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獸藥殘留增加安全風險
廣州菜農噴高毒農藥案公開審理、上海查獲1.7萬罐假奶粉、北京通報全國首例虛假標注食品產期被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案……食品安全近期再次成為各大媒體和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
當前我國正處在食品安全風險高發期。專家指出,食品安全問題不僅是制假售假,環境污染也已成為重要影響因素,對此應進一步加強監管。
抽檢發現的主要問題有微生物污染、重金屬污染和品質指標不達標等,其中最大風險是農藥獸藥殘留和添加劑濫用
廣州市增城區一些種植戶去年底被曝光使用高毒農藥種菜,當地農業、公安等部門隨后對部分種植場啟動監督抽查,并刑拘了一名菜農。近日,增城區法院公開審理蔬菜種植戶黃某涉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蔬菜)一案。這是自去年10月1日實施新《食品安全法》以來廣州首宗以涉嫌生產有毒有害食品(蔬菜)的罪名進行審理的案件。目前,這一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在國新辦日前舉行的食品藥品安全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畢井泉表示,現在食品安全仍然處在問題多發期,農業投入品使用多,農藥獸藥殘留對食品安全構成了比較大的風險。
“現在食品安全最大的風險就是農藥獸藥殘留和添加劑濫用。”畢井泉進一步解釋說,這類化學性風險不是消費者能夠看得見、能夠用感官來識別的,消費過程中也很難清除得掉,所以農藥殘留、獸藥殘留一直是食藥監管部門監管的重點問題。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5年對我國食品監督抽檢的結果表明,當前食品安全整體形勢穩中趨好,但仍然存在突出問題。
抽檢發現的問題主要包括農獸藥殘留不符合標準、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微生物污染、超范圍或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重金屬污染和品質指標不達標等方面。
其中,農獸藥殘留不符合標準,占不合格樣品的3.8%。主要是檢出瘦肉精、硝基呋喃代謝物、孔雀石綠、氯霉素、三氯殺螨醇、氰戊菊酯、恩諾沙星和氧樂果等禁限用農藥。
由20余家單位的農業、環境、食品、檢測等多個領域300多位專家參與,歷時3年多時間完成的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項目——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也揭示,農藥獸藥濫用仍然是當前我國食品安全源頭污染的主要途徑。
根據研究,2012年~2015年,全國31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對蔬果農藥殘留運用液相色譜質譜分析的監測結果顯示,檢出率38.2%~88%,檢出頻次達到25447次。
環境治理的長期性、綜合性和反復性特點,將長期影響食品安全問題
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的結果顯示,病原微生物防控、農藥獸藥濫用、重金屬污染等是我國當前凸顯的4類食品安全問題。
對這4類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溯源時,研究人員發現主要由5方面原因造成的,即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嚴重、食品工業基礎薄弱、科技支撐比較落后、食品安全監管仍存在深層次的薄弱環節和社會共治格局尚未形成。
食品原料絕大多數使用農產品,因此,環境污染給食品安全帶來較大隱患。其中,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主要體現在水源污染、耕地污染和農業污染3方面。項目組執行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龐國芳表示,過去都認為工業污染非常嚴重,而現在農業的面源污染已經超過了工業的污染。
上述研究還對我國食品安全發展趨勢進行了研判:未來10~20年,疫情疫病傳播和突發性致病菌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和來自種植、養殖業濫用藥物以及環境污染造成的化學性污染,將成為影響我國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龐國芳提醒說,環境治理的長期性、綜合性和反復性的特點,造成環境污染將長期影響食品安全問題。
因此,控制環境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制定有效、科學的標準,包括農藥、化肥、地膜等使用,以及農產品檢測等方面,同時也要循序漸進地升級這些標準。
■鏈接
我國當前凸顯的四類食品安全問題
1病原微生物防控是食品安全的剛性需求
2009~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網絡直報系統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1244起,其中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引發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數、患者和死亡人數分別占72%、76%、66%。
2農藥獸藥濫用是當前食品安全源頭污染的主要來源
2012~2015年,全國31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對蔬果農藥殘留監測結果顯示,檢出率38.2%~88%,檢出頻次達到25447次。我國農獸藥使用仍然處于無序狀態,由此也造成了食品源頭的污染。
3重金屬、真菌毒素污染物成為糧食安全的長期隱患
糧食重金屬污染主要是鎘、砷、鉛、汞。從糧食部門檢測看,總超標率達9%以上。據統計,我國每年有3100多萬公噸糧食在生產、儲存、運輸、銷售過程中受到真菌毒素污染,約占年總產量的6.2%。
4非法添加和摻雜使假仍是現階段突出食品安全問題
主要是保健食品檢出藥品或化學物質,其他食品種類中個別樣品檢出羅丹明B、蘇丹紅、過氧化苯甲酰、富馬酸二甲酯、硼砂等非食用物質。超范圍、超限量主要集中在著色劑和防腐劑使用上。
■專家觀點
保障食品安全需重視源頭污染控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表示,環境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要重視,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對食品安全而言,食品原料的安全程度影響更大,源頭污染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不亞于食品加工過程,鉻大米、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等問題都是出在原料環節。
他提出,保障食品安全需要重視源頭污染控制,加大對環境領域違法犯罪執法打擊力度,同時還要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保護環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也對食品安全有直接影響。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鐘凱博士認為,人始終是食品安全最大的風險源,管住農獸藥殘留的核心其實是管住人。今年農業部門將試點推動建立一套屬地化管理的模式,其核心是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和品牌化產品,通過推動溯源管理,逐步將農產品生產者的信用體系建立起來。標準化生產是借鑒食品工業的模式,用什么藥、用多少、什么時候用、怎么用全部統管起來,減少農戶亂用藥。
無疑,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要依靠強大的科技支撐能力,發達國家食品安全保障技術正在向源頭控制、過程控制和全程控制的方向發展,與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技術融合速度加快。為此,有專家建議將食品安全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在設定期限內進行持續協同攻關,推進源頭治理、過程控制、風險檢測、風險評估等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他山之石
國外有哪些監管經驗值得借鑒?
經驗一:法律體系架構合理,更新與時俱進
美國自1906年第一部《食品和藥品法》頒布以來,在一百多年的演變過程中,修訂近80次。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和升級與時俱進。監測技術先行,用科學技術數據為執法提供依據。致病菌、微生物和農藥化學污染物是監管重點。
經驗二:從農田到餐桌的法律法規基本實現無縫鏈接
在食品安全監管中,除了檢驗檢測等技術,還必須有相應配套的法律法規,保證這些技術很好地執行。歐盟在制定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的法律法規時,還專門制定了質量檢測和質量控制法規、發布預警法規、檢測采樣法規等,從農田到餐桌的法律法規基本實現無縫對接。
截至2014年10月23日,歐盟在十大類共315種食品中制訂了523種農藥的限量標準13余萬項。相比,我國只在284種食品中制訂了371種農藥的3650項限量標準。
經驗三:注重信息化手段的應用
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監管已進入信息化時代。美國CDC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網、細菌分子分型國家電子監測網等,均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發揮重大作用。歐盟的飼料快速預警系統,已成為在食品安全檢測方面發揮重大作用的信息網絡。
經驗四:有效運行的社會共治和風險交流機制
目前,發達國家已形成了政府監管、行業自律、消費者維權、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四位一體社會共治局面。同時,很重視風險交流,通過設立專門的交流機構,開展公眾消費認知調查,及時公布相關的食品安全風險信息,不斷加強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以此促進大家共同監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