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開發區綠化:鹽堿地上三十載 書寫綠色傳奇
芒草、苔草、茅草、狼尾草……初冬時節,沿著天津開發區第八大街,步入“高壓走廊”,訪客在這里仍可邂逅一片“世外桃源”,這里便是泰達園林植物資源庫的芊卉園。這些草坪草節水耐旱,新穎奇特,即使在冬季,也能看到一片翠綠,已經成為天津市草坪草品種最多的示范區。除芊卉園外,泰達植物資源庫里還有百草園、水芝園等10個各具特色的園區,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這片26萬平方米的綠色區域中。經過多年的建設完善,這里已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植物寶庫”,篩選的優良品種,廣泛推廣應用于新區綠化建設中,極大地豐富了濱海新區園林景觀和植物多樣性。優選的月季及草坪草種子已于2013年6月成功搭載“神舟十號”飛船上天,目前太空種子已出苗500余株,向培育泰達自己的品種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泰達園林植物資源庫的發展,僅僅是開發區建設綠色宜居城區的一處縮影。任誰也想不到,三十年前的開發區還是一望無際的鹽堿灘涂。從昔日荒灘到今天的綠色新城,泰達綠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達綠化)以拳拳護養深情澆灌著這片曾被國內外專家判定為“綠色植物禁區”的土地,終于實現了“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如今,居住、工作在這兒的人們,每天都能享受著片片綠色帶來的宜居生態環境,體會著泰達綠化為這片土地帶來的“綠色奇跡”。
深耕“禁區” 滄桑之變詮釋可能
建區伊始,招商引資是開發區的頭等大事,除了優惠的政策與周到的服務以外,優美的投資環境也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如何讓開發區盡快地“綠”起來,成為擺在“拓荒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因為在他們腳下,不是松軟的泥土,而是一片片寸草不生的鹽池。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泰達綠化與開發區同步創業,作為這片“禁區”上的綠化開拓者,承擔起開發區綠化建設的艱巨使命。
“要想花兒在這樣的土地上盛開,除非是上帝親自來栽培。”曾有國外專家實地考察建設初期的開發區后無奈地說。由于土壤含鹽量高于一般植物極限承受能力10倍,同時地下水位高、礦化度高的特點,開發區被專家斷言為“綠色植物禁區”。
但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為了實現開發區開發建設的使命,創建與之配套的生態環境,泰達綠化迎難而上,從鹽堿灘上艱難起步。“面對鹽灘綠化存在的施工技術難題、次生鹽漬化嚴重、植物成活率低等問題,我們始終把科技研發放在首位。”泰達綠化鹽堿地綠化研究中心王振宇主任介紹,泰達綠化把握鹽灘綠化的實際需求,立足科技創新,開展了一系列科研攻關,目前已立項研究完成50多項科研課題。
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挫折并總結經驗,泰達綠化在檢測一系列的重要數據基礎上,在綠化施工設計中提出了“淺密式”埋管高效排鹽工程技術工藝。它建立在“允許深度”理論基礎上,通過鋪設波紋塑料盲管、降低水位、大水洗鹽、抑制客土層次生鹽漬化,從而確保植物立地生境條件,改變了開發區“寸草不生”的尷尬局面。
除了創新工藝,泰達綠化還走出了一條廢棄物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路。泰達綠化工程師楊永利博士告訴記者,經過土壤成分分析,海底淤泥、粉煤灰、堿渣,其中含有可以利用的成分,且可通過物理、化學及生物的方法,使其相互補充,相互配伍,相得益彰,改良為綠化種植土,達到與客土綠化效果相同。從1996年開發區第八大街高壓走廊渤海路南側2000平方米的試驗地,到1997年東海路第八大街至第十大街段2萬平方米的大面積試驗,再到1998年東海路12萬平方米的防護林建設,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理論的可行性。
現如今,泰達綠化已創立了包括 “濱海淺潛水地區暗管排鹽、規模化技術”,“原土、吹填土直接技術”和“植物生長調控技術” 三大技術路線在內的一整套技術上合理、經濟上可行的鹽灘綠化技術體系。
現在的這套技術體系不僅歷經時間上的檢驗,還經歷了千萬平方米綠地植物實際生長效果的檢驗,其良好的效果證明了技術體系的先進性、成熟性和可靠性,歷屆論證、評估、鑒定和研討活動中,均被公認“國內首創,國際領先”,已經成為天津濱海新區及我國北方沿海地區生態綠化的支撐性技術體系。泰達綠化人靠著自己不懈的鉆研與努力,用領先的科技解決了“世界性的難題”。30個年頭走過,如今的開發區花紅柳綠,濃蔭遍地,昔日的鹽堿荒灘蛻變成綠色宜居型城區,泰達綠化用滄桑之變詮釋了可能。
服務泰達 做好生態綠化建設主力軍
在開發區濃濃綠色背后,是泰達綠化作為國有綠化企業勇擔重任,服務泰達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是泰達綠化2000多名綠化養管技術工人的日夜奔忙,他們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確保每一棵樹、每一片草都能健康生長。他們創新的管理方式和技術手段,讓泰達綠化實現了綠地養護管理的科學化和精品化。
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農諺,叫“三分種,七分管”。而泰達綠化認為,鹽堿地,特別是重鹽堿地綠化,應該是“一分種,九分管”。泰達綠化董事長張清表示,不是說工程建設不重要,而是說養護管理對重鹽堿地鹽灘綠化更重要。鹽堿地綠化是一個從工程建設到養護管理整套的技術體系,缺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阻礙鹽灘綠化的可持續發展。
在張清看來,開發區的綠化是一個“孤島”,之所以能夠進行綠化建設,完全是靠技術和經濟的雙重作用,創建了一個植物生長的小環境。經過30年的水鹽動態監測表明,這個“孤島”仍然時刻面臨著地下咸水的侵擾。雖然目前的開發區一片翠綠,但是綠地植物始終面臨著土地再次鹽堿化的威脅,這也為綠地養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對濱海新區80%以上都是鹽堿荒灘的現狀,泰達綠化的科研人員走遍了濱海新區廣闊的荒野灘涂,預見性地對相關地區的土壤狀況、水鹽運動規律等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同時建立了一套區域鹽堿土地資源信息系統、水鹽動態監測系統,為濱海新區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權威的決策服務。泰達綠化在綠化規劃設計、綠地建設管理、城市園林綠地養護、重鹽堿地生態綠化工程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以及新優花卉和苗木引進繁育、城市園林綠地教育和培訓等方面也具備了為新區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優越條件。三十年來,一套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重鹽堿地改造和利用的生態恢復集成技術,為整個新區鹽堿地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三十年鹽灘綠化的發展,泰達綠化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在綠化規劃方面,建立制定了“重鹽堿地綠化工程設計導則、標準和規范”;在綠化建設方面,建立制定了“重鹽堿地綠化工程施工技術規程”和“綠化工程建設管理程序和驗收規范”。在綠地養管方面,建立了綠地水鹽動態監測制度,制定了系列綠地養護技術標準和監督管理措施,并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實現了綠地養護工作制度化管理和程序化作業,保證了開發區綠化景觀的高質量和高水平,天津市綠化養管最高榮譽“護綠杯”年年花落開發區。
同時,泰達綠化打破了以往投入只是為了綠地景觀效果的傳統方式,還創新提出了“以綠養綠”的科學養管新模式。以泰達園林植物資源庫為例,資源庫嘗試種植、培育觀花觀果類、中草藥類等植物,在豐富綠地景觀效果的同時,植物本身更有經濟產出,進而形成了“以綠養綠”良性循環的產業鏈。
三十年間,泰達綠化獲得20余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擁有重鹽堿地生態綠化核心專利40余項。這些證書與獎項印證了泰達綠化的創新腳步。
經過多年的鉆研,泰達綠化人探索出了一套包括綠化規劃設計規范、綠化工程管理規范和綠地養護管理規范在內的鹽灘綠化技術標準體系,高品質、能復制、易推廣的“泰達模式”,為大規模的綠地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了解,泰達綠化的這套技術體系和管理模式已成功推廣到遼寧(大連、營口和葫蘆島)、河北(曹妃甸新區和黃驊)、山東(東營和青島)、江蘇(連云港和南通)等沿海地區及重鹽堿地區,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