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后燒”有助于消除“鄰避效應”
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多個城市都發生了因焚燒垃圾而導致的“鄰避效應”事件,相關民眾強烈要求減少垃圾焚化爐排放,反對新建垃圾焚燒爐。民眾環衛意識的提高是導致該類群體訴求的重要原因,這使筆者聯想到2008年意大利旅游名城那不勒斯的垃圾焚燒污染事件。
由于垃圾填埋場已滿等原因,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那不勒斯市在長達四個月的時間里無人清運生活垃圾,堆積的垃圾達數十萬噸。很多當地人不得不采取露天就地焚燒的方式來處理,焚燒產生的濃煙和殘留物對當地造成了嚴重環境污染,其中包括強致癌物二噁英。附近坎帕尼亞生產的莫扎里拉牌奶酪就因二噁英含量超過歐盟標準而成為“毒奶酪”,嚴重影響了品牌信譽和市場銷量。
其實,歐盟各國都建有不少垃圾焚燒發電廠。只是,在環保意識極強的歐盟,并非所有垃圾都可用于焚燒發電。歐盟對用于焚燒發電的生活垃圾有嚴格規定,必須先把生活垃圾中的化學制品(主要是塑料)和電子廢棄物(如廢電池、廢燈泡、廢手機等)按類別分離出來,再把沒有回收利用價值且不會因焚燒而產生嚴重污染的剩余物用來焚燒發電。如此,就可避免混合垃圾中的重金屬和化學物質焚燒后產生有害物質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由此聯想到我國,不少城市都在引進國外的技術設備大建垃圾焚燒發電廠,但對于“先分后燒”的做法卻并沒有加以借鑒,而是把未分類、分離的混合生活垃圾直接用于焚燒發電。顯然,發電廠排出的有害煙塵隨風飄散,必然會對周邊地區的大氣、飲水、農作物、養殖場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可見,垃圾焚燒發電廠周邊居民的焦慮與恐慌并非沒有道理,這也是“鄰避效應”難以避免和解決的重要原因。
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鄰避效應”,同時也避免重蹈國外“毒奶酪”事件覆轍,我國應全面學習歐盟垃圾焚燒發電的有益經驗,對生活垃圾實行“先分類分離再焚燒發電”,把因垃圾焚燒發電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以此消除民眾的擔心、恐懼,讓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能夠順利推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