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海洋經濟,需要突破哪些“卡脖子”問題?
更新時間:2025-01-20 10:0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 梁瑜
閱讀:1001
【谷騰環保網訊】浩瀚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也是巨大的資源寶庫。從過去興漁鹽之利、行舟楫之便,到如今海上的風吹亮陸地的燈、一朝咸水變淡水、優質海水魚擺上餐桌……碧海無垠,托舉出一片蔚藍色的經濟新空間。
當前,海洋油氣、港口航運等海洋產業,已成各國財富增長的重要來源。再看我國,“十四五”時期以來,海洋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8%左右,2023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9.9萬億元,已成國民經濟增長新引擎。發展壯大海洋經濟是大勢所趨。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域面積遼闊,海島數量眾多,生物多樣性豐富;聚焦產業發展,從淺海到深藍,海洋產業向好勢頭持續穩固,新興產業加速成長,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新承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訂單金額大幅增長,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70%;圍繞創新突破,從極地到大洋,海洋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海洋鹽度探測衛星成功發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正式入列,我國海洋技術和裝備制造領域捷報頻傳。
也要看到,我國距離建成海洋強國還有一段路要走。海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關鍵共性技術“卡脖子”、海洋產業“大而不強”、供給要素老化等問題依舊突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繼續做好海洋經濟這篇“大文章”,要立足重大發展規劃,著力推進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拓展藍色經濟空間,促使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試想一下這樣的場景:水下養魚、水上發電,既生產清潔電力,又孕育“藍色糧倉”,風、光、漁相融合,實現了海洋空間集約利用。推動海洋經濟向縱深發展,就是要樹立系統思維,統籌陸海全產業鏈,在打造產業集群上做文章。比如,在廣東湛江,小小一尾金鯧魚“游”出一條產業鏈,帶動了種苗、飼料、養殖裝備、加工與流通等環節的發展,產業年產值可達100億元。
深挖海洋經濟潛能,應向科技創新要空間。只有深耕“蔚藍”,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才能更好地支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