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比翼雙飛
【谷騰環保網訊】經濟發展是黨執政興國、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支柱,而生態環境保護是關系黨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要社會問題。如何認識和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也是浙江上下貫徹落實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有關經濟社會發展包括生態文明建設更高目標要求的關鍵所在。
歷史經驗充分證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不矛盾
不少人曾經認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相互矛盾的,經濟發展須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保護環境則會限制經濟的發展。在上世紀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問題凸顯,不僅對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也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條開宗明義提出:“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研判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環境保護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減排不是減生產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不矛盾,不能為了發展經濟犧牲環境,也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經濟。關鍵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實現高質量發展,從而使二者相統一。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其內在規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常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簡稱EKC)來描述。EKC的轉折點是人均GDP在4000~5000美元之間。在EKC中把經濟發展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低經濟活動時期,產生的污染物較少;第二階段是經濟起飛時期,此時對資源的消耗量巨大、技術水平不高、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第三個階段是經濟平穩發展時期,經濟結構改變、污染產業停止生產或被轉移、技術水平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同時也積累了較多資金進行環境治理,科學技術進步大大降低污染物的潛在發生量和社會總產值的比值,即大大降低經濟發展本身對環保事業發展的依賴度。
回顧歷史,歐洲萊茵河環境治理就經歷了這樣的過程。自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急于實現工業化產業化,片面追求經濟發展,不顧生態環境的保護,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污染改變了河流水質,大量采挖河道沙石,改變了河床基底,再加上氣候等綜合因素作用,導致水生物種急劇減少,萊茵河因此遭受嚴重污染。直到“桑多茲化學污染事件”暴發后,人們意識到以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行不通的,于是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創新發展新能源,協調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促進了萊茵河流域的可持續發展,走出一條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道路。
在萊茵河流域治理過程中,流域各國因地制宜,依據自身的主體功能特色發展合適產業,形成科學的產業布局。上游地區生態脆弱,瑞士便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充分利用河流上游山高谷深的天然優勢,修建水電站,大力開發水利資源;位于萊茵河中游的德國,則在萊茵河流域布局了環保技術、生物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新型先進無污染產業,而魯爾工業區則轉型為一個集居住、休閑、文化、會展和辦公等為一體的現代化混合區;位于萊茵河下游的荷蘭,大力推進綠色航運貿易,并且制定了嚴格的航運環保標準,最大限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為各種生物提供了生存環境。萊茵河40年的治理過程足以體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能夠相統一,也讓我們認識到發達國家環境保護進展的規律。
明道、取勢、優術實現高質量發展
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取得巨大成就也充分說明了只有統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以浙江省為例,浙江加快綠色轉型,積極建設美麗浙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履踐致遠。浙江建成生態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空氣質量在全國重點區域率先達標,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質顯著改善,生活垃圾實現零增長零填埋。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加強,河長制等在全國推廣,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美麗河湖建設在全域推進,城鄉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提升,走出一條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收入水平低的社會群體很少產生對環境保護的需求,貧窮會加劇環境惡化。要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首先要深入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善于從歷史和全局的高度認識問題、謀劃工作、推動落實,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各項工作中。
第二,要強化生態環境領域法治建設,加強用法治的力量守護好綠水青山,包括用數字化等先進技術來提高環保監督和執法能力水平。實現“環境數據可視化,環境監督過程化,監督評估可量化,環境監督閉環化”,不僅要解決“好用、管用”技術問題,又要重點解決“想用、實用”機制問題。
第三,要加快提升科學技術水平,大力扶持發展環保產業。技術進步是降低污染物潛在發生量和增加社會總產值的一個長期性因素,只有科技不斷發展,我們才會更加清楚地認識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客觀規律,并運用先進的手段實現二者的辯證統一。
第四,要進一步提升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公民保護環境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引導和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實踐。
自然、人和社會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我們要從生態整體的角度和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角度看問題,既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主宰一切,忽視人類在地球生態母系統中的客體性),又反對泛生態主義(生態高于一切,忽視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明道,道法自然,萬物共生,環境保護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是金光大道;取勢,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優術,科學的理念、方法和先進的技術、工藝定能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比翼雙飛,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