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水在行動
最新數據顯示,“十一五”計劃實施以來,在經濟快速增長、工農業用水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中國萬元GDP用水量下降20%
廣東清遠城區的數百畝草莓地安裝上滴灌節水裝置 |
北京市在去年GDP增長9%的情況下,萬元GDP水耗卻降低了7.43%,超額完成了計劃目標。“十一五”前3年,北京市萬元GDP水耗累計下降26.99%。北京市節水取得的成績只是中國近幾年節水成就的一個縮影。
“三駕馬車”走出節水之路
“滴灌地比起澆灌地每畝至少節水50%。雖然災害天氣影響了棉花產量,但與水澆地相比,滴灌地每畝棉花產量增加了120公斤。”新疆和碩縣沙梁灣村村委會主任車振聲喜笑顏開地說。
面對水資源極其匱乏的現狀,中國依靠科技進步,向工農業要水;完善節水機制,向理念要水;興修水利,向環境要水,通過科技、機制和水利這“三駕馬車”齊發力,走出了一條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節水之路。
科技創新提升了節水的潛力。我國因地制宜在廣大農業地區推行噴灌、微噴灌、滴灌、管灌等技術。近年來,國家先后對393處大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增加節水能力105億立方米。相關部門加大了對海水利用、污水資源化、工業水處理等關鍵技術的研發,提高水的利用率。
同時,國家逐步建立水資源節約保護的水價機制。水資源費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開征,特種行業實行了高水價管理,用水平均價格達到每立方米10.88元,部分地區水利工程供水實行了兩部制水價、豐枯季節水價等水價制度,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推行范圍也不斷擴大。
此外,國家修建現代水利工程,將洪水變害為利,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現狀,有效減少泥沙淤積,發揮供水、灌溉和生態修復等作用。目前,全國已建成各類水庫8.54萬座,堤防長度28.4萬公里。南水北調工程到2013年東線和中線建成后,華北地區5個省市的近3億人將能喝到長江水。
經濟發展后勁關鍵在水
“黃淮海流域人口、糧食產量、GDP均占全國總量的1/3,水資源量只有全國總量的7.2%,資源性缺水嚴重已成為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張基堯說,“解決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首當其沖就是加強節水。”
著名環保專家曲格平表示:“經濟發展后勁足不足,關鍵在水。”目前,國內660個城市中,有400個正受到水資源缺乏的影響,全國缺水量達400億立方米。我國單方水GDP產出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政府已將水資源缺乏作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首要障礙之一。我國農業平均每年因旱成災面積達2.3億畝左右,水資源型干旱導致廣大農村農作物減產絕收,給生產帶來了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與此同時,長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工業用水狀況仍未根本改變,部分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盲目建設高耗水、重污染的項目,水污染已成為我國工業發展的瓶頸。
2020年基本建成節水型社會
“節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長期形成的用水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用水方式尚未根本改變。以財政激勵和水價政策為主的市場調節機制還有諸多待完善之處。”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說。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國家將根據水資源的緊缺程度及資源補償的要求,合理確定各類用水的水資源費標準。對產業政策明確的限制類、淘汰類的高耗水企業將實施懲罰性水價。同時,將運用市場機制,引導鼓勵用戶和消費者購買節水型產品。此外,國家將加大財政對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等節水項目的資金補助,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節水型社會建設。
作為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的南水北調工程,將分東、中、西三條水線路,實現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構成我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新格局。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的調水量相當于在北方再造一條黃河。
水利部部長陳雷近日透露,2020年我國將建立現代水資源管理體系,基本形成節水型社會新格局,全國萬元GDP用水量有望比現狀降低60%以上,新增供水保障能力795億立方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