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環境交易所總裁梅德文: 以碳金融產品創新打破分割的碳市場
北京環境交易所總裁梅德文認為,目前中國碳市場是分割的區域市場,存在規模小和市場流動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北京正在進行跨區域碳市場對接,以擴大市場規模,而碳金融產品創新能夠為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這也是北京積極開發碳金融產品的主要原因。
自2014年起,我國七個碳交易試點地區陸續推出了數十個碳金融產品。其中,備受推崇的是碳排放配額回購產品,這是目前最具有可持續性的產品之一。
2014年12月30日,北京環境交易所(下稱“環交所”)促成國內首單碳排放配額回購交易,被視為北京碳交易試點建設進程中的里程碑。
除了碳配額回購外,環交所還推出了場外掉期產品等碳金融業務。
“相比其他省市,北京的優勢在于,它是碳交易產業鏈最為完善的地區。”環交所總裁梅德文說。近期,環交所還牽頭成立了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下稱“綠金委”)碳金融工作組,具體負責碳金融相關工作的研究和推進,而梅德文兼任綠金委副秘書長一職。
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了梅德文,回顧北京碳交易試點市場過去兩年多的發展,特別是在碳金融方面的研究和發展。
進行跨區域碳市場對接
《21世紀》:自2013年11月28日啟動以來,北京碳試點已開市兩年多。今年進入第三個履約季,市場和企業都有哪些表現?回顧過去,您認為北京碳市場有哪些亮點?
梅德文:北京2015年年底將重點排放單位的門檻由原來的10000噸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5000噸二氧化碳排放,新增重點排放單位將達400余家。目前新增重點排放單位開戶數量穩步上升,正在抓緊進行交易及履約工作。而已有的重點排放單位經歷過2個履約年度,對碳交易各項流程已經比較熟悉,各項履約工作已經基本完成。至于北京碳市場的亮點,我認為至少有以下4點。
第一,政策法規體系完整。北京市通過地方立法確立了碳排放總量控制、配額管理、碳排放權交易、碳排放報告和第三方核查等基本制度,構建覆蓋碳市場閉環運行全過程的制度政策體系。
第二,核查數據質量基礎扎實。圍繞碳排放管理,實行了第三方核查機構和核查員的雙備案制度,對碳排放報告實行第三方核查、專家評審、“第四方”核查機構交叉抽查,保障碳排放數據質量。
第三,配額核發適度從緊。對重點排放單位的既有設施,確定不同行業2013—2015各年度的控排系數,實現既有設施碳排放量逐年下降。發布93個細分行業碳排放強度先進值,強化新增設施排放的約束力。
第四,是不斷完善機制。注重創新,北京在全國最先出臺抵消管理辦法,開展碳匯交易并進行抵消,最早開展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與河北省承德市實行“統一機制、一個市場”的跨區域碳交易機制,目前跨區合作區域將拓展至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鄂爾多斯市。
《21世紀》:除了亮點,北京碳市場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梅德文:首先,北京碳市場的交易活躍度需要進一步提升。在七個碳交易試點中,北京總體的碳排放量僅高于深圳,配額規模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發展以及市場流動性的增強。同時,北京也依據自身產業結構條件,降低了重點排放單位參與門檻,進一步擴大了交易主體的范圍。
還需要權衡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北京碳市場處于金融監管的核心地帶,對于金融產品開發、創新的監管力度相較于其他試點地區更為嚴格,而碳市場的發展又需要金融創新來滿足市場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相關產品開發時吃透吃準政策要求,不做越界或者有違相關政策精神的“金融創新”,對交易所的研究能力、風險控制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碳交易產業鏈最完善
《21世紀》:北京都推出了哪些碳金融產品?
梅德文:北京環境交易所聯合中信證券等推出了碳配額回購、碳排放權場外掉期,同時還推出了綠色租賃、綠色股權投資基金、PPP等業務,還有一些產品正在研究和報批。
以碳配額回購產品為例,這是一種通過交易為企業提供短期資金的碳市場創新安排,也是目前可復制性較強的一款碳金融產品。
我認為,這種碳配額回購產品形成了資產的正向流動。
首先金融機構因為有控排企業的排放權抵押質押,就愿意向控排企業購買配額,相當于控排企業通過碳排放權融資。
另一方面,控排企業還可以把錢放給金融機構,做一些金融理財,金融機構又能獲得金融服務的收益,那么控排企業又有了類似于投資收入,這就形成了以碳排放權為基礎的資產正向流動。
另外,北京還推出了碳排放權場外掉期交易。這種交易是場外交易雙方以碳配額為標的物,以現金結算標的物即期與遠期差價的場外交易活動。具體交易條款由場外交易雙方自主約定,交易所主要負責保證金監管、交易鑒證及交易清算和結算。它為碳市場交易參與人提供了一個防范價格風險、開展套期保值的手段。
《21世紀》:環交所為什么要推出這些碳金融業務?和其他試點相比,北京有何優勢?
梅德文:碳金融產品和碳金融業務創新的動力來源于市場。
首先,這是履約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比如場外掉期業務就滿足了客戶管理配額市場風險的需要,配額回購產品滿足了中型履約企業的融資需要。
同時,這也是碳市場金融化的內在規律。碳市場天然就是個金融市場,隨著碳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逐步擴大,金融機構參與程度深入,金融產品的創新會更加豐富。
北京的優勢在于它是碳交易產業鏈最為完善的地區,金融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大型央企總部都在北京。目前全國碳市場的設計團隊也在北京,他們是未來可持續碳金融產品研發的重要利益相關方。
碳金融促進市場流動性
《21世紀》:很多業內人士抱怨,目前的碳市場本身流動性不強,而很多碳金融產品,沒有照顧到企業的需求,成了推出后就沒有下文的“PPT項目”,你對此怎么看?環交所在設計碳金融產品或業務時又是怎么考慮的?
梅德文:碳金融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是其能否實現可持續交易的關鍵。對于市場包括交易所在內的各類利益相關方來說,需要一個相互了解、不斷啟發和摸索的過程。因此,碳金融產品的持續交易,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碳市場最核心的功能是促進節能減排。就是通過透明真實的價格信號,來引導稀缺的碳排放權資源配置,以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節能減排。
怎樣才能發現透明真實的價格信號?答案是建設一個具備有效性、流動性和穩定性的碳市場,擁有規模化的交易主體、市場化的交易產品和透明化的交易規則,這樣才能發現真實的減排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
但是,目前中國碳市場是分割的區域市場。首先,規模小,七個試點省市的配額加起來約12億噸,不到全國碳排放的兩成,而北京只是個千萬噸級別的市場。
為此,北京環交所拿出5000萬元支持全國碳市場的能力建設,一方面是響應國家發改委的要求,發揮試點市場的帶頭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培育非試點地區的碳市場,擴大市場規模。
其次,市場沒有流動性。而碳金融產品創新能夠為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這也是北京積極開發碳金融產品的主要原因。只有發展碳金融產品,才能使碳金融發揮一般金融融通的功能,引導市場發現碳排放的真實成本,擴大碳交易的廣度。
比如回購,解決了企業的融資,同時也能讓金融機構能夠判斷碳排放權的真實價值。要知道,政府和控排企業并不是市場的全部主體,加上金融機構才能構成一個完善的市場主體。通過這樣的市場競爭出來的價格,才能反映真實的履約成本和減排收益之間的均衡。
另外,包括北京在內,目前所有的碳金融產品創新,都只是探索。金融的本質是風險管理和價格發現,通過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和產品的設計,來解決信息不對稱、資產定價和風險管理的問題。碳金融產品的設計也會朝著這三個方向努力。
隨著全國碳市場的啟動,碳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參與的主體越來越多,市場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對碳金融產品的需求也更迫切,碳金融產品的創新步伐也會加快。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