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鐵行業該如何加速低碳轉型、逐“綠”前行?
【谷騰環保網訊】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政府陸續出臺各種產融結合政策,完善轉型金融框架,引入轉型金融工具。在此背景下,我國鋼鐵行業加速低碳轉型,乘風破浪,逐“綠”前行。
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鋼鐵降碳至關重要。首先,作為碳排放大戶,我國鋼鐵行業碳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15%,僅次于電力行業。其次,我國不僅粗鋼產量占全球總量的54%,消費也位居全球首列。測算表明,如全球擬實現本世紀末增溫不超過1.5℃的目標,我國鋼鐵行業必須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宏大,充滿挑戰。
隨著鋼鐵行業的周期性調整,近年來我國鋼鐵企業以下調產能來降低碳排放量。然而,這種邊際型調整不足以實現徹底脫碳。事實上,徹底脫碳有賴鋼鐵企業展開多重技術革新,包括在短、中期里提升能源效率、材料效率并增加廢鋼使用,在長期里采用氫冶金與碳捕集等技術。在此背景下,我國鋼鐵企業陸續啟動低碳轉型流程,其中以龍頭鋼企最積極,表明于其創新低碳設備及能效提升工藝的采用上。
資金是鋼鐵行業低碳轉型的必備要件,所需金額龐大,目前差額甚巨。在引入資金賦能鋼鐵行業的低碳轉型時,投資者會對鋼鐵企業展開轉型評估,判斷其轉型目標的可信度、轉型路徑的碳中和對接性等,其后才對達標企業賦予資金。
那么,鋼鐵行業有何逐“綠”標準?投資者有何逐“綠”評估?鋼鐵企業有何逐“綠”行動?針對這些逐“綠”問題,筆者進行了研究,特此解析,以期拋磚引玉,引發討論。
鋼鐵企業的轉型技術指引
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各國政府相繼針對不同行業推出轉型技術標準,指引企業低碳轉型,同時引導金融資源精準流向相關重點領域。
針對可持續經濟活動,歐盟于2020年推出全球第一個分類標準。該標準首先界定六大環境目標,分別是氣候變化的緩解、氣候變化的適應、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循環經濟、污染防控,以及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該標準同時要求,可持續的經濟活動必須滿足重大貢獻、無重大傷害、維護最低社會治理保障、符合技術篩選標準等原則。
基于上述框架,歐盟出臺了《氣候授權法案》,對各行業的氣候減緩與氣候適應活動擬訂具體的技術篩選標準。例如,在鋼鐵行業里,氣候減緩與氣候適應活動包括電弧爐工藝,而以電弧爐生產的每噸高合金鋼和碳素鋼,其碳排放量分別不得高于0.266噸和0.209噸二氧化碳當量,且其廢鋼投入的產出總量占比分別不得低于70%和90%。
繼歐盟之后,G20和我國都先后提出轉型金融框架和鋼鐵行業轉型金融指引。
G20方面,2021年成員國在峰會上發布了《G20轉型金融框架》,將轉型金融作為高碳行業轉型的重要融資方式。為避免金融機構從高碳行業撤資產生的轉型融資困境,各國政府基于歐盟分類法的經驗推出轉型金融目錄。
我國方面,中國人民銀行雖已表明將推出鋼鐵等4個重點行業的轉型金融標準,但迄今尚未出爐。在等待“國標”的過程中,去年國內五省市已相繼推出“地標”,其中包括《河北省鋼鐵行業轉型金融工作指引(2023—2024年版)》《上海市轉型金融目錄(試行)》。
河北指引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鋼鐵行業的指引,其中列出176項符合轉型標準的鋼鐵冶煉技術。上海目錄仿效歐盟分類法,為轉型活動擬訂了技術篩選指標。具體而言,上海目錄以正面清單法對鋼鐵行業羅列了轉型技術,并分別擬訂降碳準入值和先進值,前者是轉型者必須達到的基本門檻,后者是優化理想。上海目錄更表明鋼鐵冶煉的高爐工藝的節能降碳路徑,包括極致能效、技術工藝提升、管理智能化、資源循環利用、公輔設施改造、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而低碳轉型的準入值為370千克標準煤/噸,先進值為361千克標準煤/噸。
綜合各國轉型金融技術指引,鋼鐵行業要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主要的脫碳手段有三,一是提高能源與材料使用效率,二是通過廢鋼/電弧爐生產路線來增加廢鋼的利用,三是新生產技術的開發與擴大。具體而言,如以2030年為短、中和長期的分水嶺,第一種手段的減碳效果有限,適合在短、中期里使用。第二種手段以廢鋼的再利用為主,并非釜底抽薪之計,也只適合在短、中期里使用。第三種手段仰賴新技術,以替換現有的高爐/轉爐生產設備,尤其是通過綠氫冶鐵、碳捕集等技術來徹底脫碳,適合在長期使用。
金融機構的鋼鐵轉型評估
除識別轉型技術與活動外,金融機構評估鋼鐵企業的轉型時,會考慮其轉型計劃的可信度。尤其,鋼鐵是重資產行業,脫碳過程涉及大量高碳資產的停用和低碳資產的投資,為避免碳鎖定和擱淺資產,鋼鐵企業必須對其脫碳流程提前規劃并展開布局。因此,金融機構在評估鋼鐵企業轉型規劃的可信度時,會關注其具體流程以及能否與碳中和目標對接。
尤其企業低碳轉型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凈零排放的碳中和,故理應對其轉型規劃的目標符合程度展開“對接性評估”(alignment assessment)。至今國際上已開發出幾個評估框架,其中以投資者倡議的氣候行動100+(Climate Action 100+,CA100+)最受歡迎。本文以CA100+為例,說明這類評估的重點。
表1 CA100+的碳中和對接性評估
如表1所示,CA100+的對接性評估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關乎企業的披露對接性,另一部分關乎企業的行動對接性。前者包含11項指標,主要基于轉型路徑倡議組織(Transition Pathway Initiative,TPI)與富時羅素的打分結果來判斷。后者包含3項指標,主要基于影響力地圖、碳追蹤倡議與落基山研究所三家機構的評估結果來判斷。CA100+采用交通燈示意法來對各指標打分:綠燈表示企業符合相關標準或與碳中和目標對接,黃燈表示企業符合部分標準但須進一步改善,紅燈表示企業不符合標準且須進行重大改善。
在披露對接性方面,CA100+主要關注企業披露質量是否與碳中和目標對接,故會對其目標設訂、脫碳戰略等展開評估。目標評估關乎鋼鐵企業制訂碳中和目標時所展現的雄心,以及其短期(2023年—2026年)、中期(2027年—2035年)與長期(2036年—2050年)減排目標的制訂進度。脫碳戰略評估關乎鋼鐵企業的整體戰略,以及可量化的減排舉措與負排放技術的使用等。資本配置評估的重點為鋼鐵企業對于脫碳相關資本支出的披露,包括是否計劃逐步淘汰高碳資產、是否投資于氣候解決方案等。氣候政策參與評估關乎企業在氣候政策制訂上的直接或間接參與,氣候治理評估關乎企業董事會和管理層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公平轉型評估關乎企業對于受到其脫碳影響之員工和社區的處理方式。此外,CA100+也關注鋼鐵企業是否依照TCFD建議展開披露,故會對其氣候相關披露、碳排放披露等展開評估。
在行動對接性方面,CA100+的關注點從企業披露轉向企業行動,由行動結果來看企業轉型是否與碳中和目標對接,其中涉及的對接性評估有三。一是氣候會計與審計對接性評估,主要關注鋼鐵企業的財務報表與審計報告是否納入氣候風險并對接碳中和目標。二是資本配置對接性評估,主要關注鋼鐵企業的資本配置規劃是否對接碳中和目標,以作為披露對接性評估中碳足跡績效的補充。三是氣候政策參與對接性評估,主要關注鋼鐵企業的直接氣候政策參與或通過行業組織的間接氣候政策參與,以及其是否對接碳中和目標。
必須強調的是,在評估鋼鐵企業轉型是否能與碳中和目標對接時,評估方不只考慮企業的過往績效,也考慮其未來發展。前者反映于企業的實際碳排放軌跡,后者反映于企業的短、中期資金投入占比與費用規劃,以及長期新技術直接投資和綠色專利研發。基于未來發展評估提供的前瞻性信息,能幫助投資者更精準掌握鋼鐵企業的轉型前景,從而做出知情判斷。
我國鋼鐵企業的逐“綠”現狀
我國鋼鐵企業處于逐“綠”的初始階段,少數企業已率先布局低碳轉型工藝改造,其中尤以寶鋼為首。寶鋼的轉型征程始自2020年,歷經四年努力,低碳轉型已初顯成效。
從低碳轉型的技術分類看,寶鋼初期的轉型舉措主要圍繞著《上海市轉型金融目錄》中的“極致能效”展開。通過煉焦、燒結和球團、高爐、轉爐與電爐工序中的多項技術,寶鋼可做到余熱余能的充分回收與利用,從而在鋼鐵冶煉的各個環節發揮極致能效。在此,尚將寶鋼與印度的塔塔鋼鐵對比,就可清楚看出寶鋼的轉型努力。如下圖所示,寶鋼的產能與塔塔鋼鐵相近,但從2020年起連續三年的能耗表現都遠優于塔塔鋼鐵。
不過,能效提升只是鋼鐵企業降碳路徑的第一步。依據寶鋼內部人員反饋,通過提高能效,理論上至多可讓寶鋼減少2000萬噸碳排放。寶鋼的公開數據表明,這部分減排量僅占寶鋼2021年總體碳排放量(范圍一與范圍二)的22%。如圖1所示,與《上海轉型金融目錄》里鋼鐵冶煉高爐工序的能耗準入值相比,寶鋼的能耗水平依然高出不少。因此,除了提升能效,鋼鐵企業還需要進一步改造低碳工藝設備,才能完成剩下的80%的降碳目標。
圖1 寶鋼與印度塔塔鋼鐵的能耗水平比較
在新的生產工藝設備建造方面,從2020年開始,寶鋼就將430立方米的常規高爐改建為新的富氫碳循環高爐,并在2023年擴大到2500立方米,實現煉鐵工序減碳30%。2021年底,寶鋼又在東山基地建造氫基豎爐,以發展氫冶金工藝,結合南海地區配套的零碳電力;相比于傳統長流程冶煉工藝,這部分設備建造帶來的減碳效果預計將在90%以上。然而,這些低碳轉型設備造價不菲,其總產量貢獻占比卻相當有限。例如,寶鋼在氫氣豎爐項目上的總投資為18.9億元,而其年產粗鋼量卻僅占公司總產量的2%。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鋼鐵企業在技術工藝上的調整雖初具成效,在轉型信息披露方面則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通過公開渠道,本文整理了我國前十大上市鋼鐵企業的碳排放信息,示于表2。在這10家企業中,7家發布了降碳目標,但其中僅4家明確了短、中期降碳目標與路徑。在溫室氣體排放績效的信息披露方面,情況也不樂觀。10家企業中,依據可持續鋼鐵原則披露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的有5家,僅披露排放總量的有3家,未作任何披露的有2家。
在這方面,披露比較完整的有寶山鋼鐵、馬鞍山鋼鐵和山西太鋼,它們都披露了短、中、長期降碳目標與路徑,以及連續三年以上的排放量與排放強度。對比之下,披露最差的是河鋼股份和首鋼股份,對于表2上的大部分項目都未披露。其中,河鋼股份雖表示設訂了碳中和目標,卻未提供任何相關的行動規劃與數字支持,引人疑慮。此外,10家上市鋼企中,除寶山鋼鐵披露了部分范圍三碳排放外,另9家都完全未披露。范圍三覆蓋鋼鐵企業價值鏈的上下游排放,其中包括上游的采礦和下游的加工,雖然相關數字收集不易,卻是目前全球關注重點,其完備情況特別能反映一家企業的碳盤查努力和國際接軌程度。
表2 國內前十大上市鋼鐵企業的碳排放信息披露情況
注:表中數據以來源為企業公開年報最新版
整體而言,在逐“綠”趨勢下,國內鋼鐵行業的領頭企業已采取積極行動,表明于能效提升、技術工藝調整等方面。但國內鋼鐵行業的披露表現不佳,披露范圍與內容都亟待改進。固然,與歐美相比,國內企業在披露實踐上起步較晚,以致目前大部分鋼鐵企業仍處于學習與調整階段。但從國際經驗看,完善的信息披露有助于企業獲得資金支持。
國內鋼鐵企業的實踐領先但披露落后,往往是拉下國際評分的原因。例如,從TPI對鋼鐵企業轉型的評分看,在滿分5分里,塔塔鋼鐵獲得4分,寶鋼只獲得3分。寶鋼的能耗表現遠優于塔塔,但其TPI整體得分竟然遜于塔塔,背后原因應與寶鋼的披露不足有關。特別是,寶鋼未公開披露內部碳價、高管薪酬的氣候績效考評等信息,對比之下,塔塔有來自國際機構股東的披露壓力,故其披露遠優于寶鋼。TPI深受國際社會認可,其轉型評分常被資方作為投資決策的考慮重點,有國際融資需求的鋼企應當引以為鑒。
結語與展望
本文以鋼鐵行業逐“綠”為題,說明在其低碳轉型對標的綠色方向下,各方均已揚帆待發;政府出臺逐“綠”標準,投資者展開逐“綠”評估,鋼鐵企業采取逐“綠”行動。但鋼鐵是碳減排的重點行業,也是重資產行業,其低碳轉型勢必荊棘滿途,前路艱辛。那么,基于上面所言,各方有哪些推進事宜呢?
首先,鋼鐵企業可以政府出臺的鋼鐵行業轉型政策與技術指引為起點,但應進一步采取更積極的行動。特別是,若要真正落實低碳轉型,鋼鐵企業必須制訂具體可行的短、中、長期目標與減碳策略,輔以綠色投資計劃和公司內部管理等方面的調整。同時,為了獲得投資者青睞,鋼鐵企業必須強化披露,尤其是低碳轉型相關的目標規劃、資金投入以及行動績效數據。
其次,金融機構可以現有的碳中和對接性評估為起點,但應進一步開發更優化的框架,甚至在其中納入一些更能反映鋼鐵行業轉型特殊性的元素。如前所言,目前評估所使用的是一套普遍性框架,主要基于企業的信息披露和數據商的企業績效打分,但相關未知數甚多。其中,一個未知數是企業長期轉型規劃的參照基準,目前由于數據匱乏以致欠缺基準。另一個未知數是鋼鐵企業轉型所涉及的價值鏈間接投資,包括對可再生能源、碳存儲設施、零碳發電設施等基建的投入金額,目前由于模型未建而難以精準估算。因此,未來應如何克服這些障礙,是金融機構亟需思考的問題。
最后,不言而喻,在鋼鐵逐“綠”道路上,政府扮演著關鍵角色。政府可以出臺鋼鐵行業轉型指引為起點,但應進一步監督鋼鐵企業的轉型行動與披露,鼓勵金融機構展開碳中和對接性評估,方能引導資金投入真實轉型的鋼鐵企業。從目前現況看,已出臺的轉型“地標”雖都強調行動與披露,但相關的監督懲處機制幾乎不存在。同時,國際上已崛起一段時間的碳中和對接性評估,國內資管機構不僅未見采用,官方文件也未見鼓勵。有鑒于此,建議政府應正視問題,積極發揮其引導、監督、激勵和約束的功能。
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唯有通過政府、企業與投資者的資者的勠力合作,攜手并進,堅定方向,方能突破難關,乘風破浪,迎向榮景。
作者邱慈觀系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可持續金融學科發展專項基金學術主任,綠色金融60人論壇(GF60)專家委員;李小千系可持續金融學科發展專項基金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