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如何向空氣污染“宣戰”?——來自“洋參謀”的高見
按照上海最新出臺的《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到2017年,上海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要比2012年下降20%以上。
在27日此間舉行的“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第25次會議”上,上海市市長楊雄的上述表示,引起與會跨國公司首腦極大關注和濃厚興趣。這些上海市政府聘請的“洋參謀”紛紛拿出研究成果和建議,表示愿意幫助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城市向環境污染“宣戰”。
進一步限制對汽車的依賴
在普華永道全球主席丹尼斯·納利看來,汽車尾氣對空氣的污染有目共睹,而上海現行的車牌拍賣制度,并沒有完全解決汽車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這個做法非但沒有遏制住需求,還形成了一個突出的負面效應,即等于公開宣稱,如果有錢,就可以買到車。
“對于社會凝聚力來說,傳播這樣的訊息沒有益處。”丹尼斯·納利說。
面對快速增長的汽車保有量,是否應加快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建設?丹尼斯·納利同樣認為不可取。因為高速路會對城市產生雙重傷害:不僅會增加汽車的使用以及碳排放,而且會破壞城市原有的結構,要拆除一些很有歷史的老建筑。雙重傷害中,后一種情況更糟,因為歷史和社會方面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
丹尼斯·納利建議,減輕汽車過快增長造成的環境污染,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進一步壓縮私家車的使用,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而要限制對汽車的依賴,對相關消費者可考慮大幅增加收費,推出高昂的交通擁堵費,限制或者至少重新考慮未來的高速路建設規劃。同時,作為拍賣車牌的補充,上海需要適時推出限購和搖號的方法,就像北京現在推行的那樣。
一些“洋參謀”認為,汽車尾氣排放可能導致比工業排放更嚴重的健康后果,因為其離普通人群更近。美國國際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伯特·本莫希建議,在向汽車擁有者征收擁堵費的同時,激勵措施的引入必不可少,例如通過收費措施鼓勵人們減少開車,更多選擇公共交通出行,進而倡導更為環保的生活方式。
借鑒世博經驗推動區域環境治理
美鋁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克勞斯·克萊因菲爾德引用了海內外相關機構的一組數據:以上海為中心的部分長三角區域,僅占中國國土面積的2%,在2012年貢獻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7.3%,煤炭消耗量也占到全國煤炭消耗總量的10%,“上海的環境污染不是一個局部現象,而是區域和全國性的現象。”
克勞斯·克萊因菲爾德同時引用并稱贊了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2011年一項研究中的兩個發現:一是長三角區域排放濃度最高的地方為長江兩岸和杭州灣,那里是鋼鐵、化工和重型制造業的聚集地。雖然這些行業大部分已遷移出上海,但仍然分布在與上海相鄰的工業中心,如寧波、蘇州、南通和無錫,與上海市中心直線距離不足200公里,意味著這些行業仍在左右著上海的空氣質量。二是長三角區域的大氣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主要來自于火力發電生產,PM10和PM2.5的排放主要來自于礦產加工和發電。由此可見,長三角區域最大的排放集群不在上海,而是主要來自周邊地區的火力發電和工業活動。
克勞斯·克萊因菲爾德建議,可以借鑒世博經驗推動長三角區域環境治理。相關資料顯示,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籌辦和舉辦期間,依據上海與浙江、江蘇兩省簽訂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環境保護合作協議(2009-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300公里半徑范圍內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在世博會184天會期里,上海空氣污染指數只有兩天未能達標。與2009年相比,上海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別減少了25%和18%。
發布綜合指數提升公眾信心
杜邦公司首席執行官埃倫·庫爾曼女士建議,上海可以考慮建立和發布一個綜合性更強的空氣質量指數,把細顆粒物(PM2.5)以及一氧化碳、臭氧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的濃度都包括在內,讓公眾對空氣總體質量有更多了解。她相信,隨著上海排放控制工作的成效越來越大,這個指數的改善會不斷提高公眾的信心。
環保研究表明,2012年,上海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顆粒物三項傳統指標年均濃度分別比2007年下降了58%、15%和19%,但以細顆粒物(PM2.5)為代表的復合型、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類似問題近期在北京、哈爾濱等我國多個城市也呈加劇蔓延之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