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保護水資源的對策和建議
【摘 要】
【關鍵詞】
水乃生命之源,與空氣、陽光一道演合成了地球上豐富多彩的自然界。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由于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人多水少,水土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不相匹配,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水體污染等問題十分突出,致使保護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具有基礎性、全面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問題。然而水資源的破壞不是偶然發生的,它是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諸多矛盾堆積激化的結果,而且水資源的破壞從根本上影響了人的生存延續。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哈姆雷特式的困惑打破了生活的靜謐和安逸,促使我們對如何保護水資源展開反思。
一、我國水資源存在的問題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特殊資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然而在人與水長期相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棘手的環境問題。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水體污染等水問題比較突出。
1.水資源短缺問題。我國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國家之一。據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4,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供水不足。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我國用水總量將進一步增加,估計到2030年左右將出現用水高峰,到那時我們將進入嚴重缺水時代。
2.水旱災害問題。水在哺育生靈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災害,水旱災害對人類生存和發展造成極大的挑戰。全國約有10%的土地受洪水威脅,特別是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及濱海地區,水災害頻繁發生。因為洪災,全國年均經濟損失1100多億元,每年受災耕地面積達2億多畝。同時,我國旱災也比較嚴重。據分析統計,現在全國每年缺水總量為300~400億立方米,許多地區工農業爭水、城鄉爭水、超采地下水和擠占生態用水現象越來越突出。每年造成成千上萬人飲水困難,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300多億元。
3.水體污染問題。水資源的污染更是驚人。據了解,全國每年直接排入江河的廢水達360億噸,50%的水源因污染不能飲用;全國2/3的河流污染,七大水系中黃河、松花江、遼河三大流域污染嚴重;四大海區中渤海、東海污染嚴重。去年全國七大江河水系及太湖、滇池和巢湖中,達到或優于地面水環境質量三類標準的河段只有36.9%;水質為四類、五類的河段達63.1%,其中劣五類水質達到37.7%;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為中度污染;75%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一些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
這些都提醒我們,我國的水資源問題不僅僅在于缺水和污染的蔓延,而是整體水生態環境變得相當脆弱,足以威脅到我國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水資源惡化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水環境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已不容置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對水資源認識不足。曾幾何時,圍湖造田被看作是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壯舉。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單純強調蓄水功能,缺乏生態觀念,有些工程違背了生態規律。修大西海子水庫,切斷塔里木河,使昔日一片綠洲的羅布泊干涸成了“死亡之海”;黑河截流使往日山清水秀的阿拉善地區變成了今天沙塵暴的源頭。正如恩格斯所說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人與自然的關系決不是誰主宰誰的主仆關系,人類虐待了自然得到的是加倍的懲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頻繁的自然災害向人類敲響警鐘。
2.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自2002年8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的《水法》頒布以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保護水資源的法規和政策。目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濫用職權、人治大于法制的現象仍嚴重存在。沒有充分考慮對水體可能造成傷害就匆匆進行資源開發,結果是越開發對水資源的破壞越嚴重。歷史形成的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不適應環保跨部門、跨行業管理的需要。責、權、利不明確造成資源大家爭、問題互相推諉,對保護水資源工作的展開十分不利。
3.粗放式開發利用。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增長而忽視水資源與水環境承載能力的粗放式開發利用是水問題產生并惡化的主要原因。曾經很少為盲目擴張的人類活動劃出一個不可侵犯的“禁區”,有些地方急功近利、饑不擇食,把“夕陽工程”引入我國,在求得經濟暫時快速發展的同時,卻嚴重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按國際通行標準,河流的開發利用率不應超過40%,但在實際生產活動中并未達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本身雖沒有不好,但這應當是建立在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經濟建設之上的。
三、保護水資源的對策和建議
1.加強環境責任意識以利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也就是說既要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又不危害環境;既要滿足當代人的福利,又保護子孫后代的利益。人不應該采取從同自然對立的立場上來理解自己文化活動的意義,不應該采取對自然消極順從或肆意征服的態度,而應該把在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優化自己的生命存在看做自己文化活動的基本特征。
人與自然的和諧集中體現為環境公正。環境公正是指在環境資源的使用和保護上所有主體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權利,負有同等的義務,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活動時,負有防止對環境的損害并盡力改善環境的責任;對任何主體違反環境義務的行為予以及時有效的糾正和處罰。為了人類的發展和同時保護好自然環境的目的,在人和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人類必須同時兼顧兩個基本原則:“有利于人類生存”和“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以“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作為主題和目標。
羅爾斯頓強調,人應以滿意和感激的心情棲息于大自然中。作為“棲息者”的人應當超越自身的局限來評價事物,應當遵循自然。人們對事物的評價如果不能超越他們自身的局限,如果不能時時遵循大自然,他們就將失去大自然的許多精美絕倫的價值,人的生命就遠遠沒有到達他能夠、也應該達到的境界。羅爾斯頓的話體現出了自然界的無生物和無機界也都有尊嚴性這一特征。如果人侵犯了它們的尊嚴性,就等于侵犯了我們本身的尊嚴性。此時我們就不能套用“沒有權利就沒有義務,沒有義務就沒有權利”的公式于人與自然的權利義務關系,而只能認為,不存在什么自然的義務問題,權利和義務的相關性原理在這里確實難以適用。我們不僅要把尊重自然看作是一個具體的規則,更要把它看做是一種決定我們做人的態度。
中國似乎也應該像荷蘭那樣建立環境教育的季節學校,組織學生野營,舉辦多學科講座,進行現場調查。學校還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的形式表達對于環境的認識。學齡前兒童則可以通過開展科學幻想式教育透過游戲讓兒童了解自然環境的優美。
2.作為環境倫理意識之延伸的法令法規。秦代制定了我國最早的關于保護生物資源的法律《田律》。西漢以后,不少生態道德準則變為帝王的具體詔令而強制臣民遵守。如漢宣帝劉詢于元康三年夏六月,詔“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TI)巢探卵,彈射飛鳥,具為令。”唐高祖李淵于武德元年詔令禁獻奇禽異獸。宋太祖趙匡胤于建隆二年詔令,禁春、夏捕魚射鳥。
中國古代的環境倫理思想從一開始就不斷地向政治理念和環境法制法規轉化,使這些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社會要產生更為強大的約束力和強制性,使環境倫理思想真正融入民族文化,由單純的精神文明轉化為現實的物質文明。 3.資源消耗由“借貸式”轉為“預付式”。我國資源開發長期處于粗放式的開發狀態,湖泊資源經歷了從未充分開發到某些資源開發過度,從單一資源開發向綜合開發過度的過程。隨著湖泊資源開發的不斷深入,對湖泊“無度,無序,無償”的長期利用,使得湖泊資源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其中湖泊生物資源隨著開發利用活動的不斷加劇,其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資源可分為可在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顯出資源的寶貴。為了達到“一個旨在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生存而非支配自然的社會”我們不能想把時髦的提前借貸消費的方式用于環境,先破壞再“修復”,利息是還不完的。我們應該預見到竭澤而漁的后果,從而保護環境,只有對環境付出積極的預付,它將善待人類。
對未來的態度就是對現實的態度,一個共同體如何對待未來,它也會如何對待現在。對后代人利益的認可和保護,是人類理性力量的表現。歷史證明,“一個社會如果不再認同后代人的利益,喪失了對未來社會的積極關注,那么它也就喪失了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很快就會走向崩潰。”從功利的角度看,即便是從當代人的自身利益出發,這種對未來的關注也是明智的
4.做到消費無害化。馬克思對人的消費問題的精辟分析對于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視野來提倡合理消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我們認為生態倫理學的合理消費應該做到消費無害化。即要求對人的整個消費活動——從消費品的設計生產、包裝處收到被人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消費掉都要進行監控,不要對環境造成污染或力求將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這里所說的監控既包括技術、工藝上的,也包括責任和良心上的。要根據“無毒”“再生”的原則,合理選擇原料及進行產品設計,防止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例如選擇不采用CFC的電冰箱,不含磷的洗滌劑,不采用汞作觸媒等。這就要求在一特定園區進行科學規劃;構建生態化的產業鏈,優化產業結構;統一組織園區內的動能生產、供應和新型能源開發,優化供水排水及廢水處理系統等等。
我們最終將認識到,自然環境是被剝削的無產階級,是被每一個工業制度蹂躪的黑人的天賦權利——大自然也必須擁有其自身的天賦權利。在防治污染方面,全社會的環保意識還有待加強。比如人們隨意丟棄廢舊電池,以為和水污染沒什么關系,事實上廢舊電池形成的電解液是最難處理的,對地下水的污染也十分嚴重。每一個人都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就是一種最大的節約。
參考文獻:
[1]李鵬程.當代文化哲學的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83.
[2]佘正榮.生態智慧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32.
[3]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121.
[4][英]安東尼·吉登斯著,田禾譯.現代性的后果[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96.
[5][美]戴斯·賈丁斯.環境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55.
[6]西爾多·納什.大自然的權利[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13.
[7]周玉成.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D].武漢:武漢大學,2003.
[8]張坤民.21世紀中國環境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環境保護,1999,6.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