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督企到督政 “環保風暴”成常態
據環保部網站消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2016年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全面啟動,已組建8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負責對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西、云南、寧夏等8個省(自治區)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截至7月19日,8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已全部完成督察進駐。(7月19日新華社)
近年來,中央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發展,為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撐。與此同時,可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已頻頻亮相。據媒體報道,今年初,中央環保督察組低調出現在人們視線中,首次亮相成果非凡。期間,共有26位省級領導被進行了個別談話。已經關停取締非法企業200家,拘留123人,行政約談65人,通報批評60人,責任追究366人。7月份,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主持召開會議,對2016年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進行部署,足見中央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這次督察與以往大大不同,一是從督企到重點督政,重點督察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保不作為、亂作為的情況;二是督察組團隊人員級別十分搶眼。組長均為來自政協或人大的正部級官員擔任,副組長也由幾位副部級領導兼任;三是重在實效,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這場“環保風暴”,有望成為今后一段時期的工作常態。因為,環保工作壓力傳導不到位、違法違規上馬項目、部分重點工作推進不嚴不實、部分區域環境質量急劇惡化……這不是局部存在的問題,而是普遍現象。中央環保督察組指出了這種現象背后的根源所在:由于污染治理中涉及減產能、企業關停、人員安置、環保投入增加等問題,對于“治污染”還是“求增長”,不少企業選擇后者。而地方政府也選擇“默認”后者。
環境保護關乎國計民生。環保法律體系雖已初步建立,卻面臨“有法難依”的尷尬。不正確的政績取向,加上不作為,甚至加上不作為后面的腐敗,是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的突出環境問題的癥結所在。有識之士指出,中央環保督察組從“督企”到“督政”,將地方政府官員的“烏紗帽”和環保綁在了一起。缺少了個別官員的縱容,企業沒了對抗環保執法的資本,環保就成了關乎企業存亡的大問題。找準問題的“最大公約數”,很多事情可以事半功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