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牢水生態系統治理理念
今年主汛期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多。暴雨過后,上游水資源的大量快速補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區域的水生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鄉市百泉景區重現18年前“水涌百穴,甘露爭溢”的景象,濟南則再現了“趵突騰空”的勝景。
兩地在汛期過后展現出的“風景獨好”一幕,緣于結合自身的水生態基礎條件進行了妥善改造。比如,此次新鄉市的百泉景區,早在2018年4月,當地就開展了湖底治漏、土地綠化等提升改造工程;濟南的趵突泉景區,也于2020年3月進行了地面修整、管道疏通等維護作業。
而在另一些城市,不僅老城區原有水塘湖淀沒有實現有效開發利用,任其發黑發臭成為新的污染源,還背離“四水四定”要求另辟新湖,以改善水環境之名行水生態破壞之實。還有的地區,通過“以填代治”,名義上消除了黑臭水體,實際上卻堵塞了行洪通道。
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公布的典型案例中就曾指出,河南省多地存在不顧水資源稟賦“人工造湖”、廣西崇左市存在黑臭水體治理一填了之等問題,與人水和諧背道而馳。
殷鑒不遠,來者可追。要讓“水潤萬物而不爭”,還需進一步樹牢水生態系統治理理念,始終保持水安全憂患意識,切實加強水環境治理設施動態維護,促進人水關系和諧共生。
加強對水生態的系統認識。根據區域地理、水文以及氣象等特征,系統謀劃設計河流、水系、濕地及給排水、綠化等工程,科學規劃布局水生態與水環境治理設施,配套地上建筑與地下設施建設。水環境治理設施能力配置應充分考慮城市發展與氣象條件變化,適當采取冗余設計或增加應急處置設施,力爭大災面前無大害。
強化對水安全的憂患意識。始終保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用長遠眼光處理好人水關系。不與水爭地,不與水爭道,充分利用好已有水生態資源,挖掘潛力,在盡量保持原始水生態的基礎上,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妥善開發利用,逐漸提高雨水、中水等水資源收集處理利用能力,做到揚長避短、進退得當。
提升水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水無常形,海綿城市等水環境治理、水生態治理措施絕非一勞永逸,往往需要因時因事而異,要做好氣象預警預報,完善應急預案,加強水環境治理設施的日常維護與巡護。針對薄弱環節進行提升改造,技術上能夠改進的盡快整改到位,技術上難以解決或暫時達不到技術條件的,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建立長效機制,做到常抓不懈、不斷改進治水方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