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短缺問題突出 提高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
2002年3月20日,一次強沙塵暴席卷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那天的北京,狂風呼嘯,沙塵遮天蔽日,別說街上的行人一身沙土,就是躲在屋內,一股嗆鼻的土腥味也讓人感到呼吸不暢。氣象專家指出,1998年以來,我國沙塵暴天氣明顯增多,這與氣候干旱有直接關系。去年夏天至今,我國北方持續干旱,使新疆沙漠區、河西走廊及河套以西的沙塵源區進一步擴大,是造成此次沙塵暴的主要原因之一。
沙塵暴讓人們再次關注生態系統問題。水資源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旱情更引起大家對我國水資源的擔憂:到底我國的水資源是怎樣一種狀況,政府主管部門在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什么成效,遇到什么難題……帶著群眾關心的這些問題,記者做了一些調查采訪。
水資源短缺問題突出(問題之一)
人均占有量約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全國節水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吳季松介紹說,水資源不足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其表現一是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少。我國人均水資源量22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1/4。二是水資源分布不均衡。南方(指長江以南)人均水資源量達到3600立方米以上,而北方人均水資源量只有720立方米。三是全國的污水排放量快速增長,對水資源造成嚴重破壞,加劇了水資源的緊缺程度。據統計,1980年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為310億噸,2000年為620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占66%,生活污水占34%,近80%的廢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庫水域。四是由于集中取水和集中排污,致使我國不僅北方城市普遍缺水,南方一些城市也出現“水質型”缺水。
長期以來,因地表水供給不足,一些地方只好采用地下水,造成局部地區地下水大量超采,形成地面沉降。調查資料顯示,全國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74億立方米,超采區共有164片,超采區面積達18.2萬平方公里,其中嚴重超采區面積占42.6%。遼寧、山東、河北等省的一些沿海城市與地區,地下水含水層受海水入侵面積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等20多個城市出現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縫;西北內陸一些地區因地下水位不斷下降,荒漠化及沙化面積逐年擴大,已影響這些地區的城鄉供水、城市建設和人民生存。
近三年,我國連續遭受干旱,尤其是去年,旱情加重,江河湖泊自然來水量減少,水庫蓄水量比上年同期減少11%,3億多畝農田受災,農村先后有3300萬人發生臨時飲水困難,部分城市出現新中國建立以來最為嚴峻的缺水局面。
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十分突出,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缺乏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問題之二)
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五到十倍 十一點四萬公里河長中近一半水質低于三類
分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可從客觀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看。從客觀因素方面講,人口增長、工農業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用水量增多,而全球氣候變化又導致近年來降水量有所減少。從人為因素方面看,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管理不善等問題,對水資源的影響更大。
現在,我國農業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僅為43%,而發達國家可達70%—80%;我國萬元工業產值用水78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5—10倍。而且,我國城鎮生活用水存在嚴重浪費的問題。一是供水跑、冒、滴、漏現象普遍。據專業部門調查,全國城市供水漏失率為9.1%,有40%的特大城市供水漏失率在12%以上。二是節水器具和設施少,用水效率較低。
2000年,水利部根據全國水環境監測網當年的水質檢測資料和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對全國九大流域片的700多條河流的水質進行了評價。在評價的11.4萬公里河長中,I類水占4.9%,II類水占24%,III類水占29.8%,IV類水占16.1%,V類水占8.1%,劣V類水占17.1%。全國符合和優于III類水的河長占總評價河長的58.7%,比上年減少3.7個百分點。江河水體的主要超標項目是氨氮、高錳酸鹽、溶解氧和揮發酚等。同時,重點評價湖泊24個,水質達到III類以上的有9個,4個部分水體受到污染,11個水污染嚴重;對全國139座主要水庫水質的評價結果,有118座水庫水質良好,8座水污染極為嚴重。
在水利用率和治污方面,我國與世界先進國家明顯存在較大差距,盡管有經濟基礎和科學技術上的原因,但主要是人們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差。專家指出,其實任何一個產品、一道工序、一種設備都能夠設計、制造得更節水并減少污染,可人們往往很少考慮這一點。
水資源是“從水源地→供水→排水→治污→中水回用”這樣一個閉環的系統,需要統一管理,才能優化配置,達到最佳效益。但我國長期以來對水資源的管理處于分割狀態,上游不管下游的,供水的不考慮排水的,排水的也不考慮治污的,這樣的管理方式已落后于時代的要求。》
節水治污尚有差距(問題之三)
經濟持續增長 用水量無大變化 江湖水質惡化 天然濕地減少
我國在1998年成立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之后各地也建立起相應的機構,節水工作大見成效。1998年至2001年4年間,我國國民經濟每年以高于7%的速度增長,而全國用水量并未出現大的變化:1998年全國用水量是5470億立方米,1999年是5591億立方米,2000年是5498億立方米,2001年是5513億立方米。尤其后三年是大旱之年,按常規用水量會更多,實際上沒有發生大的波動,這是非常可喜的。
但是,節水工作還大有潛力可挖。一方面全民節水意識有待增強,另一方面有關部門需要采取一些有力的甚至是強制性的節水措施。例如,繼續努力提高用水效率,縮小與世界平均用水水平的差距;鼓勵清潔生產、節水生產,實行定額用水制度;還有,要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適時、適度地提高水價,逐步改變水價格背離其價值的情況。提高水價后,國家可以把更多資金用來提高自來水廠的供水能力和供水質量,保護水資源,投資節水技術,提高節水水平,保障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
令人憂慮的是,河湖水質惡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北方一些地區“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許多河流、湖泊污染嚴重。繼1999年淮河、黃河中游受到嚴重污染,2000年淮河流域又發生多起水污染事故,漢江、太湖也發生嚴重水污染事件。
另外,濕地保護也面臨嚴峻挑戰。濕地具有調蓄洪水、調節氣候、凈化水體、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被譽為“地球的腎臟”和“天然物種庫”。保護濕地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進行環境保護的重點。我國是世界上濕地類型多、面積大、分布廣的國家之一,但是,由于圍湖造田、圍海造地、灘涂開墾等,我國天然濕地日益減少。隨著工業發展,大量污水涌入濕地,造成大批植被和水生生物死亡。如湖南洞庭湖、新疆艾比湖都未能幸免。
人民日報:提高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對策之一)
水利部提出治水新思路
面對水資源短缺,水污染日趨嚴重的局面,水利部在認真總結治水經驗教訓、深入分析宏觀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了“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國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新思路。
水利部汪恕誠部長指出,當前的水利工作要特別強調四點:第一,水利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第二,解決我國面臨的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環境惡化三大問題,要注意綜合治理、統一管理,實現水利的可持續發展;第三,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六個方面,要特別重視優化配置和節約、保護問題;第四,水利一定要研究經濟問題,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指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成節水防污型的社會。這個問題在我國雖已提出多年,但至今未能全面貫徹,其根本原因是:提高用水效率不單純是水資源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場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革命。
吳季松司長說:優化產業結構和種植結構是優化配置水資源的基礎,理順水資源管理體制是管理水資源的前提,科學合理地界定和明晰水權是提高用水效率和節水的關鍵,防污治污及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的利用和提高是保護水資源的主線。我們的總目標是:提高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統一調度 優化配置(對策之二)
黃河黑河塔里木河斷流減少流量增加
這兩年,我國在優化水資源配置方面取得突破。
去年,黃河通過水資源的統一調度,在河南花園口來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62%的情況下,繼2000年后,再次實現全年不斷流。
黑河是我國西北地區一條重要的內陸河,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個省區,水資源條件先天不足,多年平均產水量只有28億立方米。隨著人口和灌溉面積的增加,全流域經濟社會用水已達到26億立方米,嚴重超過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造成下游河湖干涸,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上下游用水矛盾尖銳。2000年和2001年黑河兩次跨省區分水成功,緩解了下游生態環境系統惡化的局面。
新疆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由于氣候變化和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上世紀70年代以來大西海子水庫以下至臺特瑪湖320公里河道完全斷流,沿河胡楊林帶瀕臨消亡,塔克拉瑪干和庫姆塔格兩大沙漠逐步合攏。為了搶救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態系統,2000年至2001年先后三次由博斯騰湖經大西海子水庫向塔里木河下游輸水,使河道兩岸500—800米范圍內的地下水位回升1—4米,挽救了瀕臨消亡的綠色走廊。
開源節流 節流為主(對策之三)
北京推廣中水 開發雨洪 節約用水
北京是一個重度缺水的城市,人均占有水資源不足30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值的1/8,世界人均值的1/32。
專家們說:解決北京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根本的出路是“南水北調”,而這一工程至少要到2010年才能實現。也就是說,2010年以前,北京解決嚴重缺水只有靠自己。2010年之前,北京缺多少水?如何找新水源?如何節水?解決缺水最難辦的事是什么?這一系列關于北京的水的問題,不僅是政府部門的工作大事,也是每一個京城百姓密切關注的問題。
北京市水利局預測:按平均降水年份估算,到2005年北京將缺水7.94億立方米,到2010年將缺水16.15億立方米。造成北京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嚴重超采。北京市自60年代開始大量開采地下水,截至目前,全市地下水累計超采60億立方米,可供開采的地下水已經十分有限。兩大水庫的來水量連年減少。密云、官廳水庫占全市地表水供水總量的2/3。由于上游工農業用水量增加,兩庫來水量連年減少,加之近兩年華北地區持續干旱,密云水庫連續兩年汛期斷流,全年幾乎沒有來水,同時,水污染加劇了缺水程度。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城市迅速發展,用水不斷增長和水資源緊缺一直是無法回避的矛盾。那么,北京市克服水資源危機的出路在哪里呢?
1999年3月26日,溫家寶副總理對解決北京市水資源問題作了批示:“解決北京市缺水的問題,必須開源與節流并重,以節流為主。”
北京市節約用水辦公室副主任陳林濤說,北京市可開發的新鮮水源已經很少,可以開發的水源只有污水和汛期雨洪水。污水處理再利用,即中水回用。北京市每年產生13億立方米的污水,這些污水處理后,可以成為另一種水源,用于灌溉、沖灑道路、沖洗廁所,也可以用于工業冷卻水等。
北京市規劃建設30多座污水處理廠,到2005年,全市90%的污水可以得到處理。高碑店污水處理廠是北京市最大的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工程總設計規模為47萬噸/日,近期已形成了30萬噸/日的規模,補充替代河水供第一熱電廠冷卻用水,部分經深度處理后的中水供南郊工業區及南城地區市政使用。
據了解,北京市已采取措施,鼓勵企事業單位、新建社區使用中水,目前已有126家賓館、飯店、學校開始使用中水沖洗廁所。
雨洪水是另一個可以開發的水源。扣除過境水量,北京地區每年雨洪的出境量平均為7億立方米,開發雨洪可以增加北京地區的水資源量。北京市規劃2001—2005年投入20.07億元,年可利用雨洪量為0.36億—1.42億立方米,僅去年一年,北京山區就完成集雨、截流工程上萬處,新增蓄水能力200余萬立方米。
節約用水,對于北京來說,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20世紀80年代,北京市政府就開始為節水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利用價格杠桿,合理調整水價,有效地節約了用水。從今年1月1日起,北京市節水辦公室頒布了主要行業用水定額,一些高耗水行業的用水將受到限制。以服務行業為例,如超出用水定額,將被課以正常水價1—5倍的處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