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環評技術規范填補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標準體系空白
環境保護部歷時7年完成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將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一《導則》的發布填補了我國現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標準體系的空白,標志著我國環評工作已經從關注地表以上的、可見的(或可聽的)環境影響,逐漸向地下的、隱蔽的影響延伸,是環保系統構建全方位立體空間污染防范體系的又一新舉措。同時,《導則》的發布,也為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規范化、地下水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
地下水環境問題急需環評技術導則
近九成地下水遭受污染,相關環評隨意性較強,導致防治措施針對性不強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地下水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3,全國有近70%的人口飲用地下水。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部分地區地下水嚴重超采。
據有關部門調查,在過去幾十年內,為滿足不斷增加的用水需求,我國地下水開采量以每年25億立方米的速度遞增。這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地區含水層疏干,在造成大范圍降落漏斗的同時,對自然生態系統也產生了嚴重影響,引發了諸如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等環境問題。
與此同時,我國地下水污染狀況也日趨嚴重。地下水污染正由點狀污染、條帶狀污染向面狀污染擴散,由淺層向深層滲透,污染程度和強度也在不斷增加。有關專家認為,全國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嚴重。
據不完全統計,因地下水污染每年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百億元,間接損失則無法估量,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健康的重大問題。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在《環境影響評價法》頒布實施前,很多環評單位已經開展了建設項目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但是與大氣、地表水和聲環境影響評價相比,由于沒有相應的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和深度往往隨意性較強,評價結論也缺乏可比性,進而導致污染防治措施針對性不強,有效性大打折扣。
他說,無論是從控制日趨嚴重的地下水環境問題的角度,還是從地下水環評工作規范化管理的角度,都急需一部規范和指導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技術導則。
技術導則強調環境影響預測
地下水環境保護對策與措施,必須根據不同類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的特點制定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導則》規定了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一般性原則、內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不僅適用于對地下水環境質量可能產生影響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而且適用于以地下水作為供水水源的建設項目的環評。規劃環評中的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也可參照執行。
《導則》在對不同類型建設項目造成地下水環境影響大小的主要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規定了根據不同類型建設項目對地下水環境影響的途徑、影響的機理及影響的程度等指標,作為評價工作等級劃分的判據,給出了判斷評價工作級別的分級表,分別對一、二、三級評價提出了相應的評價要求。
這位負責人說,《導則》規定了地下水現狀調查與評價的范圍、內容和要求,給出了詳細的現狀評價方法;規定了地下水環境影響預測的一般性原則、預測范圍、預測時段和預測重點,并對不同類型建設項目預測因子的選取分別提出了要求,特別強調了對任何類型的建設項目都應進行同等深度的多方案影響預測;規定了不同類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重點和要求,給出了具體的評價方法。
《導則》要求地下水環境保護對策與措施,必須根據不同類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的特點制定,同時給出了不同類型建設項目應考慮的污染防治對策和措施的途徑。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