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河排污口怎樣排查整治? 重慶探索出這些方法
入河排污口連著河流和陸地污染源,是污染物進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關”。
去年2月,生態環境部決定用兩年時間,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以長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太湖為重點,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重慶兩江新區和渝北區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地區,率先啟動排查整治。
智能化助力
入河排污口應查盡查
為將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數明白”,生態環境部采用了三級排查模式:第一級排查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測,按照“全覆蓋”的要求開展技術排查,分析辨別疑似入河排污口;第二級排查組織人員對發現的疑似排污口進行徒步現場排查,核實確定排污口信息;第三級排查組織業務骨干對疑點難點進行重點攻堅。
在摸排中,重慶試點地區采取的辦法是:第一步,通過在相關部門、鎮街、村社搜集資料,對轄區內水系、市政管網建設、產業分布等進行初步了解,關注重點區域;第二步,利用技術手段,如無人機航拍等進行全面排查,覆蓋人力難以到達的區域;第三步,分網格,采取“地毯式”排查,以村社為單位,逐個排查區域內所有排污口,同時進行監測、溯源工作。
“在排查和溯源中,CCTV閉路電視系統、管道潛望鏡(QV)、管道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效率。”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分局工作人員孫國俊說,但是在部分區域,由于植被過于茂密會掩蓋排污口,或是受地理環境影響,有的排污口在排查過程中很難被發現,“這個時候,就要發動基層力量進行幫忙。當地人更了解地形地貌,也更加了解產業分布及居民點情況,便于溯源。”
目前,重慶已全面完成排查、監測、溯源階段工作,核實發現長江入河排污口356個。
多措并舉
入河排污口水質持續變好
發現排污口存在的問題只是第一步,如何治理才是重中之重。
市生態環境局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蔡建寧介紹,為提高各環節運作效率,兩江新區堅持科學治污、對癥下藥,在監測、溯源的基礎上,將入河排污口整治與小流域綜合治理緊密銜接,從污水排放控制到管網建設、生態修復、流域治理等全過程統籌考慮,將陸續投入30余億元,系統實施綜合整治。
位于兩江新區悅來桐子灣附近的入河排污口的污水主要來自悅來生態城片區,上游方家坪路、謝家巖路等地的雨水也經此流入嘉陵江。
工作人員現場調查發現,該入河排污口的污染來源除了雨水混合道路污染物外,還有周邊居民洗衣機排水直接進入雨水管道。
為解決這一問題,兩江新區在規劃悅來生態城片區時采用了“海綿城市”理念,落實了嚴格的城市、小區、住戶雨污分流措施,強化雨污管網工程質量,實施道路初期雨水控制。同時,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局加強了日常管理,嚴格整治建筑工地污水亂排現象,定期開展排污口水質監測。如今,這處排污口的水質一直穩定在III類以上。
蔡建寧介紹,兩江新區在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的同時,還結合全市打擊偷排直排亂排專項行動等推進問題的及時發現和解決。“今年共計排查工業企業、在建項目、餐飲單位等點位1023個,發現污水排放問題55個,目前所有問題已完成整改。”
多方協同
已完成5606個入河排污口整改
“針對排污口源頭污染整治,渝北區結合環保搬遷、畜禽養殖整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專項行動,累計投入資金約1.6億元,推動整治工作落地落實。”渝北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介紹,渝北區排污口整治不僅由各整治責任單位組織驗收監測,推進達標銷號,還結合巡河制度將排污口納入河長日常巡查監管,并實施長期動態監控預警。
沙公溪南入河排污口位于渝北區洛磧鎮青木村,主要污染源為離長江約200米的李興林養豬場,次要污染源為農業面源污染、魚塘排水、分散的農戶生活污水、農戶分散養殖等污染。
2019年,渝北區結合開展的畜禽養殖污染專項行動,補償李興林養殖場86萬元后將其拆遷,徹底解決了沙公溪南入河排污口主要的養殖污染問題。
截至目前,兩江新區需要整治的56個排污口,已完成整治30個,剩余排污口預計在2022年底完成整治。渝北區需要整治的21個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
不僅僅是在兩江新區和渝北區,重慶還在沿江23個區縣全面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過程中,重慶已累計出動人員23萬余人次,全空間航飛排查山地面積近5000平方公里,全時段排查甄別三峽庫區豐水和枯水期排污口,排查點位22萬余個,發現問題5625個,完成整改5606個,并建成排污口綜合查詢、智能預警“兩個大數據系統”,初步實現排污口“一張圖、一張網”智能化監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