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清了 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3年
夏末秋初新安江,奇霧繚繞美如畫。資料圖片
千島湖及新安江流域示意圖。新安江保護局供圖
安徽休寧五城鎮龍灣村的大美田園。資料圖片
浙江建德,環衛工人清水草、護水質。資料圖片
2011年起,由財政部和環保部牽頭組織、每年安排補償資金5億元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在新安江啟動實施。各方約定,只要安徽出境水質達標,下游的浙江省每年補償安徽1億元。3年來,這一機制讓新安江江水變清了,江面變干凈了。
“過去養魚,喂飼料污染了水,現在專門清理道路垃圾,生怕垃圾跑進了新安江。”在安徽與浙江交界處,66歲的汪桂宏一直生活在新安江畔,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網箱養魚。如今,網箱全部拆除,漁老板改行成了村里的保潔員。
到今年年底,為期3年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期滿。讓汪桂宏老人“改行”的,就是這個跨浙江、安徽省界的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兩省環保監測人員每月在交界水面共同取樣、分別檢測
“源頭活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發源于黃山市休寧縣的新安江綿延242公里,是安徽省僅次于長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覆蓋黃山市和宣城市績溪縣140萬人口;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收納600多條大小支流注入千島湖,水質常年達到或優于地表水河流三類標準。
從歙縣深渡鎮乘快艇,大約一個小時后,就到達新安江安徽、浙江交界水面——街口斷面。這里有國家和兩省分別設置“每天進行六次監測”的3座自動水質監測站,3年來,每月第一個周二,安徽與浙江兩省的環保監測人員都會來到這里,共同提取水樣后分別帶回進行高錳酸鹽指數、總磷、氨氮等4個水體指標的檢測——其結果關系億元資金走向。
2011年,財政部、環保部牽頭組織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在新安江啟動實施,每年安排補償資金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3億元,浙江與安徽兩省各安排1億元。在財政部與環保部印發的《實施方案》中明確:“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以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等4項指標常年年平均濃度值為基本限值,以2008年到2010年的3年平均值測算補償指數。”黃山市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畢孟飛說,這4項指標測算以1為基準,若水質監測指標小于1,意味著水質優于基準,由下游浙江補償安徽1億元,否則反之。
行駛在新安江上,最直觀的印象是江水變清、江面變干凈了,昔日隨處可見的漂浮垃圾沒有了,星羅棋布的網箱也消失了。
“2012年的補償指數是0.833,2013年的是0.828。水質連年達到補償條件,且補償指數呈降低趨勢,說明水質在向好。”畢孟飛介紹,大部分指標的年均值在一類水指標限值以下,或介于一類水和二類水之間,接近于一類水限值。今年初,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在試點中期績效評估報告中分析指出,2011年千島湖營養狀態出現拐點,營養狀態指數開始逐步下降,并且與新安江上游水質變化趨勢保持一致。
建立上下游互訪協商機制,統籌推進全流域聯防聯控
“水清了、河干凈了、船好跑了,來旅游的客人明顯多了,不僅可以品嘗河鮮,漫山遍野的橘園更是采摘游的好去處。每逢節假日,生意特別好。”在與安徽交界處、浙江淳安縣威坪鎮宅上村的農家樂“上岸漁家”,老板方四唐感慨,潔凈美麗的新安江,正成為一條真正可持續發展的富民河。
3年前,新安江街口段與浙江交界處僅7里長的江面上,曾布有密密麻麻的網箱,養殖面積達8萬平方米。黃山市從2011年試點網箱養魚退養,并全面實施新安江干支流網箱養魚退養,已累計退養網箱5000多只。3年來,黃山市快速推進城鄉污水處理,建成城鎮污水管網92.8公里,完成新安江流域農村改水改廁23萬戶。
生態補償試點啟動后,安徽與浙江還建立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互訪協商機制,統籌推進全流域聯防聯控,合力治污。尤其是黃山市和淳安縣就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情況明確建立聯合監測、汛期聯合打撈、聯合執法、應急聯動等機制,成立了地區聯合環境執法小組,共同預防與處置跨界環境污染糾紛。
不僅如此,安徽更是以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契機,同步啟動了新安江全流域綜合治理。截至目前,安徽省共實施新安江綜合治理項目400多個,完成投資450多億元。根據規劃,黃山市在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預計總投資將達1600億元。
“生態項目不同于其他項目,生態保護項目如果沒有全流域聯動、全民參與,實施起來非常難。建立一套更為科學完整的治理考核體系、深化協同保護,對于建立系統的全流域水資源環境保護機制至關重要。”歙縣深渡鎮地處新安江中游,副鎮長張志新介紹,抓生態補償試點占了鎮里一半以上的工作量,全鎮沿新安江主航道的7個村,80%以上的工作直接圍繞生態保護進行,“這與其他地方的工作有著很大的區別”。
圍繞生態補償試點,改變傳統政績考核方式
“生態補償資金對保護與發展起到了較大激勵作用,但就黃山市而言,有負重前行之感,自身有限的財力,難以滿足流域生態保護的長期需要。”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局長聶偉平介紹,“流域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呈現長期性、復雜性等特點,稍一松懈,水質就可能反復”。
站在當年葉挺將軍點驗新四軍將士的點將臺,新安江支流豐樂河逶迤而過。豐樂河東,以精細化工、機械制造、彩印包裝為主導產業的黃山市徽州區城東工業園如今一片沉寂,企業或搬遷改造,或關停并轉。“為此,財政收入一年要減少5億元。”徽州區財政局工作人員介紹。3年間,黃山170多家污染企業被關停,90多家工業企業陸續搬遷至循環經濟園。
實際上,圍繞生態補償試點,安徽和黃山改變了傳統的政績考核方式。
2011年,安徽把以生態補償機制為核心的新安江綜合治理作為建設生態強省的一號工程,省政府在制定市縣政府分類考核辦法中,把黃山單獨作為四類地區,不再單純以GDP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加大生態環保、現代服務業等考核權重,改變了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引導支持黃山市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為此,安徽省與黃山市先后出臺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決定、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意見、水環境補償資金績效評價管理辦法、綜合治理考核辦法、“河長制”實施方案等51項制度文件,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流域管理和治理工作機制。黃山市圍繞保護、發展、惠民三大目標,調整了各級政府考核指標,細化責任,由市、縣區、鄉鎮行政“一把手”擔任其區域內河長,全面開展流域綜合治理。
“盡管收入少了,但是看到水更清、景更美,就覺得特值!”長期在新安江邊生活的歙縣前山村農民程武深有感觸。以前靠網箱養魚謀生的他,現在成為水上垃圾打撈隊的一員。他說,環保不能僅算眼前賬,只要守護住這方青山綠水,子子孫孫就能受益無窮。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