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巢湖打造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對巢湖綜合治理一直關心關注。2011年4月考察安徽時指出,安徽省一定要把巢湖綜合治理好。2020年8月,習總書記考察安徽,明確指出,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是合肥最美麗動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習總書記進一步點明了巢湖的蘊藏價值和重要地位,闡明了城湖關系、人水關系,指明了巢湖治理的工作方向,是我們推進巢湖綜合治理的基本方略和根本遵循。
深刻領悟保護好治理好巢湖的重大意義
“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是合肥最美麗動人的地方”, “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習總書記的點睛之語,既是對巢湖治理成效的充分肯定,又賦予了巢湖治理最深刻的內涵,更是對大湖之于名城關系的最新定位。
準確把握“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的價值意蘊。寶貝是難得的資源和寶藏,是需要保護、呵護的無價珍品。必須充分認識巢湖的價值,高度重視巢湖保護。巢湖擁有優越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稟賦,是養育千萬巢湖兒女的 “魚米之鄉”。巢湖流域是全國糧油生產基地之一,域內耕地630余萬畝,常住人口1100多萬人,以全省9.7%的國土面積,養育17.3%的人口,創造了全省近30%的經濟總量。巢湖流域有豐富水資源,有通江達海的航運便利,能提升環境容量,是合肥宜居宜業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巢湖不僅是合肥的,也是安徽的,還是全國的。要高度認識和把握巢湖的價值,治理好、保護好巢湖這個“寶貝”。
準確把握“巢湖是合肥最美麗動人的地方”的豐富內涵。巢湖之美,美在一湖碧水。“三面青山一面湖”,環湖山巒疊翠,八百里碧波蕩漾,繪就了一幅絕妙的山水畫卷。巢湖之美,美在人文歷史。巢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和縣猿人、銀山智人、凌家灘文化以及肥西三官廟遺址群星閃耀,三國文化、包公文化、淮軍文化、紅色文化等交相輝映。巢湖之美,美在城湖和諧共生。濱湖新區依湖而建,巢湖水環境日趨改善。巢湖之美,美在既可遠觀又可近游的旅游資源。自古以來文人墨客贊美巢湖的作品數不勝數,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故事。
準確把握“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的內在要求。綜觀國內外,許多城市倚湖而興、擁湖而美、因湖而名,都把湖泊作為城市生命力的美好象征和極高辨識度的城市名片,如杭州之于西湖、無錫之于太湖等,城湖相依相生、相得益彰。什么是合肥最好的名片?“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是對合肥城市與巢湖關系的最新定位。目前我們還沒實現這個目標,巢湖治理還有很大的空間。
準確把握濕地建設的定位和要求,全面完成環湖濕地建設
習總書記還指出,要堅持生態濕地蓄洪區的定位和規劃,防止被侵占蠶食,保護好生態濕地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態保護功能。洪水退后,要防止蓄洪區內出現水退人進的現象。習總書記關于濕地規劃建設的重要指示,為環湖濕地建設和巢湖綜合治理指明了方向。
準確把握環巢湖濕地建設的特點,打造一個大湖之濱獨特的濕地群。濕地能夠降解水體污染物、豐富生物多樣性,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紐帶。但由于長期圍湖造田,導致人進湖退,巢湖外側濕地破壞殆盡;巢湖內側原有濕地由于高水位無法曬灘,絕大部分淹沒在湖中。加之,環湖大道雖是有效的防洪工程,但也人為地阻隔了水系聯通,妨礙了湖濱帶物種交流。
對此,近年來開展的環湖濕地建設,主要是在巢湖外側建設人工濕地。堅持以建為主,加強保護,大力構建巢湖湖區外側人工濕地。調整水稻種植等農業生產結構,種植籽蓮等水生經濟作物,增進湖濱帶生態綠量。堅持生物多樣性為先,統籌水質凈化需求,注重完善濕地生態功能。堅持濕地蓄洪滯洪功能。堅持“濕地+”模式,適當兼顧濕地景觀功能和社會效益。
在新的起點上,加快推進環湖十大濕地建設。堅持濕地蓄洪和生態保護兩大功能定位。堅守樹種、植物正面清單和耕地保護紅線清單。多舉措爭取資金支持,注重資金使用績效。統籌全市各轄區濕地建設與保護工作,加強全市河流、湖泊濕地建設。在巢湖一二級保護區之間規劃建設環湖林帶,大規模構建湖濱緩沖帶,打造環湖風景帶。在此基礎上,適當適度發展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實現還水于民、還綠于民。
推進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迎來巢湖治理歷史性拐點
習總書記為我們謀劃推進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擘畫了藍圖、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這是必須完成的重大歷史任務。巢湖治理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的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必須從全域謀、從長遠計,凝心聚力、久久為功。
充分肯定巢湖治理取得的階段性成效。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將巢湖綜合治理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巢湖流域水環境和水生態變化明顯,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巢湖水質明顯改善。今年1-9月,全湖平均水質為Ⅳ類,其中,1-8月全湖平均水質為Ⅲ類,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平。國控斷面考核全面達標。國控斷面考核達標比例由2012年的27.3%提高到2019年的100%。巢湖藍藻水華得到有效遏制。與2019年相比,今年4-8月巢湖藍藻水華次數同比減少17次;累計面積973.66k㎡,同比下降54.4%;全湖藻密度同比下降16.8%。環巢湖濕地面積不斷增加。已初步建成4個,建設修復濕地6.2萬畝。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植物數量由2013年的211種增加到目前的275種,巢湖沿岸有記錄的鳥類總數已達300多種。
清醒認識巢湖治理面臨的形勢任務。污染物總量仍處高位。環巢湖流域人口仍在不斷增長。預計2035年合肥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市區常住人口將達650萬人。巢湖全流域防洪大治理、大調控的大格局尚未真正形成,董大水庫、巢湖、長江三者之間納吐不順、排水不暢, “安瀾巢湖”任重道遠。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仍需加快,“不讓一滴未處理的污水流入巢湖”還有很大壓力。入湖河流治理仍需持續發力,要穩定南淝河等重污染河流“消劣”成果,加強白石天河、柘皋河等清水河流保護。巢湖湖濱緩沖帶生態濕地建設需要盡快全面完成。巢湖綜合治理溯源分析、標本兼治還有不少工作需要探索進行。
縱深推進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的實踐路徑?茖W論證環境容量,規劃推動城湖和諧共生。編制實施基于巢湖水環境承載容量的“十四五”規劃,落實“三線一單”,將水環境容量作為確定城市規模和產業布局的基本依據。加強巢湖生態保護和治理,努力提升水環境承載容量。著眼防洪、排洪、蓄洪,大力開展汛后水利工程建設,補齊巢湖流域防洪短板,全面打造“安瀾巢湖”。補齊城鄉污水處理設施短板。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完成一批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工程,新建城鎮、園區要堅持“先地下再地上”,首先建好地下管網再開發建設,全面實現“不讓一滴未處理的污水進巢湖”。強化流域水資源調配和巢湖水位調控,力爭2022年引江濟巢段建成通水,利用兩條線路引水入巢”,讓巢湖動起來、流起來。構建“淠水東送、江水西引、分類配置、分質供水、優質優價”的多水源配置格局。研究基于湖泊多目標綜合利用的生態水位調控方案,實現流域防洪減災、灌溉供水、航運發展、生態修復等多重功能的融合。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全面完成礦山修復。全面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開展巢湖底泥生態清淤,深化內源污染防控,消減污染負荷,逐步恢復“健康巢湖”。依托“數字巢湖”,科學分析污染物變化趨勢,精準調度、精準施策,實現流域智慧監管。充分發揮省級巢湖湖長制作用,逐步實施全流域氮磷污染物總量控制工程,確定新的水質、水量指標,分解制定入湖河流污染物控制限值,提出各河流逐年度削減目標,并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生態補償機制,穩定巢湖水質持續向好態勢。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副市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