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淺析
摘 要:分析了泛珠江流域的水資源現狀,對珠江流域防洪工程與近自然河道整治、治污協作與生態安全保護、泛珠合作與生態補償、水利水電工程開發與河流生態制約、綠色珠江與節水型社會建設,并從加強區域合作、合理分配水資源,建立珠江流域系統管理與控制體系等方面對珠江流域用水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字: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珠江流域
1 珠江流域水環境狀況
珠江水系目前的總體水環境狀況整體良好。在珠江水系下游局部地區的水環境污染較嚴重。在廣東省的省控水質監測斷面中,珠江水系Ⅰ~Ⅲ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僅為58.4%,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達19.5%(廣東省環境保護局,2006)[1]。廣東省12條主要入海河流中,58.3%的河口水質為Ⅱ~Ⅲ類,水質優良;25.0%為Ⅳ類,受輕度污染;16.7%劣于Ⅴ類,受重度污染。漠陽江和磨刀門水道河口水質最好,均為Ⅱ類水質,深圳河口、練江河口水質較差,均劣于Ⅴ類。入海河口主要污染指標為糞大腸菌群和耗氧有機物等,九洲江河口因高錳酸鹽指數濃度升高,水質由Ⅲ類下降為Ⅳ類,水質變差[2]。據統計,2005年廢污水排放總量179.1億噸,其中入河(指排入江河、湖泊及水庫)廢污水量138.1億噸,占廢污水排放總量的77.1%[3]。水源污染給水質處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由水污染引起省內或是省際之間的矛盾和糾紛也隨著污染的加劇而逐漸增多。
目前,已有多個水資源區出現了缺水現象,考慮到工程供水能力的增加,在未來20年內全流域供需矛盾依然相當突出。據預測,到2010年和2020年,全流域片供需矛盾會相當突出。2010年75%和90%兩個保證率條件下全流域片缺水總量分別為117.98×108m3和134.79×108m3;2020年7%和90%兩個保證率條件下全流域片缺水總量分別為248.95×108m3和268.16×108m3[4]。
2 珠江流域面臨的問題
2.1 防洪工程與近自然河道整治問題
珠江流域水資源雖然豐沛,但由于時空分配不均,致使洪澇災害十分頻繁,尤以中下游和三角洲地區最為嚴重。據廣東、廣西兩省(自治區)1988-1998年近十年統計,直接經濟損失達1873億元,平均每年損失184億元[5]。珠江是全國7大江河流域中洪水災害最為頻繁而又未能很好解決的河流。
珠江防洪工程主要是堤防工程,水庫防洪能力有限,特別是在三角洲網河地區。按照目前的防洪規劃, 還將建設或改建大量的堤防工程,而且都是傳統的鋼筋混凝土或漿砌塊石等硬質材料結構。這種河道治理理念和方式滯后,河道自然特性遭到極大破壞,變成了僅能泄洪和排污的通道。主要存在的問題有6個方面[6]:①防洪能力下降;②基流減少;③河流生態系統受到破壞;④水質污染嚴重;⑤部分河道被填埋覆蓋;⑥堤防功能單一。這種傳統的工程材料、結構和治河方法已經不適合現代治河理念,也和流域內各省區提出的綠色珠江、健康珠江的基本思路不相適應。
在過去的20多年里,由于環境、生態意識的增強,一些發達國家對河流的管理開始強調“化學、物理、生物過程的協調管理”,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7]:(1)河流的污染控制;(2)修建水利工程時,采取河流保護措施;(3)采用“近自然”法設計河道。在城市化地區,“近自然河道”就是城市的“生態廊道”,也是城市的“景觀廊道”和居民休閑娛樂場所,是城市人與自然最為親密接觸的地區。“近自然河道”對城市空氣流通和銷納污染、遏制水體“癌癥”(富營養化)至關重要;對于山區溪流和農村地區,“近自然河道”可以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和創造多樣化的“生境條件”,以及保障生物多樣性和遏制面源污染等等。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許多河流、河道的整治,沒有經過生態論證,同時也缺乏景觀考慮,這與該地區的國際化城市目標極不相稱。對此,需要認真研究,盡快解決。
2.2 水利、水電工程開發與生態制約問題
水利、水電和航運工程對水生態的影響和脅迫是顯著的。2004年8月水利部出臺的《關于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是水利基本建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傳統思想和思維慣性的影響,珠江水系目前已建和在建的許多水利、水電和航道、河道工程,都沒有進行比較深入的河流生態影響評價和對策研究。
由于生態系統各成分間是緊密聯系的,水電站建設后,其各項設施(如引水管道、水壩、水輪機等)和運行方式將對河流的物理化學生物方面的特性產生一系列的影響[8-9]。水電站的建立對河流最直接、最基本的影響是改變其水文水力特性,如建壩使壩上游由溪流狀態變為湖水狀態,從而使水質、泥沙運輸規律、河道形態、水溫等物理化學狀況也會相應改變,而這些生境因子的變化將影響處于其中的水生生物群落、河岸帶植被、動物,直至整個河流生態系統結構和生態過程,從而影響整個流域生態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10]。電站開發對河流生態系統的改變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過程,如流量減少對岸邊植被的影響,及水生生物減少對水禽的影響等等,這種時間上的滯后性,一方面可以通過人類科學研究的深入提高影響的預測能力,從而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對不斷出現的各類問題必須利用新的信息及時修正管理方案。
2.3 治污協作與生態安全問題
治污協作與水生態安全關系的珠江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這一問題在珠三角地區體現得尤為突出。珠江水系的淡水生物多樣性比長江高,珠江河口的咸水生物多樣性比長江河口高。保護珠江生物多樣性及其生境、生態條件十分重要。然而,大珠三角的治污體系尚未形成,城市與城市之間相互推卸責任。同時,又是一個涉及一國兩制的問題。深圳和香港是兩個在治污問題上做得比較好的城市,但在對待涉及富營養化的無機氮治理方面,深圳和香港都認為,自己的無機氮排放量在珠江口所占比例很小,如果治理需要與珠江口上游城市、包括廣大農村同步進行。
2.4 泛珠合作與生態補償問題
“泛珠三角區域”之概念源于珠江水系的水域空間,是由珠江流域這一自然水系空間拓展而成的一個社會經濟合作區域。水這一環境介質客觀上也是泛珠三角區域范圍內跨行政邊界相互影響最為強烈的環境介質。水環境保護自然成為是泛珠三角區域環境合作的主體內容。泛珠江流域存在較為嚴重的缺水問題,其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11]:一是水質性缺水,如珠江三角洲與粵東的練江流域;二是工程性缺水,如云南、貴州、廣西、海南等西部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三是資源性缺水,如南盤江上游及沿海地區。
珠江流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和氣候單元。上下游地區間貧富差距顯著,資源互補、能源互補、生產力互補和防災管理等問題,都比其他流域來得顯著和迫切。保障下游三角洲地區的強勁發展動力,防治發生不應該的災害和污染、破壞,是該流域片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需,也是全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對于廣東而言,生態補償并不等于是資金補償,也可以是上游勞動力的培訓和“下移”,這樣一方面可以遏制上游勞動力過剩和人口過多的生態破壞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彌補珠三角地區勞動力短缺;生態補償也可以是生態項目的支持和生態產品的市場“最惠”,這樣一方面可以抑制和監督上游地區污染行業發展,另一方面可彌補下游地區對綠色產品的渴求。對于不同省區之間的生態補償而言,生態補償又可以是國家財政支付資金轉移和扶貧工程項目等等,這也是珠三角地區每年上繳國家稅收的一種出路。為此,盡早開展生態補償和水利協作研究是必要的。
2.5 經濟、社會發展與節水型社會建設問題
目前,珠江三角洲非汛期的城市供水形勢十分緊張。咸潮危害、水質污染使得許多城市的供水水源受到嚴重威脅。從生態的角度考慮,珠江河口已經成為全國水生態重災區之一。因此,節水減污是必須的。從管理的角度考慮,淡水資源的服務功能是一個十分有限的總數。它一方面需要服務于人類社會和經濟系統,另一方面需要服務于野生生命和自然系統。生態和經濟是水資源必須服務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經濟用水量增加的同時,意味著生態用水量的減少,這種一多一少的趨勢,在控制不當的情況下,就有可能產生嚴重的生態系統污染和畸形,從而反過來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就珠江流域的用水情況而言,目前各項指標已經處于高度的奢侈狀態,城市人均用水量、農村灌溉畝均用水量和萬元產值工業用水量等指標,以及污水排放量等,都處于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區的前列。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覺和注意,因為社會經濟用水、特別是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并不僅僅是對水資源量的消耗和浪費,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對生態系統的污染和破壞。
建立節水型經濟和節水型社會,是緩解水資源危機,確保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何才能節水,就目前的法規和急需解決的問題而言,一要加強節流,科學利用水資源,強調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處理后回用;二要進行建設項目取水許可(水資源)論證,三要進行初始水權分配和用水總量控制,四要進行用水定額核定和排污總量控制。
3 對策與意見
通過以上分析,認為泛珠三角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
(1)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采取有效可行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重視流域尺度的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管理;按照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加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珠江流域新世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可遵循優化配置、開源節流、統一管理、加強保護的原則。
(2)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歸根結底需要流域內對生產和生活方式有序的控制,只有以人類活動為出發點,優化用水結構,從土地利用空間控制、社會發展布局、經濟發展布局、環境承載能力等方面建立流域系統的管理與控制體系,才能達到珠江流域用水可持續發展目的。
(3)從珠江流域近20年的發展證明,長期以末端控制為主的環境保護決策已難從根本上解決現有的環境問題。因此應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建立生態產業建設生態產業園。從預防和管理上,加強城鎮生活及大型工業污水的治理,在沿江各大城鎮建立污水處理廠,取締、關停“15小”企業,對工業或生活污水統一處理,達標排放,并建立農業污染面源控制工程。
(4)建立新型的流域綜合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實現泛珠三角地區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流域水資源的管理不僅僅是河水的管理,而且是流域水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協調和管理。我們應該探索行之有效的珠江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對策及措施,流域內各地區的有關政府部門互相配合互相協作長抓不懈,真正把實現珠江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高到戰略的角度來認識。
(5)精選綠色珠江、泛珠(珠江流域片)合作、大珠(治污)合作、供水安全、河道整治、生態健康、生態補償等方面的科研課題,廣泛開展科技合作和課題申報,爭取國家經費支持和努力將珠江問題推向國家層面。
(6)積極宣傳報告珠江問題的復雜性、重要性和艱巨性,以及在全國的地位和作用,將珠江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防洪、防災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管理問題,提升到全國和全社會都關心、關注的層面。
4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認為珠江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根據中央關于經濟建設必須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方針,城市規模、人口增長、工業布局,以及生態環境,必須根據水資源條件進行合理規劃,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要強化節水意識,以節水為本,防止浪費充分挖掘水資源潛力,建立高效節水城市。強化環境意識,愛護水資源,防止水質污染,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強化管理意識,建立水資源與環境的信息管理系統,實行水資源的統一規劃與科學管理。真正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資源合理利用以及環境保護相統一,造福子孫后代。
參考文獻
[1]泛珠三角水環境保護與區域合作. http://www.china.com.cn/info/zhuanti/06zsj/txt/2006-07/31/content_7033742.htm
[2]2007年廣東省環境狀況公報.廣東省環境保護局.2008,7.
[3]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 2005年公報[R].
[4]夏漢平.論長江與珠江流域的水災、水土流失及植被生態恢復工程[J].熱帶地理,1999,12(2):124-129.
[5]珠江概況. http://www.pearlwater.gov.cn/zjgk/lshz/detail.jsp?recid=1297
[6]王穎等.淺談河道生態治理工程[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06,7:9-10.
[7]王薇,李傳奇.河流廊道與生態修復[J].水利水電技術,2003,9(34):56-58.
[8]毛戰坡,王雨春,彭文啟等.筑壩對河流生態系統影響研究進展[J].水科學進展,2005,16(1):134-140.
[9]祁繼英,阮曉紅. 大壩對河流生態系統的環境影響分析[J]. 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33(1):37-40.
[10]李江華等.水電開發下的河流生態系統管理[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11:51-54.
[11]周勤,袁笑一.泛珠江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06,4,17(2):5-8.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