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以數字化改革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
【谷騰環保網訊】冠羽黑色,嘴尖黑黃相襯,身體雪白……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的手機上,記者看到一大群海鳥正在碧海藍天間翱翔,這些就是世界極度瀕危物種、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鳳頭燕鷗。
“以前要乘船一個半小時左右才能入島,還要‘潛伏’在觀測棚內用望遠鏡遠遠地觀察。”寧波市生態環境局象山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實施“數字鳥島”智慧監測體系建設后,幾十公里外點擊手機屏,就可以實時監測中華鳳頭燕鷗等鳥類,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
零距離守護海洋生物多樣性,這是浙江數字化改革為生態環境保護注入強勁動能的一個縮影。日前,生態環境部將浙江作為全國數字化改革和生態環境“大腦”試點省,指出浙江率先在全國開展數字化改革探索,打造了一批標志性成果,示范引領作用明顯,具備試點基礎條件,要求“探索以數字化手段推動形成整體智治、協同高效的工作格局,為國家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數字化體系提供典型經驗和模式”。
推動多跨協同治理
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的奮斗目標,把“高水平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作為今后五年打造“八個高地”的具體目標之一。如何開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新征程?
浙江省國土面積小,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四,排污許可發放與登記數量高居全國第二,化工、印染、造紙等重污染行業比重大,環境風險源多,環境監管任務重壓力大。對此,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郎文榮表示,“要把數字化改革作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根本出路和關鍵一招,推動生態環保業務再造、流程重塑,努力打造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智治、法治、共治一體推進的現代環境治理高地。”
在數字化浪潮之下,浙江省不斷深化生態環境“智”理實踐,在全國率先開發了“環境地圖”,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協同管理平臺。今年以來,浙江緊扣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和美麗浙江建設目標,強化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的頂層設計,構建天空地人全感知、環境網絡全互聯、環境數據全流通、指揮決策全智能、環境治理全協同、環境管理全統籌的全新技術、業務和數據融合的架構體系,以數字化改革撬動牽引生態文明建設系統性重塑。
如何實現生態環境要素可視、可知、可控、可預測?
在“美麗浙江”平臺大屏上,記者見到了生態環境“大腦”。多項實時傳回的生態數據正不斷更新跳動,屏幕中間,一張生態環境全景圖從生態環境指數、環境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無廢指數、減污降碳指數五個方面,不僅直觀統攬了全省生態環境總體情況,各地的生態狀況、環境質量和減污降碳等情況也一目了然。工作人員只需操控鼠標,即可實時了解生態環境變化。伴隨生態環境實時感知體系日益健全,這張覆蓋全域的“數字地圖”正不斷為綠水青山保駕護航。同時,平臺設置了“污染防治”“碳達峰碳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惠民助企”等模塊,構建“降碳、減污、擴綠、惠民”的整體智治體系目標。
截至目前,系統共歸集生態環境部回流、省級廳局共享和本系統三類數據162億條。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不光是簡單的疊加,更需要對業務進行轉化重構,為此浙江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未來導向,推進多跨場景應用建設。
“我們圍繞生態環境保護核心業務和痛點堵點難點,開發了‘浙里無廢’‘督察在線’等應用,實現生態環境核心業務‘一體集成、一屏統攬、一網通辦’,推動形成整體智治、協同高效的工作格局。”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竺恒峰介紹。
助力污染防治攻堅
走進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數智”賦能彰顯了治氣成效。這里是全球最大的分散染料研發及生產基地,也曾一度因異味污染問題被原環境保護部和浙江省政府聯合掛牌督辦。現在,一套可評價、可溯源、可預警的24小時全覆蓋、全天候、智能化異味評價體系,有效解決了異味污染擾民問題。
日前,上虞經開區智慧監管平臺自動向相關人員推送了一條某企業罐區臭氣濃度高達80000無量綱和高濃度VOCs特征污染物排放的報警短信,當地生態環境部門第一時間通知企業環保負責人開展自查,并立刻派人前往突發事件現場。
“經過檢查,我們發現是由于運輸原料的槽罐車在裝卸過程中未按規范操作,平衡管連接不當,致使揮發性有機溶劑大量溢出,從而發生了突發污染事故。幸好及時發現,不然還可能導致嚴重安全生產事故。”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態環境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天正巧碰上周末,依托于精準的異味監控和完備的管理制度,才在第一時間發現事故原因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據了解,這一體系現建有185個異味監測點,對監測范圍內所有生產裝置及附屬設施的廢氣排放點和廠界環境點位開展實時監測,緊緊盯住潛在的空氣污染源。智慧監管平臺根據儀器監測分析獲得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對化工園區的異味污染進行評價、溯源和預警預報,為空氣質量管控提供了量化參考。
精準管理、靶向治污,讓污染源無處遁形,這是浙江省以數字化改革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一個縮影。從“實戰實用”出發,目前,“美麗浙江”平臺已覆蓋水、氣、土、固廢等生態環境管理核心要素,通過多場景應用,實現閉環管理。
“浙里碧水”圍繞水環境質量管理、水生態修復、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推動水生態環境監督管理與保護修復的“多跨協同、數字智管”。
“浙里藍天”集成完善全省大氣環境質量監測預報預警、機動車排氣等多個涉氣應用模塊,實現對大氣污染源頭監管等全流程數字化監管。
“浙里凈土”應用遙感影像、無人機等技術提升監管能力,打造橫向多跨、縱向貫通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環境治理數字化應用場景。
“無廢城市”完善五大類固廢管理、建設跟蹤等子場景,推動各類固廢產生、收集、轉移、利用、處置全過程閉環監管、精準減控。
惠企紓困精準監管
數字化賦能,浙江省還打通線上線下生態環境監管服務的“經脈”,實現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服務提“智”增效。
最近,湖州綠色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安環科科長周松正在為企業即將啟動的新項目辦理相關手續。讓他欣喜的是,原本需要20多天才能辦妥的手續,現在只需要一周時間。“本來要挨個跑部門咨詢、辦理、走流程,現在通過智能研判,生態環境部門可以根據我們的需求主動提供精準的環評服務,提前告知和提醒我們相關事項,可方便了。”周松說。
這得益于全省環境準入制度改革和“一地創新、全省共享”數字化改革試點——“浙里環評”應用場景建設。通過“云”研判,不僅生態環境部門可以獲得包括環評類別、排污許可類別、是否需要開展碳評等環境準入信息,提升項目準入的研判速度,招商部門和建設單位也可在線查詢研判項目是否符合準入條件,推動項目精準高效落地。
“該應用由環境準入一鍵查、環評中介一目覽、項目環評一站服和排污許可一證管四大板塊組成,解決了當前環境準入管理中存在的部門信息獲取不對稱、企業環境準入研判不便捷、建設項目生態環保管理碎片化和企業自主選擇環評中介機構難四大難點痛點問題。”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環評處處長周碧河介紹,截至目前,系統已智能研判項目12800個,發送企業環保工作提醒2038次。
日前,麗水市生態環境局松陽分局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副隊長王凱像往常一樣,登陸“環保e企管”應用平臺查看轄區內各企業情況,發現轄區內一企業變成黃碼,立即前往企業現場了解情況。原來,該企業應急預案到期后沒有及時備案,導致出現黃碼預警。“只要盡快編制應急預案,及時備案后黃碼會自動轉成綠碼。”王凱告訴企業負責人。
據了解,浙江“環保e企管”通過對企業各類環保監管數據和日常管理數據實時分析,動態反映企業環境管理水平和環境風險狀況,賦予企業“紅黃綠”碼并動態更新,為查處環境問題、分級分類監管提供支撐。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監信處處長陳淵表示,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試點省既是壓力也是動力,下一步,浙江省將聚焦數字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常態化迭代升級生態環境“大腦”,構建一系列的標準體系和管理辦法,為全國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探路先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