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告別“和你一起去看海”
所謂的“海綿城市”是一個比喻,強調將有化為無,將大化為小,將排他化為包容,將集中化為分散,將快化為慢,將剛硬化為柔和。海綿城市希望能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讓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再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因此,海綿城市也有“水彈性城市”的叫法。
極端天氣常態化背景下,“大水淹城”事件屢見不鮮。平日里看花是花、看草是草,大道如砥,轉眼間,大道成了“大河”,地鐵站變為“水簾洞”。
于是,實力吐槽雨大的戲謔也演變至2.0版本“今天的雨跟依萍找她爸要錢那天一樣大”、“像賀涵去接被困高速上的羅子君那天那么大”、“像杉菜離開道明寺那天那么大”……
據住建部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5年,全國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小時,淹水深度超過半米。南京、武漢、廣州等城市都曾多次出現嚴重的城市內澇,造成嚴重災害。
讓城市像海綿一樣會“呼吸”、有“彈性”,緩解內澇之痛,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01我們為什么需要“海綿城市”?
面對暴雨來襲,如何應對?
我國城市普遍“逢雨必澇、雨停即旱”,城市內部公共空間狹窄,地下管網危舊,無法消納過多的城市雨水。加上新建城區長期以來沒有按照雨洪管理的規范要求建設蓄洪系統,大量的開發建設也造成土地硬化,自然排水系統消失,最終形成了今天這樣城市水空間嚴重不足的局面。人與水爭地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的普遍現象。
根據建設部2010年對349個城市內澇情況的調查,2008-2010年共有289個城市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內澇,占調查城市數的80%。而隨著近年全國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其造成的經計損失也日益嚴重。2015年以來全國20個省市因為洪澇導致2000多萬人受災,暴雨洪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353億元,主要原因是傳統城市建設中由于大量采用灰色基礎設施導致城市不透水面積大量增加而失去了滲水蓄水功能。
與此同時,當今中國還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質污染,洪水,城市內澇,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棲息地喪失等各種水問題。中國水資源總體缺乏,不到世界總淡水資源的10%,卻要滿足20%世界人口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這決定了節約水資源、珍惜雨水應成為中國一切涉水工程的根本策略。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改善“小雨積水,大雨內澇”的現狀,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宗旨的海綿城市應運而生。
所謂的“海綿城市”是一個比喻,強調將有化為無,將大化為小,將排他化為包容,將集中化為分散,將快化為慢,將剛硬化為柔和。海綿城市希望能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讓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再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因此,海綿城市也有“水彈性城市”的叫法。
02政策先行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講話時首次提出,要大力推進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2015年9月,中國政府直截了當地批準了16個“海綿城市”的試點建設。這是一種環保的替代性工程化城市解決方案。這16個城市,北至50萬人口的西咸新區,南達1000萬人口的重慶,都需對自身基礎設施進行更新改造。政府將連續三年為上述每座城市撥款4億人民幣(6300萬美元),以實施相應工程。
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發,城市新老城區要統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努力消除一雨就澇、污水橫流的“頑疾”。 意見明確提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建設目標,圍繞這一目標設定的時間表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2030年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2016年3月18日,住建部印發《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暫行規定》,要求2016年10月底前設市城市要完成海綿城市規劃草案。
目前來看,全國各地海綿城市規劃建設已如火如荼。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關“海綿城市”建設的項目出現大幅增長。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僅武漢、濟南、成都、池州、遂寧、湛江等近20個城市的“海綿城市”總投資就達2671億元,總項目量達到2052個。
不過,海綿城市作為一種新理念,無論地方還是中央,目前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中央頂層設計對一些考核指標的界定不甚清晰,如試點區域建成區與非建成區如何考核,PPP模式比例也是試點近一年后才確定。在實際操作層面,基礎研究的薄弱、專業人才的短缺以及施工企業分布不均等,都可能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短板。
03海綿城市怎么建?
由于世界各國、各城市的各個時期的氣候都不一樣,地形和城市建設情況更是千差萬別,海綿城市并不具備直接復制的可能性。
“海綿城市”的構建需要在不同尺度上進行,與現行的不同尺度的國土和區域規劃及城市規劃體系相銜接,大體分為以下三種模式:
海綿國土,即宏觀的國土與區域海綿系統,重點研究水系統在區域或流域中的空間格局,進行水生態安全格局分析,并將水生態安全格局落實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中,成為國土和區域的生態基礎設施。
海綿城市,即中觀的城鎮海綿系統,主要指城區、鄉鎮、村域尺度,或者城市新區和功能區塊。通過有效利用規劃區域內的河道、坑塘,并結合集水區、匯水節點分布,合理規劃并形成實體的“城鎮海綿系統”,并最終落實到土地利用控制性規劃甚至是城市設計,綜合性解決規劃區域內濱水棲息地恢復、水量平衡、雨污凈化、文化游憩空間的規劃設計和建設。
綠色海綿,即微觀場地的“海綿體”。“海綿城市”最后必須要落實到具體的“海綿體”,包括公園、小區等區域和局域集水單元的建設。這一尺度對應的則是一系列的水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的集成,包括:保護自然的最小干預技術、與洪水為友的生態防洪技術、加強型人工濕地凈化技術、城市雨洪管理綠色海綿技術、生態系統服務仿生修復技術等,這些技術重點研究如何通過具體的景觀設計方法讓水系統的生態功能發揮出來。綠草茵茵的城市公園、道路兩旁的透水人行道、水清景美的生態游步道……這些與你日常擦肩而過的街頭景觀,都可能是已經悄悄出現在你家門口的“海綿”。
04路上荊棘
海綿城市建設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時間過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海綿城市首先是一種理念。在海綿城市成為當今城市建設一大口號的今天,要深刻理解海綿城市背后的內涵和本質,才能使之不會淪為新的形象工程、新的牟利機會的幌子,而避免由此帶來的新一輪水生態系統的破壞。
5.jpg
如果缺乏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深刻理解,大規模、一哄而起的“海綿城市”建設很可能淪為職能部門的權力尋租機會、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長點、各類工程公司謀取暴利的借口,甚或將會開啟新一輪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類的“破壞性建設”。這是當前海綿城市建設需要警惕的地方。
如何在中國實現海綿城市,也是個不大不小的難題。系統已經形成的老城區有多困難就不用說了, 即使是在新城區,這樣的建設密度也很難做到。就算我們把綠地全部下凹也不一定能滿足雨洪的要求,而且下凹的綠地會被水淹,不耐水的植物就會死去,這也就是園林部門抵制的原因。如何在設計出既符合大的自然系統,也符合城市的空間結構的改造藍圖,是海綿城市的能否實現的關鍵。
具體到海綿城市的設計與建設的難易程度上,一線從業者還難以達成一致的觀點。有人認為,設計和施工難度都不大,3年時間能建成;有的人則認為,海綿城市是一個比較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協作,比如河道疏浚,需要做水利的去搞,管道的鋪設可能需要市政參與,“雨水花園”等又涉及景觀方面,需要有部門來牽頭。參考原生態社會效益,海綿城市總體建設時長長達幾十年。
另外,海綿城市建設是個長期的事,是個實踐模式的事,不是由誰主導、由誰配合,更不是做一兩個項目就能完成的。曾經一些人鼓吹海綿城市應由水利部門主導,也有人說應由園林部門主導,甚至有人說做一兩個工程,“海綿城市”就實現了……這都是錯誤的,不負責任的說法。實現海綿城市對于我們還是個很遙遠的目標,各行各業都需要努力。
海綿城市最終還要面臨城市綜合管理的問題。廣州資深給排水專家王政表示,就算海綿城市建好了,周圍綠化都挺好,所有的水都可以蓄起來,但是有一些城市污染太重,比如垃圾很快就會將下滲設施堵死,目前已建的人工濕地不及時翻新已經發生不堪負荷的狀況,“如果環境改善不了,城市道路不干凈,海綿城市很多設施也會很快失去下滲和滯污的效果”。
與此同時,海綿城市建設還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第一批16個試點城市,三年計劃總投資865億元,獲得中央的資金補貼只有200億。這些補貼在專業人士看來,只是“毛毛雨”。盡管為了拉動社會資本進入,國家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試點城市,將按補助基數獎勵10%。但與所有PPP面臨的問題相同,海綿城市中很大一部分是偏公益性的項目,使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老子言:“道恒無為,而無不為”,這正是“海綿”哲學的精髓。如何在國土、區域和城鄉各個尺度上建立“海綿”系統,讓雨季泛濫的水資源不再無處安放,真正讓我們的城市實現宜居、和諧、與水為友,還需要社會各界一起劈荊斬棘、努力奮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