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環境“大掃除”成效初顯
因淮河、長江穿境而過,把安徽自然分成皖南、皖北等區域。到過安徽的朋友基本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皖南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而皖北則與皖南形成了極大地反差。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給當地的環境造成了幾乎難以逆轉的影響。皖北當地流傳的打油詩:“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則把當地的環境面貌詮釋得淋漓盡致。
皖北環境狀況亟待解決,已刻不容緩。對改變皖北城鄉面貌,中央和省領導高度關注,群眾也深切期盼。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對宿州環境整治工作曾做出重要批示。這既是動力也是壓力,更是鞭策。安徽省主要領導下定決心,要下大力氣改變這一多年不變的現狀。
在2013年11月1日召開的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推進會上,安徽省委、省政府把城鄉環境整治工作作為美好安徽建設的重要任務,特別就以“三線三邊”為突破口開展綜合治理,作出了動員部署和周密安排。全省上下迅速行動,吹響了全面推進的集結號。
在全省上下迅速行動的過程中,地處安徽省最北部,與江蘇、山東、河南三省接壤的宿州市,積極響應安徽省委、省政府的號召,快速反應,取得了環境面貌的巨大改變。“天藍水清、地潔村美”的整治目標也基本達成。
2月18日至21日,由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人民網等中央駐皖媒體,及安徽日報、安徽廣播電視臺和中安在線等省直媒體組成的采訪團奔赴宿州,實地走訪了宿州市所轄的四縣一區及兩個經濟園區“三線三邊”和環境整治情況。當地環境面貌的巨大改變,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4天的實地走訪中,記者聽到村民說得最多的就是“環境干凈了,日子過得舒心多了。”
大家齊動手干干凈凈新大年
2月19日上午,記者一行前往埇橋區蘄縣鎮走訪。剛到邱園村村口,整潔、干凈的村容村貌確實給了記者不小的觸動。一排排潔白干凈的二層樓房,筆直寬闊的馬路,以及馬路兩邊整齊的路燈,徹底改變了記者對皖北農村的以往記憶。
村民戚麗告訴記者,她是2013年9月份搬到村里住的,以往村里到處都是塑料袋、飲料盒,只要刮點大風,樹枝上、墻頭上都掛滿了,到處刮。“春節前領導干部帶頭清理垃圾,大家一起動手,幾天的時間村里環境就徹底變了樣。村里環境干凈了,來串門拜年的親戚都羨慕我們這環境好。”
在采訪中,一位村民和記者聊起了春節前村里發生的一件趣事。原來,年前務工人員返鄉,村里的一個姑娘回家過年,就因為原來堆放在家門口的“家庭標記”——柴禾垛被集中到村后統一堆放,自己轉了幾圈愣是沒找到家門,最后還是問了村里的鄰居才回到了家。“找不到家門的人越多,就證明我們垃圾清理得越干凈。”該村民半開玩笑的說。
在蘄縣鎮邱園村,蘄縣鎮鎮委書記張鑫告訴記者,現在這個樣子以前根本想不到。以前看見垃圾到處飛很頭疼,但是長期積累的生活習慣一時半會也很難改變。省里明確了任務,大家也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宿州市提出‘大干40天,干干凈凈過大年’的號召后,大家一起動手,幾乎全家上陣,短短幾天的時間,整個環境完全變了樣。”
環境大變樣垃圾不再到處飛
2月19日下午兩點多,記者到達宿馬產業園黃樹秦村時,村口的籃球場上正在進行一場籃球比賽,參賽的隊員上到60多歲的老大爺,下到十幾歲的小伙子,雖技術有些蹩腳,但都打得盡心盡力,一絲不茍,場上的裁判也是有模有樣。
記者與在一旁觀看比賽的村民周大姐聊天后得知,以前球場周邊有不少塑料袋、秸稈等垃圾,前段時間統一清掃過,現在基本上沒有了。“以前不怎么經常打球,因為每次打球前都要把整個球場掃一遍,比較費勁,沒人愿意干。現在好了,一個星期不打也不用掃,想打的時候隨時喊人就可以打。”中途下場休息的一位村民高興地說。
2月20日上午9點多,在泗縣瓦坊鄉王集陽光社區,十幾位老人帶著小孩子在廣場上聊天。陽光社區包村干部秦之寶告訴記者,在環境整治前,廣場上的瓜子殼、裝零食的塑料袋特別多,厚的地方能有一寸厚,都是村民晚上聊天時吃零食留下的。說話間他伸出兩個手指給記者比劃著,從他的手指間記者基本想象到了當時的境況。
在陽光社區采訪時,記者留心觀察到了一個細節:一位村民看到記者在廣場上采訪,就站在路邊駐足觀看。不一會,一根煙抽完了,他把煙頭放在地上踩滅,又撿起煙頭丟到了離自己幾米遠的垃圾桶里,然后又回到了原來站著的位置。
經交談得知,該位村民姓張,就住在陽光社區。他告訴記者,現在村民的環保意識已經提高多了,誰要是抽完煙隨地扔都會感到不好意思,更別說別的垃圾。如果看到有垃圾,現在基本都會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只有這樣環境才能干凈,靠一兩個人是沒有用的。“雖然還有個別老人隨手扔垃圾,但長年的習慣不可能很快就能改掉,慢慢會好的。”該村民表示。
去年12月份,瓦坊鄉利用農業水利項目資金,整修了3公里長的學田溝灌溉渠,并經得大部分村民同意,把柴草垛統一堆放到村后的一塊空地上。秦之寶告訴記者,等到開春轉暖后,還會對遺留在水里的垃圾進行清理,要徹底改變以前臭水溝的面貌。“只要村民觀念轉變了,垃圾清理徹底了,以后就再也不會出現刮風垃圾到處飛的情況。”
垃圾有出路環境經濟齊受益
垃圾清理干凈了,環境美化了,但清理出的垃圾如找不到出路,仍然會回到環境中。針對這一根本問題,宿州市提前謀劃,找出了一條合理有效的解決辦法。
在2月19上午召開的宿州市“三線三邊”暨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透露,從2014年起,宿州全市將新建3至5座垃圾焚燒發電廠,目前正在緊張地洽談階段,預計3月份將有一部分項目簽約,上半年將有項目開工建設,年底前將全面開工建設。建成后,宿州將徹底解決“垃圾靠風刮”的窘境。
據介紹,目前宿州市區每天產生垃圾約500噸,各縣每天產生垃圾也在300噸左右,每一座焚燒發電廠周邊都有足夠的垃圾使用,既能徹底解決垃圾的出路,又能產生新的能源,將根本解決垃圾污染環境這一問題。
2月20日上午,記者一行走訪到泗縣屏山鎮。在集鎮的外圍,清潔人員正在清理垃圾。屏山鎮鎮委書記佘本榮告訴記者,目前清理垃圾只能運到山里采石場的礦洞里填埋。“等到焚燒發電廠建好后,這些垃圾都將成為發電的原料,如果可行,以后還會挖出來拉到發電廠用來發電,畢竟深埋不是長久可行的辦法。”一位隨行的宿州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朱勇是來至江蘇南京的一位投資客商,現在泗縣經營著一家新型建材公司。據他講述,以前的環境真不怎么樣,介紹朋友來投資,看到環境后很多人都退縮了。“現在不一樣了,很多朋友都說沒想到皖北還有環境這么干凈的地方。”他說,環境好了,工人愿意留下來了,客商愿意來投資落戶,經濟才有出路,自己介紹朋友來臉上才有面子。他認為,環境是根本,只有環境有出路,經濟才有出路,來百姓也就有了出路。
整治建長效地潔村美才長久
干任何工作都不能“一陣風”,環境整治更是如此。據了解,目前宿州市在“三線三邊”環境整治過程中不斷摸索,逐漸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長效機制。
記者了解得知,目前僅埇橋區專職保潔人員就達2900多人,各類環衛設施已經覆蓋到各集鎮、中心村和主要干道。桃園鎮鎮長史峰介紹說,該鎮目前已組建了一支120多人的專職保潔隊伍,僅分到光明村的保潔人員就有11個,并給光明村配備了一輛垃圾清運車。“就目前來看,這樣的配置完全能夠滿足日常工作需要,如果后期還有別的需要,鎮里還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環境好了,人員設備配齊了,但要保證正常運轉肯定離不開資金支持。垃圾清運、設備維護、保潔員工資,樣樣都離不開錢。但談到資金問題,史峰一點也不擔心。“出錢保護環境,老百姓一百個贊成。”
在光明村村委會門口的屏幕上滾動著一行字:“每人每月一元錢,垃圾清運管全年。”據史峰介紹,針對環境整治資金問題,目前區財政每人補貼25元,鎮財政每人補貼15元,村里的一事一議資金每人每月1元。 “只要長效機制逐漸完善了,老百姓習慣慢慢養成了,環境也就自然而然變好了。”
宿州市“三線三邊”環境整治工作在成果逐漸顯現的同時,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表示,在開展工作時肯定會面臨一些問題,只有這些問題得到有效地解決,才能形成起一個長效地機制,才能使這項工作真正長久地做下去。
垃圾有出路、有穩定的投入、有一支保潔隊伍、有必需的器材設施、有長期堅持的考核、有宣傳氛圍,這“六個有”就是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在工作中按照自己的體會排列出來的。他認為,只要能保證這“六個有”,環境整治才能長效,居民才能長久受益。
在2月19日下午召開的宿州市“三線三邊”暨農村環境整治工程第一階段總結點評會上,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省“三線三邊”治理辦公室主任賀懋燮從全省高度、針對皖北實際,對宿州市“三線三邊”和農村環境整治前期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宿州在“三線三邊”治理中走在全省前列,階段性成果非常明顯,成為全省“三線三邊”和農村環境整治的一面旗幟。
一直以來,皖北環境留給大家的印象總是不盡如人意。在此次“三線三邊”環境整治中,作為安徽北大門的宿州市,在打造亮點上做出了榜樣,并打造一批沿線沿邊示范的樣板,站在了安徽省“三線三邊”整治工作的前列,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也為建設美好安徽,特別是振興皖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