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工業固廢 不能等積重難返時再著急
“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提升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讓循環經濟真正循環起來,是我們眼下必須著手應對的問題。保護綠水青山,保護生態環境,要著眼長遠,要未雨綢繆,要會算大賬。
據6月29日《經濟參考報》報道,在內蒙古烏審旗境內的中天合創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化工分公司,我國最大的已建設煤炭化工一體化項目,產生的灰渣只有10%可以利用,剩下的工業固廢只能就地填埋。與我國煤炭、電力、化工等行業迅猛發展相隨而生的,是一年超過33億噸的工業固廢產生量,累計堆存量超過600億噸,且數字還在加速攀升。可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不足,大量的填埋堆存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工業固廢分為一般工業廢物和有害固體廢物。一般填埋和堆積存放的工業固廢,多是前者,包括高爐渣、赤泥、有色金屬渣、粉煤灰、硫酸渣、鹽泥等。
工業固廢不僅堆存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許多工業廢渣含有易溶于水的物質,通過淋溶污染土壤和水體。有的廢物甚至淤塞河道,污染水系,影響生物生長,危害人體健康。被工業固廢污染的土地,其修復代價巨大。以2018年浙江省首例土壤修復項目為例,那塊土地曾是全國最大的廢舊金屬再生產業的基地,治理代價高達每畝50萬元。
此外,工業固廢對我國工業化發展,特別是對能源領域、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性項目而言,是一個必須面對的考驗和挑戰——某種程度上說,工業固廢尾大不掉,對一個行業而言也是巨大的發展瓶頸。
目前,我國工業固廢產生量高、堆存量大,但綜合利用率不盡如人意。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54.6%,這與《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所要求的,到2020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3%,差距較大,“大量灰渣只能就地填埋”成為很多地方處置工業固廢的方式。
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一是市場需求少,技術研發能力不夠,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處理工業固廢的能力和技術較為薄弱,上下游產業鏈未能完全疏通;二是相關財稅政策、工藝標準、產品目錄尚不完善,不利于調動企業積極性。比如,山西一家企業生產的一種產品中固廢原料占比高達90%,但其不在《國家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目錄》范圍,難以享受稅收等優惠政策。
綜觀影響和改變環保事業進程的事件,多是進入公共視野、成為公共話題、引發普遍質疑之后,催生一系列鐵腕治理。比如“霧霾鎖城”“垃圾圍城”曾一度成為網絡熱詞,于是“大氣十條”等相繼頒布。而時下,公眾對于工業固廢的關注不多,但600億噸足夠觸目驚心——我國14億人口,均攤到每個人頭上就是近43噸,數字著實可怕。
“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提升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讓循環經濟真正循環起來,是我們眼下必須著手應對的問題。比如,加強產學研的銜接,多維度支持科研成果轉化和利用;發達地區和有先進經驗的企業要積極貢獻智慧和樣本;政府部門在相關稅收上的激勵政策要到位,等等。
值得期待的是,修訂后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將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該法明確要求進一步加強促進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進一步完善產業政策、工業技術、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多方面的制度保障。而廣東東莞、浙江寧波等地也紛紛跟進,或就工業固廢污染防治規劃向社會征求意見,或整治工業固廢打造“無廢城市”。
治理工業固廢,不能等到積重難返、付出巨大代價之后,再亡羊補牢。保護綠水青山,保護生態環境,要著眼長遠,要未雨綢繆,要會算大賬。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