周邊的生態環境及景觀效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