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供水的現狀與發展
關鍵詞:
一、中國城鎮供水的歷史和現狀
中國的城鎮供水具有120年的悠久歷史。自1879年中國的旅順建成第一座供水設施開始到1949年,全國只有60個城市有供水設施,日供水能力186萬立方米。到1978年,全國有467個城市建有供水設施,日供水能力達到6382萬立方米。改革開放以來,供水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到1998年底,中國668個城市,具備日供水能力20992萬立方米。另外,全國有13922個小城鎮,建有水廠13828座,日供水能力達到2111萬立方米。
目前,享用自來水的城鎮居民達3.23億人,另有2億多的農民成為供水受益者,全國供水普及率達到43%,其中城市供水普及率為96%。對于擁有12億多人口的中國來說,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業績。供水行業為提高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中國城市供水近期的主要特征
九十年代是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城市供水也顯示出新的特征:
1、城市供水事業高速發展
城市供水能力由1990年的14220萬立方米/日,增加到1998年的20992萬立方米/日,增長了47.6%。 人均生活用水由1990年的175.7升/人日,增加到1998年的241.1升/人日。增長了37.%。 城市用水人口由1990年的1.56億人,增加到1998年的2.32億人。增長了48.7%。
2、供水設施建設投資持續增加
城市供水設施建設的投資增長較快,1998年的投資額為1990年的6.5倍,考慮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了3.82倍,平均年遞增18.2%。供水設施的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保持在0.51%---0.61%的水平。供水設施的建設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3、城市用水結構發生變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生產和生活用水的比例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工業結構不斷調整,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生產用水持續減少,占總用水量比例由1990年的72.2% 下降到1998年的57.9%。 另一方面,人民的居住條件不斷改善,衛生水平提高,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占總用水量比例由1990年的27.8% 上升到1998年的42.1%。預計到2005年,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將各占50%。
4、城市供水由量的增加轉向到質的提高
由于近年來供水設施的高速發展,加之總需水量增長放緩,城市用水的“供需比”明顯提高,由1990年的0.92上升到1998年的1.2,在水量的供給和需求上基本趨于平衡。中國供水行業的努力方向,已開始由增加水量轉移到提高水質方面。讓中國人民喝國際先進標準的水,是我們今后的奮斗目標。
三、中國城鎮供水的技術基礎和展望
1、總體情況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累,中國的供水行業已經奠定了較雄厚的人才和技術基礎。目前,全國有近百座大學及高等院校設置與供水相關的專業,培養著包括博士、碩士在內的大批技術人才。已有從事給水排水相關研究和工程設計的院所300余座。生產供水設備和器材的工廠數百多家。各城市自來水公司的員工已達30余萬人。在供水工程的設計、建設、設備和運行管理方面已經具備成熟的技術和經驗。
2、工藝技術
國家連續15年投入專項資金,用于水處理工藝技術的研究,開發高效節能適合中國經濟水平的實用技術,包括:
(1)快速混合、高效沉淀及過濾技術。
(2)聚合絮凝藥劑的開發研究。
(3)安全氯化消毒技術。
(4)除錳除鐵技術。
(5)水源污染處理技術。包括:臭氧氧化、活性碳吸附、高錳酸鉀氧化、生物預處理技術等。
(6)浮動式水廠(船上水廠)技術。
(7)集約式水廠(一體化水廠)技術。
(8)水廠自動控制技術。這些技術大部分在供水工程中應用,取得很好的效益。
3、設備器材
中國擁有大中型自來水2100多座,大部分采用了中國制造的設備。目前供水主管道達23萬公里,幾乎全部由國內制造廠供貨。在技術上成熟的主要設備和器材有:
(1)各類水泵。
(2)各種閥門。
(3)混合、反應、沉淀、過濾設備及器材。
(4)混凝藥劑及投加設備。
(5)消毒藥劑及投加設備。
(6)常規儀表及化驗設備。
(7)各類管材包括:鋼管、球墨鑄鐵管、玻璃鋼管、塑料管等。
(8)電滲析及反滲透設備。
(9)純水制造設備。
(10)電氣及控制設備等。
近年來,中國與發達國家以合資及合作等方式建立了一批水處理設備工廠,進一步提高了質量和技術水平。中國的設備和器材在質量和價格方面具有綜合優勢,很適應發展中國家的需要。
4、發展展望
(1)中國供水行業將以提高水質為目標,加速技術進步。在2000年以后,大型自來水公司的水質應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標準。檢測項目由目前規定的35項增加到88項,其中濁度標準必須小于1NTU。
(2)進一步發展小城鎮和農村供水事業,提高農民用水普及率。
(3)加大污水處理的投資,到2010年,全國污水處理率達到50%以上,大城市達到70%—80%。有效保護水資源。
(4)進一步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推廣應用計算機調度和自動控制系統。降低能耗、藥耗和漏耗。
(5)建立供水、排水、污水處理管理一體化的,包括科研、設計、運行和設備制造的水工業體系,在總體上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四、中國城鎮供水的投資和水價改革
1、供水工程的投資來源
(1)近年來,中央政府以財政債券的方式,持續為供水工程提供資金資助。一般占總投資的15%—20%。
(2)國際和國內銀行的貸款。一般占總投資的30%。
(3)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一般占總投資的20%—30%。
(4)自來水公司通過收費積累的資金。一般占20%—35%。
2、其他融資方式
(1)對國外公司出讓“特許經營許可權”。如中國第三大城市天津,已將一座大型水廠的經營權以合資方式部分出讓給法國OTV公司,獲得的資金用于新項目的建設。
(2)以BOT方式,由外國公司投資建設供水工程。如四川省成都市的水廠,目前已經簽約。北京市的第十水廠也正在進行BOT的對外招標工作。
(3)國內企業投資建設或購買水廠的方式,也正在醞釀之中。
4、水價改革
在很長的時期內,城市供水作為一項福利事業,價格極低,大部分自來水公司虧損而由政府補貼。低水價導致了水的過度消費和浪費。自來水公司的財務能力難以維持正常運行和維護。
近年來,水價改革力度加大,上調速度加快,10年內平均增長了4倍,高于總的消費價格的上漲。但是水價偏低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
1998年國家計委和建設部發布了《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進一步推進水價的改革。該文件規定:
(1)縣級或市級政府的具有確定水價的權力。
(2)水價的制定實行聽政會制度和公告制度。
(3)實行分類水價。可按居民用水、工業用水、行政事業用水、商業服務用水等制定不同的水價,對于居民用水可實行階梯式計量水價。
(4)水價構成包括:成本、費用、稅金和利潤,利潤率8%—10%。
(5)污水處理費計入供水價格,一并收取。
中國水價改革的原則明確為:水的供應與服務應以完全成本回收為目標;水價的確定必須保證供水企業的財務持續性;投入的資本應能有合理的回報;供水企業應按照商業方式運營,盡可能降低成本;良好的水價機制是促進高效用水和節水的有效手段。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