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讓污損土地“變廢為寶”
在我國,污染土地嚴重制約了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由于我國污染土地修復開始較晚,在實際污染土地調查和修復過程中,為了節省費用,有些治理僅針對土壤污染而忽略其他介質尤其是地下水污染調查和修復,甚至產生二次污染。如何更好地修復污損土地,使這些土地恢復原本的使用價值和建設功能,從而解決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地,成為一道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陜西地建”)從事的污損土地修復研究工作為治理污損土地提供了有益借鑒。在土地治理與改造過程中,陜西地建將土體重構作為核心任務,以科學的改造方式將土壤中的重金屬、垃圾、放射性物質降到最低,為農業、建設用地等提供干凈的土地。
讓石川河重現綠色
石川河,屬渭河支流,富平縣境內流長36.4公里,流域面積132.4平方公里,曾被譽為“富平縣人民的母親河”。近年來,石川河幾乎斷流,僅上游水庫泄洪時才有水。由于富平縣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縣城南部的主泄洪溝在汛期將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河道,生活垃圾被隨意丟棄河道,河流水污染和固體垃圾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自2013年起,陜西地建開始對石川河(城區段)進行改造治理,整治范圍包括頻陽大橋以東1.5公里,頻陽大橋以西0.7公里,建設內容涵蓋河道治理工程、南北兩岸市政道路工程、50米綠化帶景觀廣場及濱河景觀公園等工程。針對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隨意排放問題,陜西地建采用修建截污管道,將廢水引入縣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達標排放;對于河道堆積的固體廢棄物,拉運至垃圾填埋場進行衛生填埋,沿河道道路兩側設置垃圾分類收集系統;對于已經造成污染的河床底泥,采用生物和化學方法就地現場處理后,進行河道疏浚壓實。
自2014年3月開始,陜西地建開始河道清淤工程,主要對河道北岸金龍大橋下兩個雨污管道進行截流,平整河道,倒運清理垃圾淤泥30萬立方米,切斷了污染源頭。通過修建攔水壩,攔河蓄水,提升城市景觀。2015年6月蓄水后,河內配置沉水植物和浮葉植物,投放魚苗30萬尾。河道兩岸種植喬木、灌木等植物,達到了水景綠化、凈化水質、穩定協調的預期目標。
陜西地建綜合生態治理模式的運用有效降低了水體污染,改善了周邊環境,形成了“開源—凈化—利用—排放—再生”的水資源持續利用新模式。治理改善群眾居住環境的同時提升了富平縣整體形象和品位,為實現綠色富平、和諧富平、美麗富平作出了積極貢獻。
讓金礦區再現美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陜西省潼關金礦區由于無序開采、亂采濫挖等原因,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區內7條河流基本成為礦坑廢水、選廠尾礦漿排放地,氫化物、重金屬嚴重超標,水體和土壤污染嚴重,生態系統完全崩潰,水生生物滅絕。
為治理該區域礦山污染,國家財政撥款實施了陜西省潼關金礦區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一期),主要解決礦區廢渣壓占土地,重金屬污染水源、土壤,廢渣淤塞河道、塌岸等問題。
陜西地建通過對潼關金礦區進行大規模的土地平整、修建道路、恢復林地耕地等工程措施,通過與農田水利建設、生態環境工程有機結合,構建了新的生態系統。為保持河道通暢,陜西地建清理河道尾礦渣,疏通河道,達到下游凈寬30米,上游凈寬25米。與此同時,為保持河道泄洪能力,修筑河堤擋墻。通過整平兩岸廢渣,分類恢復土地利用。對河道兩側的尾礦渣推高墊低,覆土恢復林地和耕地。在恢復耕地區采用70厘米耕植土覆蓋和10厘米灰土墊層進行復墾,10厘米灰土墊層隔離重金屬污染,保障耕植作物的安全性;70厘米耕植土為下層40厘米壓實黃土和上層30厘米不壓實的凈黃土,土體疏松,利于雨水下滲和水土保持。在氰化池分布區,為避免開發為耕地后種植作物有污染,將場地原有氰化池覆土后用于種植樹木;通過修筑道路,建設生態保護林。修筑寬3.5米的水泥路,沿道路兩側種植米徑為9厘米的楊樹苗。
據了解,潼關金礦區治理工程累計完成擋墻修筑2.6萬立方米,河道疏浚11萬立方米,礦渣清運9萬立方米,修建水泥路1.1公里,綠化種植2200余棵,新增耕地170畝,徹底改善了該區的生態環境現狀,再現了美麗家園。
在陜西地建,類似的污損土地治理項目還有很多。針對陜北油氣生產企業遺留用地的石油污染土壤問題,陜西地建開展了植物—化學聯合修復技術研究。針對鹵泊灘鹽堿地綜合治理項目,陜西地建提出“改排為蓄,以蓄為主”的治理模式,開辟了鹽堿地治理的新路徑。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