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中的放射性污染及其危害
環境中的放射性污染及其危害
人為活動產生的放射性污染,除了原子彈、氫彈爆炸,核電廠爆炸事故以外,在通常情況,一般不會對公眾造成危害。但是,世界上超級大國核武器庫中的原子彈、氫彈的數量,足可以把整個地球毀滅。世界上核電站的數量越來越多,核事故時有發生。放射性污染對人類生命和身體健康構成的潛在威脅,有增無減。為了預防和控制核災難、核事故的發生,確保我們生存環境的安全,研究放射性的基本理論,了解放射性污染及其防護的基本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核能開發利用的重要意義
原子核內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對于相等的質量來說,在核反應過程里釋放的能量,要比普通化學反應釋放的能量,大幾百萬倍。根據開發成本和對環境影響的評估,專家們認為,核能依然是最現實、最有可能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資源。積極、穩妥、適當地開發利用核能,是人類走出化石能源資源短缺困境,應對即將到來的化石能源資源枯竭,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能源的巨大需求的一條十分重要的出路。
人類遭遇的核災難和核事故
迄今為止,人類遭遇的最慘重的核災難,莫過于二戰末期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放的兩顆原子彈。1945年8月6日,美國飛行員保羅·提貝茲,駕駛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上空9000米高度,投下第一棵原子彈。當場炸死14萬人。1945年8月9日,查理士爾·斯文尼駕駛的B-29轟炸機,在長崎上空9000米高度投下第二顆原子彈。當場炸死12萬人。
1979年3月28日,美國三哩島核電站2號反應堆發生核泄漏事故。核事故發生過程里,有三名工作人員受到超劑量照射。沒有人員傷亡,但經濟損失超過10億美元。這次核事故的發生,給人類利用核能的前景,第一次投下了陰影。
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在人們的記憶里留下了最為慘痛的印象。1986年4月26日,4號機組核反應堆發生爆炸。當場死亡31人,傷數百人。核泄漏事故的災難性后果是:烏克蘭一半以上的土地受到污染,13萬居民被迫遷居他鄉,320多萬居民受到核輻射侵害,造成1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的庫爾斯克號導彈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域參加軍事演習時,發生爆炸并沉沒。艇上118名官兵不幸全部遇難,而核泄漏造成的放射性污染則更是令人擔憂。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爆炸,成為俄羅斯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潛艇事故。
2011年3月12日,日本東海岸發生9級地震,導致日本福島縣第一和第二核電站爆炸。這次核事故,雖然未有任何員工因為遭受直接照射而死亡,但有6位員工受到超過“終身攝入限度”的劑量照射,約有300位員工受到較大量劑量照射。
放射性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經過長期的觀察分析和研究發現,人體受到一定劑量的照射,可能引發諸多疾病,例如: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脫發、皮炎、眼疾、疲勞、虛脫、炎腫、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骨髓疏松等;大劑量照射,導致休克或死亡。環境中的放射性污染,導致生物機體的細胞癌變,染色體的畸變和基因(DNA)突變,已經被許多事實所證明。
放射性污染防護
放射性污染防護的基本原則是:避免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不要超過最大允許照射劑量;盡量減少照射劑量;盡量遠離放射源;環境中的放射性本底不能過高。
放射性污染防護的技術措施主要包括:利用探測儀器對環境放射性本底進行實時監測;對放射源進行必要的屏蔽;放射源必須設專人保管;工作人員需穿戴防護衣、防護帽、防護口罩和防護手套;從事放射性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技術培訓,具備防護基本知識;建立放射性工作人員衛生保健制度。
原子彈、氫彈爆炸,統稱為核武器爆炸,或者核爆炸。核爆炸是人們最為恐懼的核污染事件。核爆炸的安全防護環節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即核爆炸之前輻射防護,核爆炸瞬間的輻射防護和核爆炸后的輻射防護。
核爆炸之前的輻射防護。多建防空洞,儲備足夠物質資源,防止核戰爭,預防核輻射。
核爆炸瞬間的輻射防護。核爆炸瞬間的應急防護方法,主要是利用工事進行掩蔽。在開闊地面上的人員,當發現核爆閃光時,應立即背向爆炸中心臥倒,可減輕傷害。裝甲車輛乘員,可利用車體進行防護。武器裝備和其他軍用物資的防護,主要是利用工事和地形、地物加以掩蔽。利用堅固、耐熱的防護罩或防護套等遮蓋,涂刷防火涂料、白灰漿和泥土等,亦有防護作用。
核爆炸后的輻射防護。在核襲擊后,迅速組織技術力量,對人員活動的地區進行輻射監測,查明污染區的放射性污染狀況。非監測人員要力求避開在放射性污染區內活動。在污染區作業時,要盡量縮短作業時間。穿戴個人防護器材,防止人體受沾染。對撤離污染區的人員和武器裝備等,進行沾染檢查。受放射性污染照射人員及其隨身攜帶物品,在撤離污染區后,要盡快進行清洗去污,以消除沾染。
當我們面臨核爆炸的威脅時,及時采取上述防護措施,可以減輕人員傷亡和武器裝備及其他軍用物資的損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