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迎來"史上最嚴"的大氣污染防治"考試"
學生怕考試,官員怕考核。道理一樣,都怕不及格。媒體報道,惠州各縣(區)迎來“史上最嚴”的大氣污染防治“考試”。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惠州市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考核辦法》,首次提出以計分形式對各縣(區)目標完成情況進行嚴格考核。“考試”不過關的縣(區),將面臨約談、追責和暫停新增大氣污染物排放建設項目等處罰;成績好的縣(區),則會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財政資金支持。
賞罰分明,“考生”才會奔著好成績去,如果考好考壞一個樣,誰還有動力?“惠州藍”值得驕傲,但卻不可任性,大氣污染防治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對縣(區)主要官員進行問責,無疑是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題中應有之義。有一點卻值得關注:針對各縣(區)大氣治理工作的考核,市環保局不再是唯一的“考官”,發改、住建等多個部門均將參與“監考”,嚴防考生“打馬虎眼”。“監考”不力,也將受罰。環保部門此次通過與其他強勢部門的連坐,或許能讓自己更有咬力。
其實,各級官員面臨的考核沒有這么簡單,遠比單純的環境治理復雜。還是媒體上周的報道,惠陽區政府今年推行“依表行事”,全區各鎮辦、各部門的年度核心工作任務被制成23張表格,表格里每一格都有具體的任務和責任人,每個鎮辦、部門都是個性化考核,不能按“表”完成任務的人將被問責。
這么多考核壓在官員身上,無法面面俱到之時,共同的應對方式就是抓(或者說“造”)硬指標,放軟指標。比如說,一個地方的主官有發展經濟的壓力,也有保護環境的壓力,這兩種壓力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互抵牾,不可調和的,最后的結果就是只能完成更硬的指標,而放棄偏軟的指標,什么都沒有頭上的烏紗帽要緊。另一方面,政府考核基本皆是結果導向,只認結果,不管過程。這就容易導致有些官員為了完成考核,不擇手段,亂搞一通,甚至知法犯法。類似案例很多,強拆、造假、買通、勾結等等,五花八門。避免官員們走旁門邪道,當前政府考核的形式還得改改為好,不僅要重結果,更要重過程。
說到“考”,上周還真有一名官員被“考倒”了。3月22日公務員考試惠州考區考試事故的當事人市人事考試中心主任因違反人事考試紀律被停職。通報稱,在考生對《申論(一)》(鄉鎮職位)第四題的答題字數要求提出疑問時,惠州市人事考試中心主任按考務規定本應逐級報告,但其本人未請示報告,憑個人經驗做出錯誤判斷,擅自決定并下達指令,把第四題的答題字數要求由“篇幅不超過300字”更改為“篇幅不超過800字”,導致與省考試答題規定字數要求不統一。所以說,縱有再多的考核指標在身,也抵不過一次任性的決定,這是多么痛的領悟。
上周惠州本地值得關注的政聞還有:博羅縣紀檢部門通報,上月通過暗訪和抽查監控視頻,發現縣房管局等13個單位的窗口工作人員存在上班時間閑聊、玩手機、瀏覽無關網頁或遲到早退等行為。工作作風問題提了這么多年,還是有這么多人不收斂、不收手,可見,改作風靠一陣風真不行。《惠州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規劃(2014—2020年)》提出打造西湖古城文化旅游休閑區,意欲大力推動惠州西湖“古城項目”建設,并對水東街現有建筑進行修繕、加固,打造風格各異的歷史建筑群。弱弱地問一句:“項目”、“打造”這些時尚詞跟古城擺一起真的好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