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還清河以清澈
圖為清河濕地生物多樣性小組走訪清河全流域的生態濕地。
自然之友供圖
本報記者陳媛媛
不久前的一天,早上9點,一群環保志愿者為了一條河流,趕到位于北京市區北三環的民間組織自然之友辦公室。
他們此行目的,就是希望將2015年對清河的調查結果、自然體驗、導覽活動,與更多人分享。在前來參加會議的人中,有幾位特殊的客人,北京市水務、園林、環保等部門的負責人也專程趕來,希望了解這條河流的真實問題,并與環保志愿者們共同探討該如何解決。
常年巡護,清河岸邊的護河人
常年居住在河流邊的居民,往往對河流有某種感情。
從2014年開始,民間組織發動清河周邊的居民,一起參與調查清河的水質情況,以及導致水質不好的深層原因。
清河是一條流經城市的河流,位于北京市區北部,屬北京五大水系之——北運河水系。清河從頤和園外的青龍橋開始,沿著北五環向東延伸,流經中央黨校、圓明園、體育大學、地質大學、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立水橋、天通苑、北苑……最終在沙子營東匯入溫榆河。
遺憾的是,清河并沒有像名字般清澈,生活在它周邊的居民,很多人稱它為臭水溝,不愿去靠近它;也有很多人長期居住于此,對清河有了深厚的感情,希望清河能還清。
在住建部與環境保護部公布的1861個全國黑臭水體中,清河并不在其中。那么,為何民間組織專注做清河的環保行動?自然之友總干事張伯駒告訴記者:“他們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將公眾的抱怨等負面情緒轉化為積極的、具有建設性的行動。”
從2014年開始,自然之友通過社區展覽、自然體驗、專業調研等各種各樣的活動,邀請清河周邊的居民參加進來。清河周邊的居民和志愿者沿清河開展的“樂水行”,逐漸演化成“拍攝北京排污口”行動,再后來,關注清河的生態環境變遷,探究一條城市河流如何治污,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開展清水緣行動,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環境觀察或者環境思考的隊伍里來,因為只有多數人開始充分關注我們的環境,環境的改善才有可能。”張伯駒說。
志愿者互相稱為“清河有緣人”。這其中有來自熱愛戶外與徒步的沙子,資深的自然體驗師鴕鳥、忍冬和橙子,嘗試社區營造的瑪雅,熱愛自然與自由開朗的喜鵲婆婆,長期做社區服務的貓,從學習到工作都在清河邊的白鷺,因垃圾而愛上環保的月亮以及治療孩子“自然缺失癥”的核桃……大家因河流相識。
大家以各自的興趣組成不同的小組,比如“清河自然體驗研修小組”,在清河邊,以體驗的方式將清河介紹給更多人;清河的水質到底怎么樣?是好還是差?“清河水質調研小組”的伙伴們在專業人士的帶領下,完成了清河中下游水質取樣與檢測;“清河濕地生物多樣性小組”多次走訪清河全流域及下游的生態濕地,對清河沿線以鳥類及植物為主的生物物種多樣性情況進行了調查。
挖掘河流之美,摸清生態家底
從2014年至今,清水緣的志愿者們風雨無阻地在清河岸邊行走。
剛開始,志愿者和很多普通人一樣,對于COD、水溫與微生物的變化,水體pH值對水生植物的影響,這些專業的詞匯是什么意思?與生活有哪些聯系?并不了解。很多志愿者在自然之友的幫助下,經過不間斷調查和學習,逐步掌握了生態學知識和調查方法。
濕地生物多樣性小組借助望遠鏡觀測,結合鳥鳴聲發現、識別鳥類,記錄所見鳥類的種類、數量、生境,記錄所見魚類、兩棲爬行動物及一些昆蟲和底棲生物的種類;植物調查小組于每年在4月~9月開展活動,主要記錄河道及沿岸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種類,逐漸摸清了清河生態資源的家底。
“清河沿岸有高等植物89種,其中水生植物有7種,數量較多的植物是蘆葦、浮萍、葎草等;鳥類有60種1821只,其中,林地生境有鳥類29種614只,濕地生境有鳥類25種244只,最常見的有麻雀、喜鵲、黑翅長腳鷸、大白鷺、普通翠鳥等;魚類有鯽魚、麥穗魚、興凱鱊、泥鰍等;沿河水生植物茂密處有黑斑蛙、紅線蟲、螺類等;昆蟲有黃蜻、菜粉蝶、黃鉤蛺蝶、叩頭蟲等。”調查結果顯示,清河尤其是下游的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
清河上游的石質護坡美觀卻不利于物種的生存,清河下游的自然緩坡是很多物種的家園卻又不甚美觀,如何讓河道滿足居民休閑親水的要求,更加的生態化。如何在規劃濕地公園時,以自然為本,避免過多的人為干擾?
結合長期觀測與調查,針對不同物種,濕地生物多樣性調研小組的伙伴們提出了多條保護與修復建議。比如:保留本土水生植物群落和自然泥質灘涂,減少硬化的邊岸,最好是緩坡入水的泥岸;改善水質,建立多沉水、浮葉植物的水流相對平緩區域,以便多種小型魚類生存;濱岸植被必須具備一定的寬度等。
植被管理小組建議:收割并打撈成熟的植被,如挺水植物,是防止植物凋落物過度堆積,導致濕地向陸地演替的有效方法,但注意冬季不要把葦叢全部割除,應為野生鳥類等留下一些;提供隱蔽的繁殖或棲息場所,對多數濕地鳥類依賴的棲息地進行恢復;種植足夠密的挺水植物群,供鳥類停歇,鳥兒覓食的島嶼、沙洲,游人不可上島,并留有一定面積的泥質灘涂。
2016年年初,濕地生物多樣性調研小組和植被管理小組就如何保護本土植物和鳥類,通過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北京兩會提出了他們的建議。
找出河流之污,坦誠溝通求解
每當夏季來臨,隨著氣溫的升高,部分河段水質發臭,兩岸數十個小區居民投訴量就會增加。
每個人都是河流的擁有者,需要大家一起做出努力。如何讓公眾放下情緒,與相關部門坦誠溝通,將負面消極的情緒轉化為正向積極的建議與行動?自然之友將清河項目作為公眾參與環境問題解決的一次探索。
清河污染到底嚴重到什么程度?清河污水口究竟有多少?水中垃圾哪里來?清河水為何不能還清?環保志愿者經過一年多的的采樣調查,逐漸摸清了清河污水來源,但對于清河及其管理仍舊有很多不解之處。
于是,自然之友召開調研分享沙龍,邀請政府部門負責人,直接對話,消除誤解,探討解決方案。
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土地的開發以及隨之暴增的人口、基礎設施滯后……種種因素讓清河由清轉濁。解決這些難題,需要社會各方齊動手共努力。
在清河有緣人分享沙龍上,志愿者為還清清河提出了大量可行性的建議。
“我們把自己能做到的,盡量告訴大家,我們肯定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提出來,給我們一些壓力,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一位部門負責人坦誠地做出回應。
“調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公眾參與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為‘還清清河’,我們會繼續邀請清河周邊的居民參加,從不同角度推動生態保護進程。”張伯駒說。
相關鏈接
六十歲開始做環保
張祥為水奔忙
說起張祥爺爺,知道民間護水行動“樂水行”的人并不感到陌生。很多人對他的印象是,手持一把破舊的登山杖,背著一個大背包,瘦削的身材,總是沿著河道,一搖一晃地走著,邊走邊拍照發微博。一旦發現問題,他就耐心地給河流管理部門打電話提意見。
多年來,他不分晝夜、不計報酬地行走著。北京的大半河流、水庫和濕地,他都親自帶領環保志愿者踏訪過無數次。北京的清河臭了,他堅持每天拍照發微博、電話舉報,推動了北京市政府整治河流政策的出臺,也帶動了一批周邊居民參與監督。他把自己多年觀察到的河流變遷告訴給普通人,告訴他們節水護水的重要性。
他把民間護水活動“樂水行”,從北京的一支隊伍,發展到目前全國兩百多個小分隊,每年世界水日都要向社會呼吁關愛身邊的河流。
這樣一位執著的老人,他的行為曾被央視等多家媒體報道。他對北京河流的關注和愛護,也受到了北京市領導的認可。2014年,張祥爺爺獲得北京市政府評選的“我是環保明星”稱號。
“60歲退休是我做環保的元年,再做60年環保,怎么樣?!”這豪言壯語,是張祥爺爺的第一條個人微博。
即便是在病困之中,2015年他也多次前往北京的黑臭河龍道溝、涼水河、蕭太后河進行實地調查,同當地居民一起與水務局探討解決方案。
“消滅黑臭河”是最近兩年張爺爺微博里最多的內容,也是他現在最想做的事情。
2014年夏天,張爺爺身體首次出現問題。經住院治療,雖基本康復,但左腿行動不便。此后,張爺爺的身體狀況不斷惡化,被醫院確診是糖尿病、肝硬化、腦梗死。
2015年夏天,張爺爺對注射的胰島素出現過敏和腹部脂肪萎縮,再次入院。出院后,張爺爺每天需要服用大量進口藥物,并定期復診,才能得以維持。
這一系列的病痛并沒有擊垮張爺爺的意志。他依然在參與黑臭河流的實地調查,也在為愛水護水的新生力量提供指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