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關鍵技術
【谷騰環保網訊】0 引言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實現“多規合一”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在新時代作出的重大部署,其核心思想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空間治理現代化。在“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過程中,隨著國土空間研究的對象擴展為全域全要素的自然資源開發、保護和利用,專項規劃體系也應當覆蓋生態、農業、城鎮、海洋等全域國土空間自然資源要素。作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的重要專項規劃,生態修復規劃需從系統性、整體性和全域性的視角出發,對國土空間進行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目前,業界對于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研究和規劃尚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研究方法探索,貫徹自然恢復和系統修復的思想,努力把研究成果應用到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實踐當中。本文依據正在開展的珠海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生態修復專項規劃相關理念、關鍵技術和編制方法的探索,構建了系統思維下的“底數評價—格局構建—分區策略—行動計劃—實施機制”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關鍵技術體系,以支撐國土空間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
1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理念轉型
1.1生態修復的概念與發展歷程
生態修復,即“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在歐美國家提出的“荒野保護”“重新自然化”“景觀生態學”“再野化”等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當前,國內外學者對“生態修復”的理解和界定并不統一,普遍被認可的說法是2002年國際生態修復學會提出的概念—“生態修復是協助已退化、被損害或徹底被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改善的過程”。在國土空間規劃的背景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突出系統修復思維,從系統性、整體性和全域性的視角出發,關注多尺度整合與生態過程的完整性,強調對國土空間進行整體化統籌管理。
國際上的生態修復理念起源于20 世紀初歐美國家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性利用和管理。隨著生態學、環境學、恢復生態學等學科的發展,歐美國家逐漸把研究重點從湖泊、海岸帶、生物多樣性等專門的生態系統和對象的保護修復工程轉向生態修復的機制、管控與路徑等方面。國內研究更加關注實踐需求,強調通過生態工程重建已退化、已損傷或被破壞的生態系統,如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工程等。隨著國內區域性生態系統要素沖突等問題日益凸顯,我國生態修復的范圍也由開始的局地尺度、單一對象等轉為全域性、涵蓋多種生態系統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呈現出新載體、全要素、多尺度的系統修復格局。
1.2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定位與作用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是開展國土空間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的依據,既是“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定時期內對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活動的統籌謀劃和總體設計。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發揮支撐性、傳導性和協同性的作用。支撐性是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重要支撐作用,生態修復規劃構成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重要的專項規劃,二者上下聯動、同步編制。同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應建立在全域生態自然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其調查評價成果作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的基礎數據。傳導性是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具有承上啟下的規劃傳導作用,對上落實細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各類生態自然空間和要素的底線管控要求,對下統籌、管控和指引詳細規劃,指導詳細規劃的落地,生態修復規劃還是各類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和空間權許可的依據。協同性是指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統籌下協同發改、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住建、農村農業等相關部門,有序推進生態修復工作和重大工程建設。
1.3新時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理念轉型
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轉型首先要把握好局部與系統的關系,堅持貫徹系統修復的理念。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系統修復思維是新時代生態修復的基本遵循,要將過去的單一要素局部整治修復轉變為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為對象的整體保護修復。其次,要從工程修復思維轉變為以自然恢復為主的理念。傳統的生態修復對以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的理念落實不足,導致邊破壞邊修復的現象時有發生。再次,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要從項目尺度轉向全域景觀尺度,實現整體保護。當前的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大多以行政邊界作為項目邊界以提高實 施的可操作性,然而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需要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生態地理區、山脈、流域等自然空間尺度進行統籌修復。最后,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要逐漸由政府主導轉變為多方參與,強化多元參與機制,鼓勵“誰破壞,誰修復;誰修復,誰受益”。
2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關鍵技術方法探索
為實現新時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理念的轉型,貫徹系統修復思維和對國土空間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與綜合治理,本文構建了相配套的“底數評價—格局構建—分區策略—行動計劃—實施機制”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關鍵技術體系(圖1)。
圖1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關鍵技術體系框架
2.1 底數評價:國土空間生態自然資源調查評價
摸清基于生態要素和生物多樣性的全域生態自然資源底數是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關鍵基礎。以往的自然資源調查側重于山、水等靜態物質二維空間,單一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并不能反映生態系統的狀況,無法科學系統評價生態系統的整體情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全域生態自然資源調查應以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為統一底板,充分采用遙感影像解譯、生物多樣性實地調查等手段,對全域山、水、林、田、湖、海各類要素及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和系統評價,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海、城全域全要素生態自然資源“一張圖”。
2.2 整體保護:在系統評價基礎上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國土空間由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系統要素構成,如何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均衡性出發,構建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并識別重要生態斑塊、廊道和節點等關鍵保護修復區域,是當前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中的關鍵問題,也是實現國土空間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的重要方法。
2.2.1 基于多維度評價的生態重要性空間分級
首先,基于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風險和城鄉綠色友好的多維度重要空間識別,根據多維度評價結果對不同級別的生態空間采取分級的保護和修復策略,從整體層面構成生態保護的格局。其次,通過生物多樣性安全評價,應用焦點物種途徑和景觀安全格局理論,從區域和景觀層次上識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空間
格局。通過分析焦點物種的習性與棲息生境需求,分別開展生境適宜性評估、最小累積阻力分析、關鍵節點提取,得出生物多樣性安全的重要生態空間。再次,根據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可針對臺風、風暴潮和地質災害等常見的氣候災害進行風險評估,綜合識別氣候安全重要區域。其中,臺風和風暴潮可通過洪水淹沒分析評估重要風險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可依據地質災害點作為地質災害的源,依此形成緩沖區,并結合水土流失敏感性識別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的區域。最后,依據城鄉綠色友好評估,圍繞碧道、綠道和公園綠地等城鄉核心生態資源,有效整合研究區域的游憩資源,保障游憩空間需求。通過評價各類城鄉生態資源的游憩功能范圍和游憩安全功能,得出研究區域的城鄉綠色友好重要生態空間。
2.2.2 重要生態源地與生態廊道識別
在生態空間分級的基礎上,進一步識別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生態源地、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生態源地、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是構成生態安全格局的基本要素,是國土空間中具有較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價值的區域,因此是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關鍵區域。生態源地是具有較明顯邊界、相對均質且包含重要生態作用的空間區域;生態廊道可連通重要生態源地斑塊,為各類動物提供遷徙通道;生態節點是指面積相對較小,但生態重要性高并與生態源地和生態廊道聯系緊密的節點。
綜合生態空間分級結果和重要生態斑塊識別結果,耦合整體保護基本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基本要素,建立全域陸海統籌的生態安全格局,包括重要的陸域、海域生態功能片區,海岸線、流域等生態廊道及各類生態節點,以此實現國土空間生態的整體保護。
2.3 系統修復:生態修復分區與生態系統修復
系統修復是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核心內容,本文通過劃分生態修復分區并制定修復方向,統籌全域內山、水、林、田、湖、草等各類生態要素的系統修復。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分區劃定應當依據規劃區域的生態、農業和城鎮三大空間的自然資源類型與主導生態功能,考慮到自然地理單元的完整性,再根據不同分區和單元內的生態特征與關鍵生態問題差異,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態修復方向和策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規劃區內的典型生態系統分門別類地制定行動計劃,實現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系統修復。基于“目標—策略—行動”模式開展生態系統的修復行動,在明確不同生態系統修復目標的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行動策略,謀劃重點行動工程,對海洋海岸帶、河湖濕地、林地、礦山、城鎮和鄉村等全要素進行系統性修復。
2.4綜合治理:基于“兩統一”的生態修復規劃實施機制
在“多規合一”的背景下,新一輪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應該立足于自然資源部門的“兩統一”,即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為保障規劃的有效實施,需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實施機制,在管理層面實現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綜合治理。首先,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涉及的要素較多,在新的機構體系下,應成立市級生態修復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市、區兩級多部門的協同傳導,進行生態修復規劃的編制、實施、監管與項目管理。其次,建立各類生態空間、各類自然保護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功能價值評估核算制度,同時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鼓勵社會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逐步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社會支持的生態文明建設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最后,建立以科學評估為基礎的監督考核機制,明確生態修復效果評估主體、監督考核主體和獎懲方式。通過建立健全組織保障、部門協同、區域傳導、政策創新、監督考核等規劃實施的政策保障,推動形成區域協調、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生態保護與修復長效機制。
3珠海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實踐
3.1珠海市國土空間自然資源調查評價“一張圖”
珠海市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國家森林城市,自然資源稟賦明顯,擁有集山、水、林、田、湖、海、島、灣等于一體的自然資源要素本底。同時,珠海市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與磨刀門生態廊道交匯處、“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中端位置及珠三角水鳥廊道交匯處,是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環及沿海生態走廊的重要節點,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面向全域全要素和生物多樣性的自然資源本底調查,是珠海市實現國土空間生態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的基礎工作。以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為統一底板,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解譯、生物多樣性實地調查等手段,對珠海市全域全要素及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和系統評價,并以特色物種水鳥作為指示物種評價珠海市的生境適宜性,建立珠海市國土空間自然資源調查評價“一張圖”及其資源數據庫,包括珠海市自然要素“一張圖”和珠海市生物多樣性“一張圖”( 圖2)。
圖2 珠海市國土空間自然資源調查評價“一張圖”
3.2珠海市生態安全格局
珠海市的動物種類豐富、保護級別較高且棲息地多樣,本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水鳥作為指示物種,進行生物多樣性安全評價。首先,基于《珠海市陸生野生脊椎動物資源本底調查報告(2019)》,梳理指示物種的習性與棲息生境需求,分別開展生境適宜性評估、最小累積阻力分析、關鍵節點提取,得出珠海市生物多樣性安全的重要生態空間。其次,在氣候安全重要區域的識別中,針對珠海市海岸漫長和臺風頻發的特征,采用“無源淹沒”洪水淹沒分析方法,模擬珠海市在海平面上升風險及風暴潮災害中的淹沒范圍和水深,得出氣候變化風險的重要空間,并依據珠海市地質災害點,通過緩沖區分析并結合水土流失敏感性識別地質災害風險區。再次,通過評價珠海市碧道、綠道和公園綠地等各類城鄉生態資源游憩功能范圍和游憩安全功能,得出珠海市的城鄉綠色友好重要生態空間。最后,以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劃定成果為依據,綜合識別海洋重要生態空間,主要包括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萬山群島自然保護區、廟灣珊瑚自然保護區、擔桿島及周邊海域自然保護區、重要漁業資源產卵場等。
綜合生物多樣性安全的重要生態空間、氣候變化風險的重要空間、城鄉綠色友好重要生態空間和海洋重要生態空間4 個方面的評價結果,按生態重要性劃分三級生態空間( 圖3)。一級生態空間是嚴禁建設、禁止人類活動的區域,受生態保護紅線剛性管控,此區域生態重要性極高,應保持原真性并以自然恢復為主。二級生態空間是限制建設、限制人類活動的區域,其生態重要性較高,是保障區域生態功能的關鍵區域,對人類活動的敏感性較高,需以生態保護為主要導向。二級生態空間主要包括基本農田、水源保護區、水鳥生態廊道、氣候風險易發區、森林顯著退化區、重要生物棲息地和關鍵節點等。三級生態空間即生態重要性相對一般的區域,能承受一定的人類干擾,需兼顧保護與開發的需求,此區域是城鄉綠色友好重要生態空間,發揮重要的城鄉生態游憩功能,主要包括城市綠道、碧道和公園。
圖3 珠海市生態空間重要性分級
以珠海市生態空間分級結果為基礎,參照最新的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將珠海市全域生態要素進行節點、斑塊與廊道識別和分類,同時落實細化廣東省海岸帶保護規劃、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等相關規劃和省域生態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區域,綜合識別珠海市重要生態源地、廊道及節點,構建了以海岸為帶,以海洋群島為鏈,以黃楊—鳳凰山系為屏障,以口門水系、碧道綠道為生態廊道,以田園水網和生態社區為生態網絡的“一帶一鏈一屏,多廊道全網”生態安全格局( 圖4)。
圖4 珠海市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
珠海市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主要由東部的海洋海島板塊、西部的大陸板塊組成,在陸海交接處形成了典型的海岸帶,不僅構成珠海市生態安全格局中生態的關鍵組成部分,還是珠海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重點區域。珠海市擁有漫長的海岸帶,其陸海交互作用形成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是國際八大候鳥遷徙路線之一的“東亞—澳大利亞”路線中的重要路段,擁有多個重要濕地及珠江水系八大入?陂T中的五大口門。海洋海島板塊主要以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萬山群島自然保護區、廟灣珊瑚自然保護區、擔桿島及周邊海域自然保護區為本底,串聯桂山、東澳、外伶仃、廟灣和擔桿五大島群。大陸板塊主要包括廣東省區域綠廊—由黃楊—鳳凰山系構成的山體生態屏障,以磨刀門水道、黃楊河—雞啼門道、虎跳門水道為主的河流水系廊道,以及以城市綠道為主體的綠地廊道和由鄉村田園水網、城鎮生態社區構成的生態網絡。
3.3珠海市生態修復分區
3.3.1 基于生態問題識別的生態修復分區
基于珠海市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結合自然地理特征、圍墾填海歷程、用地用海現狀和規劃,劃定海洋修復分區、東部高密度城市化修復分區、南部陸海交界修復分區、磨刀門生態帶修復分區和西北部山水田園修復分區五大生態修復分區(圖5)。
圖5 珠海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分區
3.3.2 分區生態修復策略與指引
結合珠海市不同生態修復分區的生態特征和關鍵生態問題識別,以重要生態斑塊作為實施抓手,提出相應的保護修復方向( 表1)。
表1 珠海市域生態修復分區與修復方向
3.4 五大生態系統修復行動計劃
規劃通過制定面向實施的五大生態系統修復行動計劃和重點行動工程(表2),明確行動目標,銜接重點行動工程,以統籌珠海市海洋、河湖、森林、農業和城鎮五大空間的系統修復,全面推進珠海市山、水、林、田、湖、海、城全要素的系統修復,不斷筑牢珠海市陸海生態安全格局和基底,全面提升自然資源承載力和城鄉空間品質。
表2 五大生態系統修復行動計劃與重點行動工程
3.5規劃實施機制
為貫徹自然資源部門“兩統一”職責,系統統籌推動生態修復實施落地,珠海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專門開展了規劃實施機制的專題研究,面向決策高效、傳導精確、獎懲分明、規范有序和多方參與的工作目標,構建了“組織保障—部門協同—評估考核—標準規范—多方參與”的珠海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實施機制:一是建立以自然資源部門為主導的組織管理制度,以強化領導和統一部署為工作導向,建立多部門整治協調機構和統籌推進機制;二是以部門協作和上下聯動為導向,構建橫向協同、縱向協同與內外協同相結合的部門協同和傳導機制;三是建立權責明確的監督評估考核制度,旨在建立項目進展臺賬和責任制,開展生態修復效果評價,創新監測監管機制;四是構建分類標準規范體系,通過制定差異化、合理化的修復標準和科學化、專業化的操作規范,明確工程技術與規劃設計指導和項目實施流程管理,指導生態修復項目實施操作;五是逐漸將生態修復由政府主導轉變為多方參與模式,進一步調動科研機構、企業、非政府組織、社會公眾的多元主體參與(圖6)。
圖6 珠海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實施機制框架
4 結語
本文基于系統思維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圍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的生態修復專項規劃開展相關理念研究和編制方法探索,梳理生態修復相關理念轉型方向,構建系統思維下的“底數評價—格局構建—分區策略—行動計劃—實施機制”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關鍵技術體系,形成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研究范式。區域的生態自然資源稟賦和系統格局呈現復雜多樣的特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個系統復雜的過程,然而目前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理念、方法、技術均處于探索階段,規劃的實施和效用還有待實踐驗證。本文依據珠海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實證研究,在市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實踐上做了初步探索,以期引起業界探討。未來還需進一步針對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理念創新、技術方法、工程措施等內容展開系統的研究和探索,不斷完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內容和技術體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