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農田重金屬污染須多措聯用
2014年4月,《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不容樂觀,總超標率為16.1%。
近來有關污染導致的諸如鎘大米、砷超標等食品安全問題,增加了民眾對土壤污染的擔憂。
如何有效防控或治理土壤污染?實踐證明,最直接且富有成效的方法就是工程技術措施。其技術模式主要包括客土法、翻耕混勻法、去表土法、表層潔凈土壤覆蓋法、化學介入方法等。
目前農田重金屬污染出現了由礦區向農區轉移、由城郊向鄉村伸延、由上游向下游轉移的趨勢,同時出現了重金屬污染從水土鏈向食物鏈延伸的現象。這意味著農田重金屬污染正由逐步積累的過程開始進入突發性、連鎖性、區域性爆發的階段,應引起高度重視。
有效防控農田重金屬污染,必須注重多種方法聯用與技術配套。其中農藝技術與水肥調控則有助于緩解污染毒害的程度。農田耕作調控法主要包括水分管理、施肥調控、低累積作物品種替換、調節土壤ph值、調整種植結構等。
水稻全生育期淹水,可顯著降低土壤鉻有效態,降低稻米中鉻的吸收累積。在農田鉻含量處于污染臨界值附近或已受鉻污染的土壤上,應避免施用高量的酸性肥料如尿素、氯化銨、過磷酸鈣等。在常用磷、鉀肥中,磷酸二銨和硫酸鉀在鉻污染土壤上施用更為適合。
鎘在不同作物中的累積大小為:蔥蒜類>葉菜類>根莖類>豆類>茄果類>瓜類,所以對菜地重金屬鎘污染,可以通過調整農作物品種起到修復效果的作用。在農作物生長期中,對作物莖葉表面合理噴施硒肥、鋅肥或硅肥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可以抑制或拮抗農作物對重金屬鎘、砷等的吸收累積。
為了降低土壤砷的毒性,一般可采用水田改旱地種植模式加以修復。但在鎘砷復合污染下,水田改旱地會增加鉻對生物毒害的有效性。為此對鎘砷污染農田治理需要統籌考慮,以免在降低鎘污染的同時加重砷的污染。
實際上,對礦區附近受污染的農田,要重點防控,遞進設檔,合理導水,適時輪作。同時要兼顧考慮土壤治理與植物修復技術的集成應用。
有研究表明,常用的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植物為超富集植物。所謂的超富集植物是指能超量吸收重金屬并將其運移到地上部的植物。一般超富集植物地上部(莖和葉)重金屬含量是普通植物在同一生長條件下的100倍,其臨界含量分別為鉻100mg/kg,鋅、鉛、銅、鎳、鈷均可達到800~1000mg/kg以上;而且植物地上部的重金屬含量高于根部相應重金屬含量。
據報道,目前國內篩選出的重金屬超富集植物包括: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鎘超富集植物——龍葵和天藍遏藍菜;鋅、鎘超富集植物——東南景天;銅高累積植物——海州香薷等。植物修復技術具有修復成本低,適應性廣,耐受性強、不破壞土壤理化性質等優點。
盡管植物修復技術有較好的效果,但仍然要因地制宜地合理選用,尤其要注重搭配使用。植物修復比較適應于中度重金屬污染土壤,但超積累植物通常矮小、生物量低,生長緩慢,修復效率低,受不同地區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超積累植物在不同地區生長也受到影響。尤其是隨著修復年限的增加,植物修復效率也會逐漸下降,其不僅影響修復與治理效果,而且會增加治理費用。
為此,須因地制宜地統籌考慮修復植物的工業化應用的產品開發,特別是無害化的可用產品開發至關重要,力求做到既不影響環境又有一定的經濟回報,使之成就一個統籌治理與開發的健康產業,以經濟與生態利益的雙輪驅動,促進環保農業的持續發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