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要做參與者
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環衛處統計,除夕上午8時至正月初六(2日)上午8時,北京累計清運煙花爆竹殘屑700.54噸,同比減少16.2%。由此說明,市民燃放煙花爆竹的總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不只是在北京,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減少霧霾,不是環保部門一家之力,而是要靠各級政府、企業,特別是公眾的共同努力。本版今日特刊登相關文章,以饗讀者。
莫以源小而任性
◆李學輝
俗話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治霾工作就是要針對產能過剩、超標排放、機動車污染等,出重拳、下狠招,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霧霾源很復雜,它們之中有大老虎,也有小蒼蠅。要想盡快呼吸到新鮮空氣,需打好組合拳,老虎蒼蠅一起打。
這里所指的小蒼蠅,不僅僅是小企業、小作坊等大氣污染源,也包括百姓傳統生產方式和任性生活習慣導致的大氣污染排放,如南方農村“燒火糞”積肥等導致大氣點源排放。當然,這可能不是導致大面積、長時間重污染天氣的元兇,但肯定是制霾的小嘍羅之一。
什么時候能呼吸到新鮮空氣,要看每個人愿意付出多少。不可能每個人都不去改變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還希望馬上能有藍天白云。如果大家愿意多付出,這個過程就會快些。因此,大家應積極行動起來,改變不當生產生活方式,莫以霾源小而任性為之。
竊以為,治霾在突出防治重點,強化政府、部門和企業職責的同時,也要強化公民意識。公民應當增強環境意識,采取文明、低碳、節儉的生活、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自覺履行大氣保護義務。天上不會掉餡餅,好日子是干出來的,治霾也一樣。公眾要積極參與大氣環境保護,履行公民職責,采取不同方式參加保護活動,制止或舉報環境違法行為。環保組織要充分發揮工作能力、特點,正確引導公眾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地方政府要完善和建立相關法規,要求社區、村社制定民規鄉約,約束傳統生活、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鼓勵公眾改變不利于治霾的傳統習慣。只有每個人都來為治霾添力,藍天白云才能常見。
治霾事關你我他
◆陳文藝
可能有人要問,我們不是企業家,不開車,不燒煤取暖,不事農稼,不經營飲食燒烤,更沒有財力從事房地產的開發經營,霾的產生跟我們有什么關系?我們為什么要為治霾埋單?
殊不知,人們的每一次消費行為,都間接或直接造成了致霾污染物的排放。我們須臾不可離手的手機、電腦,每一個配件的生產都可能排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我們不燒煤取暖,但辦公照明、家用電器用的每一度電,75%由火力發電廠供給。我們不從事農稼,但每一粒米、每顆豆都是地上長出來的,伴隨著稻谷一起生長的,還有秸稈。我們的每一次網上購物、網絡訂餐,所購物品的包裝袋以及餐具盒等,在生產以及消納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都可能成為擠爆環境容量的最后一棵稻草。
因此,在霧霾面前,我們不僅是受害者,也是制造者。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不僅要控制欲望、防止自身過度消費造成額外的污染物排放,而且要充分理解、積極配合和支持當地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對違法違規、超標排放企業實施關停并轉,淘汰尾氣不能達標的黃標車和老舊車,以及在污染天氣下對正常生產的企業實施限產、調峰生產甚至停產,對機動車進行限行等措施。
這些措施,不可避免地會對企業的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但是,這是在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和現有科技水平下,我們應對霧霾天氣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和承擔的責任。
竊以為,公眾個人如果熱衷于在室外零下幾十度的氣候條件下,把室內暖氣或空調溫度調到二十多度,相關企業特別是電力行業、鋼鐵行業等大氣污染物排放大戶,如果還在為哪個行業或企業對霾的貢獻大、哪個小而爭論不休、互相推責,而不是切實采取有效措施,致力于本行業或企業污染減排能力的進一步挖掘,那么這些都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防霾治霾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也需要每一個人的自覺行動。
既為踐行者也做監督者
◆沈勝學
大氣是流動的,面對大氣污染誰都不能獨善其身。應對污染天氣既是政府的事,也是公眾自身的事,人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人人都要努力爭做應對污染天氣的踐行者、宣傳者和監督者。
當好踐行者。應對污染天氣,公眾需要做到能源消耗減量化和污染物排放減量化,這是公眾的守法義務。《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七條指出:公民應當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意識,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大氣環境保護義務。機動車尾氣是PM2.5超標的重要原因,因此公眾在應對污染天氣中應自覺支持車輛限行規定,自覺踐行綠色出行理念。冬季家庭取暖,應盡量減少燃煤散煤使用。
當好宣傳者。教育決定意識,意識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效果。環境宣傳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培養公眾的環境意識,最終影響其環境行為,從而持續推動環境質量改善。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僅靠政府“高大上”的宣傳引導還不夠,更需要公眾主動向身邊的人開展“接地氣”的環境宣傳教育,自覺宣傳環保法律法規、普及環境保護技能和方法、傳遞預警信息,使公眾理性看待、積極應對、主動參與污染天氣應對工作。
當好監督者。實踐證明,有些企業把履行社會責任當口號喊,卻在應對重污染天氣時不執行應急措施,減排措施形同虛設;有些小散企業為了追求最大利潤,藏身于城鄉結合部、偏遠鄉村,沒有配套任何環保設施,造成污染物直接排放。相對于龐大的企業數量而言,行政執法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監管疏漏在所難免。同時,《環境保護法》為公眾參與監督明確了權利,部分地方為鼓勵公眾參與監督還出臺了有獎舉報辦法。當前,嚴峻的環境形勢迫切需要公眾加大參與監督的力度,盡早發現環境污染行為,以彌補行政監管力量的不足。
空氣清潔、新鮮,人人受益?諝馕廴、渾濁,人人受損。在應對重污染天氣過程中,公眾要自覺克服與己無關、個人排放貢獻不大、消極埋怨等思想,從身邊事做起,為應對重污染天氣、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取得最大實效而不懈努力。
人人要把責任扛肩上
◆李國軍
治理霧霾是一個長期、漸進、動態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和全社會共同努力與付出。如果大家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指望別人付出,而不去反躬自身,做出有益于環境的改變,這就不是一個成熟、文明的社會成員面對霧霾時應有的態度。
魯迅先生曾言:“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立人”之要,在于培育公共精神、涵養公共文明。筆者以為,守護我們共同的藍天,治理霧霾這一公共危害,這不僅是政府和企業的事,我們每個人對此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環境保護法》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大氣污染防治法》也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大氣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大氣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因此,治理霧霾需要人人參與,通過每個人積極主動的行動,為保衛藍天做出一份貢獻。
首先要堅持低碳出行。私家車的尾氣排放是造成霧霾天氣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應踐行綠色出行。上下班、外出旅行時盡量少開私家車,多乘公交、地鐵和火車,要通過改變出行方式減少汽車尾氣排放。不要小看這種改變。以沈陽市為例,目前全市私家車保有量已超過180萬輛。假如每輛私家車主少開一天車,按每輛車一天排放至少600克污染物計算,就可以減少污染物排放近1100噸。
其次,要加強環境監督。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每個人都要積極參與到大氣治理當中,對污染大氣環境的單位和個人及時舉報,讓這些污染單位和個人無處藏身,并受到應有的處罰。
第三,采購綠色產品。每個人都要從我做起,提高環境意識和環境責任意識,積極參與綠色采購,自主使用綠色產品。如采購新能源汽車、家用廚房的油煙排放使用綠色標志產品等。
守護藍天離不開你我他。只要共同行動起來,每個人都積極主動參與到大氣治理當中,長期擁有那片藍天就不會是奢望。
加強政策引導注重宣傳教育
◆劉銀祥
現實中經常有這些現象:一些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故意不開啟或不正常使用環保設施;部分居民煤改電拿到政府補貼后,因電價高繼續燃煤取暖;一些居民知道乘公共交通可以減少污染,仍然開車上下班。
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公眾為提高生活質量追求消費效用的最大化,都無可厚非。但是一些企業只追求利潤最大化,不重視污染治理,甚至存在偷排、漏排、直排等違法行為,造成環境嚴重污染;一些公眾遇到重污染天氣會質問政府何時能讓群眾呼吸上新鮮空氣,而自己卻不愿意乘坐公共交通,甚至連買菜都開車去。如何使企業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轉變為企業同時追求利潤和承擔社會責任,使消費者從追求消費享受轉為同時追求消費享受和社會責任,值得政府部門好好研究解決。
治理大氣污染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針對當前的發展階段,要進一步提高空氣質量,政府部門必須研究并出臺政策措施,使企業和公眾主動擔當社會責任,由要我減排轉變成我要減排,由要我綠色生活轉變為我要綠色生活。
加強政策引導。在出臺政策措施時既要注重破,更要落實立,建立激勵機制,使企業主動落實政策措施,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如果只破不立,一些企業就會玩“你來我停,你走我產”的貓鼠游戲,不利于調動企業積極性,治理效果更是無從談起。
加強宣傳教育。要加強環保教育,提高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強化其對綠色產品的偏好,即使綠色產品的價格稍高也傾向于購買綠色產品;從學校入手,對兒童進行環保責任教育,樹立環保人物的榜樣作用。公開環保信息,利用公共輿論廣泛譴責不環保的行為,大力宣傳綠色項目和綠色產品。
將嚴格執法與教育引導相結合。不斷完善執法方式方法,提升公眾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防止企業或公眾對行政執法產生厭煩或逆反心理。執法人員要把教育引導滲透到日常工作的全過程,不斷提升企業和公眾知法、守法的自覺性。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