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泥窯余熱發電發展歷程
我國第一臺水泥窯余熱電站始建于大連水泥廠,日本小野田水泥公司在1922~1923 年期間,擴建該廠第二條準3m×60m 干法中空窯生產線時,利用日本余熱電站技術裝備,配套建設了高溫余熱發電機組,裝機容量為3MW,稱為“水泥干法中空余熱發電窯”。
解放前我國自己的水泥窯余熱發電技術也是一張白紙,水泥窯余熱發電技術與共和國經濟同步發展。60 年來,水泥窯余熱發電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應用工作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50 年~1989 年。這30 多年主要工作是開展了中空窯高溫余熱發電技術及裝備的開發、推廣、應用工作。首先參照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引進德國技術在我國東北、華北地區建設的中空窯高溫余熱發電技術裝備,對老廠進行改造,同時在老廠擴建中得到應用。總計投運了約290 條中空窯余熱發電系統。形成了不同主蒸汽參數、余熱鍋爐形式、裝機容量的高溫余熱發電窯系統。為我國開展水泥窯中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及裝備的研究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階段為1990 年~1996 年。“八五”期間,國家安排了水泥行業科技攻關課題,其一是:“帶補燃鍋爐的中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及裝備的研究開發”,主要內容為采用國產標準系列汽輪發電機組,回收400℃以下廢氣余熱進行發電。該課題在1996 年完成了攻關工作,形成了“帶補燃鍋爐的水泥窯中低溫余熱發電技術”;這項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為我國開發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及裝備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二是“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工藝及裝備技術的研究開發”;其三是“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裝備——螺桿式膨脹機研究開發”。根據帶補燃鍋爐的水泥窯中低溫余熱發電技術應用的經驗,以日本KHI公司為寧國水泥廠4 000t/d 水泥窯提供的6 480kW 純低溫余熱電站的建設為契機,基本形成了我國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工藝技術裝備體系。
第三階段為1997 年~2005 年。推廣、改進“帶補燃鍋爐的水泥窯中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和“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截止2005 年底,利用“帶補燃鍋爐的水泥窯中低溫余熱發電技術”技術,國內有23 個水泥廠36 條1 000~4 000t/d 預分解窯生產線上安裝了28 臺帶補燃鍋爐的中溫余熱發電機組,總裝機為45.36MW。與此同時,我國水泥行業利用國產設備和技術在13 條新型干法窯上,配套建設了裝機容量分別為2.0MW、3.0MW、6.0MW、7MW 的純低溫余熱電站。
第四階段為2005 年以后。由于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裝備已經成熟,國家產業政策明確規定不允許上帶補燃爐的余熱發電系統,而純低溫余熱發電的概念是相對于帶補燃爐余熱發電技術而命名的,隨著帶補燃爐余熱發電技術被取締,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被更名為水泥窯低溫余熱發電技術。自此,水泥余熱發電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大量的工程實踐機會,給技術不斷創新提供了最佳的機遇。隨著低溫余熱電站投入運行數量的增多,運行情況反過來指導了工藝技術裝備的提高,使我國水泥窯低溫余熱發電技術裝備更加成熟可靠,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